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B.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2 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B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诜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 】 A.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B.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C.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D.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禄 B.利托尔诺 C.沛西•能 D.康德 3.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 【 】 A.教育阶级性的弱化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C.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国际化非常明显 4.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 A.现代教育与现代政治的结合 B.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C.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 D.现代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5.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包括 【 】 A.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C.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D.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6.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 的方法是 【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常用方法的是 【 】 A.整体印象评价法 B.操行评定评价法 C.问卷法 D.操行计量评定法 8。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分为 【 】 A.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相对评价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和形成性评价 9.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 【 】 A.圣路易编制法
B.道尔顿制 C.巴达维亚法 D.活动课时制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 【 】 A.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 B.昆体良的儿童早期训练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D.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1.学校的人际关系属于 【 】 A.制度性隐性课程 B.心理性隐性课程 C.观念性隐性课程 D.物质性隐性课程 12.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是 【 】 A.人格形象 B.文化形象 C.道德形象 D.园丁形象 13.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包括 【 】 A.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B.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C.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D.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15.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包括 【 】 A.学习的主体是教师 B.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 C.学习的主体是课程 D.广泛采用指导性教育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教育策略的特征包括 【 】 A.指向性 B.调控性 C.整体综合性 D.灵活性 E.层次性 17.19 世纪末以来形成的主要教育学派别包括 【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E.批判教育学 18.教师的教育研究是 【 】 A.解释教育的研究 B.改进教育的研究 C.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 D.为了教育的研究 E.关于教育的研究 1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 【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交叉型学制 E.三轨制 20.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包括 【 】 A.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B.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C.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E.人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题
21.智育 22.校本课程 23.教学 2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25.学校教育制度 四、简答题 26.简述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27.简述经济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28.简述教学设计的依据。 29.简述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30.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31.简述 21 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五、论述题 32.试述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33.试述导致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和家庭环境中的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P4 解析: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 活动。 2.【A】P11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3.【B】P12 解析: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 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C】P85 解析: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 5.【D】P74 解析: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
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6.【B】P368 解析:观察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 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方法。 7.【C】P334 解析: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常用方法的是整体印象评价法、操行评定评价 法、操行 计量评定法。 8.【A】P312 解析: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分为相对评价法、绝对 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9.【B】P279 解析: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 10.【D】P198 解析: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1.【B】P169 解析: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 等。 12.【C】P134 解析:道德形象是教师的最基本形象。 13.【A】P109 解析: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 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4.【D】P37 解析: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包括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 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5.【B】P394 解析: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包括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教育遵循 兴趣原理,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E】P219 解析:教学策略的特征包括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灵活性、层 次性、调控性。 17.【ABCDE】P19 解析:19 世纪末以来形成的主要教育学派别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18.【BCD】P350 答案解析: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 为了教育的研究。 19.【ABC】P102 解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20.【ABCDE】P6B 解析: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包括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题 21.智育:P87 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22.校本课程:P171 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 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23.教学:P191 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 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 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P313 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 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25.学校教育制度:P99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 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简答题 26.答 P4B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27.答 P17B 经济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改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包括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28.答 P208 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