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诗绘景。“野芳发而幽香,①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是欧阳修对山
间四季风光的概括,给人美学享受。“②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是温庭筠对早行的山野
情趣的描绘。“浮光跃金,③__________”是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月夜美景的最佳写照。
诗言情。从“④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刘禹锡面对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⑤__________”中体会李白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秋草独
寻人去后,⑥__________”中感受刘长卿的寂寞怅惘之情。杜甫在月色中融入了主观情感,
从“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能体会其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怀。从苏
轼的“⑨__________,⑩__________”(《水调歌头》)中感受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 ①. 佳木秀而繁阴
②. 槲叶落山路
③. 静影沉璧
④. 沉舟侧畔千
帆过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 寒林空见日斜时
⑦. 露从今夜白
⑧. 月是
故乡明
⑨. 但愿人长久
⑩.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考查名篇背诵,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
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繁
阴、槲、璧、畔、婵娟。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江南秋末冬初的天气仍是宜人的,无边的落木纷然而下,有些落寞,但天空依然高远,
青山依旧凝绿,远非北方的一派甲
(A.萧索 B.繁盛)。这江南的初冬如袅袅的佳人,
穿上一件夹袄,显得更加雍 róng①
(A.容 B.荣)起来。
苏东坡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自然
是秋兴华彩乐章的尾声,乙
(A.余韵未绝 B.绕梁三日)。放眼苏州城乡内外,绿水
白波,涟漪荡漾,丰盈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
青色苍茫之中,天平山下的枫叶忽地燃起一片火焰,在秋风中猎猎飞,天平山看枫叶,古人
有最富色彩的一则记载:“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秋末冬初的江南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大自然在临近休憩②
(A.tiǎn
B.qì)
的时候,再次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枫叶与菊花,营构了地面、天空中绚丽明净的色彩和拒霜
耐寒的品格提醒。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色不寒 ②绿意犹存 ③树头枝梢 ④仿佛五彩着色 ⑤层林尽染
A. ①⑤④③②
B. ①④②③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③①④⑤②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A
②. A
(3)示例:江南的秋末冬初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
(4)A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字音字形。
雍容,yōng róng,意思是形容仪态温文大方。
故选 A。
休憩,xiū qì,休息。
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
甲:萧索:冷落衰颓的样子。繁盛:繁荣兴盛。根据前面的“天空依然高远,青山依旧凝
绿”“远非”可知,应用“萧索”。
故选 A。
乙:余韵未绝:余下的韵味还没有消失。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
好像仍在回响。根据前面的“尾声”可知,应用“余韵未绝”。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考查病句修改。“江南”与“季节”搭配不当。可改为:江南的秋末冬初真是个赏心悦目的
季节。
【小问 4 详解】
考查排序与衔接。“丰盈不减”和“山色不寒”结构相似,故①在前;先写山,然后写“层
林”,由大到小,故①⑤;④句具体描述“层林尽染”的景象,故①⑤④;写完山和林,视
野继续缩小,开始看“树”,故①⑤④③;而②句是对③句的“树”的具体描写,故
①⑤④③②。
故选 A。
二、阅读(70 分)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 额联中“除弊事”“惜残年”坦陈心志,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
C. 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
D. 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4. “‘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
以分析。
【答案】3. C
4. 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此景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
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解析】
【3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表述有误,“知汝
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尾联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
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
难言的愤激之情;
故选 C。
【4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不肯前行。
该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蓝关”形容关山
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
眷顾与依恋。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湖心亭看雪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 解释加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
(3)及.下船 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
B. 选文文笔简练,“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传达出悠远阔大的境界。
C. 选文结尾舟子说“痴”与“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 选文第二段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答案】5.
