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文
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
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媒体对艺术
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
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
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
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
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
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
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
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此,
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现藏故宫博物院王希孟所
作的《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
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
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
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技术应用带来媒介融合,媒介融合驱动艺术创新,这对当代艺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
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
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节选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属性。“文学的人民性”这个特定概念是用来说明文
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从这个概念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的生命力应该
是永恒的,它的意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人民性就是最大的善,就是文学道德最主体的内涵。
因此,文学是不可能超越人民性道德的。当文学的人民性普遍丧失并形成危机的时候,能够
救助这种危机并成为文学重建之重要一维的便只有人民性。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反映了文学艺术及它的创造者和人民的联系,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人
民性就是要表现人民的心理、人民的希望与期待,也就是反映劳动群众的利益;从作家的角
度来说,人民性就是创作主体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同情人民大众,表现人民大众的情感、
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学历史的大国。 早在《诗经》年代,文学
就有着采民风、观得失的功能。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仍然涌现出了像鲁迅、茅盾、
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关注民生,都有着一种浓厚的
人文精神。
在弘扬现代中国文学人民性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一种伪人民性有所注意。它们以人
民的身份出现,而在所指层面,是极为抽象的政治概念和与这种政治概念共生的权威性“超
人”。在一种貌似雄壮的抒情大合唱中,所宣扬的人民性因为附和时代共鸣的需要而蒙上了
一层虚伪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掩盖、抹杀了“我为人民鼓与呼”的正义声音而企
图制造出一派处处莺歌燕舞的盛世景象。被置换了内涵的人民性是我们当下重倡人民性精神
应该警惕的。
文学对人民性精神的守护就是守护一种信念、理想和信仰。文艺的人民性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遭遇新的挑战, 并在实践
推动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的文艺在同人民的奋斗一道前进的同时,也
出现了这样那样脱离人民的不良倾向。对这些不良倾向,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人民性是一切
革命文艺、进步文艺的显著特征,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节选自胡文平《试论文学的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在文艺创作时要把人民作为源头活水,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要接受人民的鉴赏
和评判。
B. 技术应用带来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又驱动了艺术创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反而显得尤
为迫切。
C. 从“文学的人民性”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看,其生命力应是永恒的,应得到充
分肯定。
D. 文艺的人民性虽然会随时代发展而遭遇新的挑战,但其理论内涵应该得到守护,应该不
会改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人民性,但是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B.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C. “人民”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符号,在具体文学艺术实践中要有生动的表现。
