2009 年山东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
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
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由大到小分别是
A.太阳系、银河系 B.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地月系、太阳
系
2.当地球公转到 M 位置时,北京的季节为
A.秋季
B.冬季
读甲、乙两图,回答 3~4 题。
C.春季
D.夏季
3.甲图中山前的地貌名称是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背斜
4.乙图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
读下面四种不同降雨类型示意图,回答 5~6 题。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5.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冷锋影响下,能形成
A.梅雨
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7~8 题。
B.伏旱
C.秋高气爽
D.狂风暴雨
7.图中①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下径流
8.“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
读下图,回答 9~10 题。
B.②
C.③
D.④
9.图示范围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0.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由东向西降水减少 B.由东向西降水增多 C.由东向西气温升高 D.由东向西海拔
增加
下图为某区域同一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示意图(四地之间距离大致相等)。读
图回答 11~12 题。
11.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四地间最需要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是
A.①→②
下图为我国某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3~15 题。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14.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大力发展耕作业 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
D.退耕还林还草
15.监测该环境问题空间变化的最佳技术手段是
A.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 16~17 题。
B.遥感卫星影像
D.数字地球
16.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类型类似于
A.①
B.②
17.类型④容易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C.③
D.④
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
下图为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 18~
B.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
D.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
19 题。
18.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和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M2 N1
B.N1 M2
C.M1 N1
D.N1 M1
19.据国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下图为亚洲水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20~21 题。
B.两类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D.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20.亚洲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雨热同期,地势平坦
C.土壤肥沃,沿江沿海
B.冬雨夏干,灌溉便利
D.精耕细作,科技领先
21.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A.居民以米饭为主食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利工程设施完善 D.劳动力资源丰
富
读下图回答 22~23 题。
22.图中所示制糖厂宜接近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能源基地
D.科研院所
23.下列环境问题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密切相关的是
A.酸雨 B.土地盐碱化 C.全球变暖 D.臭氧层空洞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贸易博览会将于 2010 年在上海举办。读下图
回答 24~25 题。
24.四地中,最有利于形成商业中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上海港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
C.以重庆市为依托
力强
B.腹地广阔,经济发展水平高
D.港区沿长江分布,水域宽阔,通航能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 4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8 分)甲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乙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
(2)此后,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南或北)移动。(1 分)
(3)甲图中,①地昼长为________小时;下列各地的夜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正
表示夜半球。(2 分)
确的是________。(2 分)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此时,乙图中三个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的比较,正确的是________。(1
分)
A.北京小于汕头
(5)简要叙述此时至次年 3 月 1 日,北京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2 分)
B.汕头大于海口
C.海口小于北京
D.汕头小于北京
27.(7 分)下图为北太平洋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所示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1 分)
A.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洋流①
C.洋流③为暖流
(2)洋流④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洋流①与洋流③水温相同
D.洋流⑤为季风洋流
_________。请在图中用“★”正确标出世界著名渔场的位置。(2 分)
(3)图中受信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是________(填写序号)。以副热带海区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大陆东岸为________(寒或暖)流。(2 分)
(4)洋流除了影响沿岸气候和渔场外,还对地理环境其他方面产生哪些影响?(2 分)
28.(8 分)电视剧《闯关东》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人口迁移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闯关东”人口迁移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在明清时期,大量
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
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所以人们便把这一人口人迁现象,称为“闯
关东”。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发生逆转,称
为“雁南飞”现象。
(1)明清以后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2)大量关外移民涌进关东开荒种地、开采矿产,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 分)
(3)你认为出现“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简述“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有
利影响。(4 分)
29.(10 分)下图为山东半岛沿海某地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一个地区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图中北部山地的形成主要以
________(内力或外力)作用为主,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以________(内
力或外力)作用为主。(2 分)
(2)图中东南部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3 分)
(3)计划修建 a 村镇到 b 村镇的公路,①、②两个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_
___,简要说明理由。(3 分)
(4)根据国中信息,归纳出该地区村镇的分布特点。(2 分)
30.(9 分)读下图,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