①. 消失
②. 这
③. 等到
6. D
7. (1)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意思对即可)
(2)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8. 示例 1:①课文先从听觉入手,“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这属于侧
面描写。②接着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间的景象,同时写湖上的影子也是间接表现出雪后西
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
示例 2:①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且“大雪
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
的世界。③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长的
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这天初更时分。是,这。
(3)句意:等到下船。及,等到。
【6 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选文第二段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表现了作者于湖上得遇知己时的欣喜。特意
点明两人是金陵人,隐晦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哀思;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
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
【8 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大雪三日后,西湖上人鸟声俱无。从
侧面表现了此时西湖的寂寥凄清。“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视角角度写景,纯用白描写
写景,境界阔大,天地的广大与人物的渺小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雪后西湖给人的孤寂冷清之
感。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同为侧面描写。
都没有正面写景,前者通过人鸟声全无突出雪景的寂寥。后者通过写雪后的雾气弥漫表现雪
后天地的阔大。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对雪后西湖全
景的描写,由远及近。雪后西湖,仅此几物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
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
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
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
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
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啊!”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胎记
郑宪
①发现父亲的胎记,是在他 92 岁时。那天,我帮父亲上厕所。他颤巍巍的,步履极细
碎,帕金森病的缘故。僵直的手,无法照顾到自己。他对我轻语:“你帮我。”我扶他上坐
便器。我站着,他的头微靠着我的肚子。
②父亲原来的手下,曾回忆父亲的过往。一个说,郑主任多才多艺。他喜欢乒乓球,球
艺佳。神出鬼没的球技助他在卫生系统屡摘奖牌。另一个说,郑老师英文打字堪称一绝。他
使用的是十指打字法,盲打,斜瞟文稿,手指如长了眼睛。
③而那天,我在坐便器前手忙脚乱,他向前弯腰,我也弯腰向前,整个人附在父亲的后
背,两人叠在一起。在他起身前的刹那,我的脸和他后颈有小半尺之距,眼光直击那部位,
那一大块的赭红一下惊悚..了我;比我的巴掌还要阔大,印在他后颈上。
④我问母亲,这比我巴掌还大的赭红,是什么?小时候曾经烫伤后的印痕,还是受迫害
年代里的遗留?母亲有点惊异:那是你父亲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胎记啊。
⑤深度回想,才依稀记起,应该至少两次,我隐隐遇见了父亲“藏匿”于颈后的胎记。
⑥先是我 35 岁不到的时候,他也就 60 多岁——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仲春日,我们祖孙
三人,骑两辆自行车去植物园。那时父亲的脸,皱纹很淡,脚劲十足,浓发依旧很黑,坚挺
的鼻梁上架一副宽边眼镜。太阳当头,父亲骑得满脸赤红,尤其汗津津的颈后一大片,红得
刺目。我突然担心地问他:“你是不是高血压,脸红脖子红?”他很不高兴:“你讲话不要
瞎七搭八(上海方言,有胡说之义)。”他如此气昂昂地说,我便不再关注他颈后那片红。
⑦还有一次,是上海世博年,父亲 84 岁,我们开始担心他的身体:该不该带他去参观
这场声势浩大的现代展览盛宴?父亲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一直贯穿他的生命。
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老态龙钟”向他袭来。
⑧那天,我们说:“你坐轮椅上,享受。”他很反感。虽然坐轮椅,但一进馆,他依然
坚持自己迈步。走了七八个国家馆,两个中国主题馆。到最后的德国馆,父亲依然坚持自己
走着看互动展项。不知是累,还是腿的问题,一个趔趄,摔了。我急忙出手搀扶父亲,脸凑
向他的肩颈,又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但还来不及定眼看,他已右手撑地,一跃而起,瞬间
转过头来,对着我,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我好着呢。