D.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体现为艺术家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民。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
此一法也。。”
B. 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C.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
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D. 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说:“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
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
4. 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获得了巨大成功。请结合材料一中关于“人民性”
的有关论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如何通过新媒介艺术体现艺术的“人民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B
4. 要体现人民的情感和家国情怀,要以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有更加适
合人民大众的艺术样式。
5. 表现的“人”要真实具体,对人民的态度要真诚,艺术创新的地位要合适(不要把艺术
创新沦为新媒介的附庸)。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应该不会改变”错。材料二“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遭遇新的挑战,并在实践
推动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不是不会改变。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错,应是“从作家的角度来说”。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学要守护人民性精神”,也就是守护文学与人民的关系。
A.说的是写作文的技法;
B.说的是“诗”对人的功用;
C.说的是规矩的重要性;
D.说的是遵循的标准一样,获得食物的美味却不同;
ACD 和材料二观点不相关。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此,艺术
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体
现人民的情感和家国情怀,要以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有更加适合人民大
众的艺术样式。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
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
此青绿》获得巨大成功,源于艺术的“人民性”,以感性的审美体验展现了家国情怀,给电
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
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可知,文艺表现的“人”要真实具体;
结合“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
可知,文艺对人民的态度要真诚;
结合“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
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
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
量”可知,艺术创新的地位要合适(不要把艺术创新沦为新媒介的附庸)。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花头巾
陈建功
最近,我采访过秦江两次。说来也巧,这次采访文学丛刊《碧云》主办的“优秀小说授
奖大会”,竟和他在一个房间住。他的短篇《纤夫》以深远的题旨、粗犷淳朴的人物形象、
大江出峡的笔势而获奖。可是直到授奖仪式开始,他也没来。
晚上,他来了。他满脸倦容,不时眨着干涩的眼睛。
我说:“授奖仪式你没露面,连马征远同志都来了,作了指示,还说想认识你。”
“哦。”他的眉头皱了一下,旋即说,“我请假了,学校有事。”
我说:“征远同志临走嘱咐我,看见你时,领你去找他一趟,想和你谈谈。他说你很有
希望。”
熄灯以后,躺到床上,他忽然问我:“你能不能帮我推托一下?我……我最近还不想去
见他。”
这真有点过分了。马征远同志是文艺界的领导,七十高龄了。而他,不过是个毛头小伙
儿。他还是这么不近人情。
“嘶啦——”他划着了火柴,点上烟。过了很久,说:“我是想见他的。我也猜到他会
来。可是……”
“怎么,你们……”
“我是他的儿子。”
“秦江是我的笔名。他只知道他的儿子马明在四川,在长江航道上当水手。他不知道我
新近考上了大学,还写了小说。秦江就是我。”
他抽了一口烟,缓缓把烟嘘出来:“你现在一定想象不出当年的我是个什么样子。”
“当年的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碌碌无为,耗尽青春的恐
怖象毒蛇一样缠着我。终于,我决定离开北京了,去四川当工人,换个活法儿!”
夜风吹得楼外林木沙沙地响,把丝绣的窗帘也高高地膨起,给屋里送来丁香花的淡淡香
气。
“说实在的,我真感谢文学,它使我把生活变成了一本教科书。”
“一九七六年底,我到重庆当了船员,打算正正经经地开始我人生的航行了。可是,最
后我还是半途而废……后来,只因见到了她……”
“她叫沈萍。”他忽然苦笑起来,“那是三年前,二月二十六号,没错儿,因为我坚持到
今天这本日记是从那天开始的。那天早晨,我们的‘红星 215 号’客轮在薄雾中航行,薄雾
越来越浓,连升起的太阳也被淹没在里面。客轮只好停在江心,我走出机舱透气儿,看见四
等舱外的甲板上站着一个姑娘。她不像别的旅客那样,看天,询问,咒骂。她背靠着船舷的
栏杆,娴静地看书。一身蓝色裤褂,只是从上衣领口里闪出了内衣的绣花领子,眉清目秀,
有股子让人嫉妒的傲气……
“雾散了,客轮全速行驶在坦阔的江面。她不再看书了,拿出一块天蓝色的尼龙头巾,
把两角系在船舷的立柱上。江风很猛,头巾抖开了,啪啪地甩打着,那上面印着的两只火红
的凤凰在飞舞。她揪住飘闪的一角,俯在栏杆上,凝视着烟雾未尽的远方。
“我交了班,路过她身后的时候,发现那系着头巾的扣子已经松了。‘这干嘛?联络暗
号?和谁?’她的脸红了,说:‘我妈妈。’‘在那儿!’江岸那儿,翠竹掩映,炊烟袅袅。她
的妈妈就在江边那所小学校里教书,二十多年了,让许多孩子从那里起飞。那里也是她们的
家。再过十几分钟,船就经过那里。她把花头巾系在这里,是要让妈妈看见,这旁边站的就
是她。
“她是搭船到武汉,打算换乘火车到北京上 S 大学中文系的。她,不过是初中毕业,却
考了个全地区第一名。她很得意。‘你没参加高考吗?’她问我。‘我?’我用棉丝擦着油污
的双手,苦笑着摇头,又把那团棉丝扔到江里去了。‘男子汉大丈夫,干嘛那么熊?!’她盯
着我,眼睛里闪着调皮的光。我翻了翻眼皮,有点撒赖似地说:‘我认熊。’她咯咯笑起来:
‘该死!我就不认熊!不认熊,也不认命!我妈从小就教我背: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著春秋……’她张开五指,一下一下地推着在脸颊前翻卷的花头巾,像是在欣赏着一面胜利
的旗帜。
“那次对话以后,我再也没有勇气去见她。我只能时时从机房里探出头来,远远看着她
在落日的余晖里,在猿猱的悲啸声中读书的身影:坐在一把椅子上,在栏杆上架起双脚,仰
着头枕在靠背上,举着书,一动也不动。江水在下面奔涌。我从这一天开始向自己宣战了。
她那身姿、神态、话语,那飘动的花头巾,一直在我眼前闪,在我耳边响。”
秦江不再讲了,仰头靠在沙发靠背上,闭上眼睛,好象在努力平息情感的波涛。
他沉吟了一下,说:“也许,戴着 S 大学的校徽,拿着获奖证书,突然出现在我爸爸面
前——得意吗?得意。可好象又觉得挺没意思。我想起了‘红星 215’轮上那块花头巾。”
我们一起等电梯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写成一篇作品?我觉得,这件
事里倒有不少深意。”
“谁写不一样!我又没登记‘专利’。”他沉思片刻,又说:“再说,我要向沈萍讲的,
也许只有这一条途径才能表达了。而这只有由你来说才合适……”
于是,我就按照他讲的,只是把人名、地名变了一下,写成了这篇权当小说的报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秦江文学作品获奖却不到场开头,然后以秦江的回忆为主,虚实结合,文章很有
(选自《北京文学》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层次感。
B. 秦江不愿见文学前辈马征远,既表现其不近人情,也为文章留下悬念,给读者许多想象
和推测。
C. 小说中的“花头巾”是沈萍母女联系的特有方式、沈萍胜利的旗帜,更是秦江无法忘记
的记忆。
D. 小说结尾告诉读者,作品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没有一点虚构,对沈萍抒发的感激之情十
分真挚。
7. 关于文中秦江第一次在船上看到沈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萍在船因雾大不好行驶的情况下,仍然心平气和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
B. 沈萍的外貌很有特色,与她“眉清目秀”的气质十分相似,显得很脱俗。
C. 秦江觉得沈萍“有股子让人嫉妒的傲气”,写出了秦江发自内心的苦恼。
D. 从秦江的角度写不同凡响的沈萍,可以想象回忆中的秦江仍然心存感激。
8. 陈建功的小说常常描写在“时代中想找个安放灵魂活法”的人们,这些人物给读者的灵
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9. 《飘逝的花头巾》曾被改编成电影,在是否采用《妈妈的希望》“妈妈的眼睛里,有一片
蓝蓝的天,妈妈啊妈妈,你希望我张开翅膀,在蓝天里飞翔,你希望我开起风帆,在大浪里
远航”作插曲时产生了分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6. D
7. C
8. 示例:感受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秦江、沈萍、沈萍的妈妈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有不凡
的活法;不屈服于命运最重要:秦江、沈萍都是寻找安放灵魂活法的人,不向命运屈服;文
学改变人的灵魂:沈萍从小就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认熊”,秦江因文学而为人熟知。
9. 示例:采用。妈妈在沈萍小的时候背诵名篇,激发孩子不惧生活的“大浪”;沈萍用花头
巾与妈妈联系,就是要表达对妈妈的感激,自己已“张开双臂”即将飞翔;作品抒发了对
1976 年后积极进取的一代青年的讴歌,也暗示着对祖国妈妈的礼赞。
不采用。小说重点塑造的是寻找不同活法的秦江;主要叙述的是沈萍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讴
歌的是秦江、沈萍等一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没有一点虚构”错,依据“于是,我就按照他讲的,只是把人名、地名变了一下,写成
了这篇权当小说的报告”可知,文章是有虚构内容的,体裁上本文属于小说。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发自内心的苦恼”错,此时应有“自卑”。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
“当年的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碌碌无为,耗尽青春的恐怖象
毒蛇一样缠着我。终于,我决定离开北京了,去四川当工人,换个活法儿!”“她不像别的旅
客那样,看天,询问,咒骂。她背靠着船舷的栏杆,娴静地看书。一身蓝色裤褂,只是从上
衣领口里闪出了内衣的绣花领子,眉清目秀,有股子让人嫉妒的傲气……”“江岸那儿,翠
竹掩映,炊烟袅袅。她的妈妈就在江边那所小学校里教书,二十多年了,让许多孩子从那里
起飞”,秦江、沈萍、沈萍的妈妈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不屈服于命运,活出了不凡的人生。
小说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人的不平凡,更感悟到了“不屈服于命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