⑨现在想起,我真的很少凝视父亲。我从来说不出我爱父亲之类情感外露的话。我长年
对父亲的称谓是“老爸”,后来,还会叫“老老头”,以示一种别样的亲热。
⑩很久以前,父亲不陪伴我们,也不要我们陪伴。我们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前些年,
他开始说一些需要我们在身边的话,并看重我们一次次的探望,他的眼光开始有了一层加一
层的痴痴依恋。而我呢?我总有许多的忙碌,前往探望时,眼光对他,最多只是匆匆的几瞥。
⑪父亲终是走了。多少父亲曾经的故事,有色彩的,有激情的,有跌宕的,我却都懵懂
不知,就如父亲颈后那巴掌大的胎记……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9.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一个重要的形象“父亲的胎记”来展开,切入点小,所见者大。
B. 第③段“惊悚”原指“惊慌恐惧”,这里写“我”看到胎记时十分震惊。
C. 第⑩段里写老去的父亲对“我”日渐珍重、依恋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
D. 本文以真挚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读者。
10. “我”有两次差一点发现父亲胎记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11. 第②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老态龙钟”向他袭.来。(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
果)
(2)但还来不及定眼看,他已右手撑地,一跃而起,瞬间转过头来,对着我,脸上写满不
服和倔强——我好着呢。(从人物描写手法赏析句子)
13. 本文充满了反思的意味,而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也反思自己“聪明过分”,其原
因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案】9. D
10. 示例:①父亲 60 岁时,祖孙三人骑车去植物园,父亲的胎记因出汗
红得刺目。②父亲 84 岁时参观世博,步行摔倒,“我”无意中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
11. 示例:插叙父亲手下的回忆,再现父亲年轻时球技佳、打字绝,突出他曾经的多才多艺、
健康敏捷,与当前的衰老病弱、无法自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慨心酸。
12. (1)示例:“袭”字原指突然攻击,这里指衰老来得突然,对父亲的影响大。
(2)示例: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写父亲摔倒之后又迅速跃起的情景,表现父亲的倔强自
尊、不服老。
13. 示例:不一样。文中的“我”直到父亲离去都未曾了解他的故事,为自己对至亲长久的
无知无视而“悔”;而朱自清悔恨“聪明”过分,是因为当年的他不懂父爱,不理解父亲为
他讲价钱、托茶房等行为。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丰富的想象”表述错误,文中没有丰富的想象;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根据⑥段“他也就 60 多岁——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仲春日,我们祖孙三人,骑两辆自行
车去植物园”“太阳当头,父亲骑得满脸赤红,尤其汗津津的颈后一大片,红得刺目”可概
括为:父亲 60 岁时,祖孙三人骑车去植物园,父亲的胎记因出汗红得刺目;
②根据⑦段“还有一次,是上海世博年,父亲 84 岁”“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
和⑧段“走了七八个国家馆,两个中国主题馆。到最后的德国馆,父亲依然坚持自己走着看
互动展项。不知是累,还是腿的问题,一个趔趄,摔了。我急忙出手搀扶父亲,脸凑向他的
肩颈,又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可概括为:父亲 84 岁时参观世博,步行摔倒,“我”无意
中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根据“父亲原来的手下,曾回忆父亲的过往。一个说,郑主任多才多艺。他喜欢乒乓球,球
艺佳。神出鬼没的球技助他在卫生系统屡摘奖牌。另一个说,郑老师英文打字堪称一绝。他
使用的是十指打字法,盲打,斜瞟文稿,手指如长了眼睛”可知此段插叙了父亲手下的回忆,
再现父亲年轻时球技佳、打字绝,突出他曾经的多才多艺、健康敏捷;
根据①段“发现父亲的胎记,是在他 92 岁时。那天,我帮父亲上厕所。他颤巍巍的,步履
极细碎,帕金森病的缘故。僵直的手,无法照顾到自己”可知插叙的内容与当前的衰老病弱、
无法自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慨心酸。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袭”意为:突然攻击,句中突然向父亲发出攻击的是“老态龙钟”,作者用这个生
动的动词表现出父亲的衰老来得突然,对父亲的影响大。
(2)“撑地”“一跃而起”“转”“对着”均为动词,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写父亲摔倒之后又迅速跃起的动作,“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是神态描写,突出了父亲倔强
自尊、不服老的性格。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两者原因不一样。
根据⑪段“父亲终是走了。多少父亲曾经的故事,有色彩的,有激情的,有跌宕的,我却都
懵懂不知,就如父亲颈后那巴掌大的胎记……”可知文中的“我”直到父亲离去都未曾了解
他的故事,作者的反思源于自己对至亲长久的无知无视而“悔”;
根据《背影》原文所写“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
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