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 9 月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 基础篇 一、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空作答 ......) (1)诗人屈原忠贞爱国,“______,______”(《离骚》)表达了他追求“美政”、永不后悔的 决心。 (2)咏史文字,或得出教训,如苏洵《六国论》中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最 后得出“______”的教训;或借古讽今,如杜牧《阿房宫赋》明确指出,唐代统治者哀秦而 不以秦为鉴,必将“______”。 (3)“舟”是古代常见交通工具,经常成为诗人的歌咏对象。“______,______”(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轻“舟”之中洋溢着诗人去官归隐的欣喜;“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一叶“扁舟”是思妇心中不舍的牵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王安 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点活了整幅金陵秋景图。 【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舟遥遥以轻飏 ⑥. 风飘飘而吹衣 ⑦.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⑧. 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劫”“遥遥”“飏”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 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 俗,我们都拥有同一个天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如果有一天早上 日出时醒来,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我们可能会 ① 。 (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渐渐变得 ② ,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 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但是连他们也都仍然认为蓝色的天空才算是正常的。)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用法与文中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033 分之一 (1033,在 1 之后接 33 个 0)。 B.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 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C. 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 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D.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 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 4. 对选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五彩斑斓的颜色会激励我们钻研科学。 B.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拥有相同的天空。 C.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天空是蔚蓝色的。 D. 欧美一些城市污染严重,天空已变色。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五月晴朗无云的晨空,或是海上落日的颜色,都会引起 人们的惊奇,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 【答案】2. 大吃一惊(惊诧万分、大惊失色等,意思包括吃惊、出乎意料两层均可)习以 为常(熟视无睹) 3. D 4. C 5. 原文有对晨空、日落的颜色描写,更具体形象;原文除了颜色之外,还有诗兴,更有诗 味联想;更能表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趣味性的特点;更能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说“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如果有一天早上 日出时醒来,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就会感到吃惊,因此 填写“大吃一惊”“惊诧万分”“大惊失色”等成语。大吃一惊:形容非常吃惊。指事情突然 发生,思想上根本没有准备。惊诧万分: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大惊失色:形容非 常惊恐,脸色都变了。 第二处,语境强调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认为褐色的天空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不同,
不用大惊小怪。填写“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 的事情了。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表达符号的能力。 原文:表示补充说明。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插入,解释舞台场景。 C.表示出处。 D.表示补充说明。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语段共 5 句话,可以分为两层,1-3 句阐释无论是谁,无论生活在哪里,“我们中间大多数 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第 4 句进行假设,指出如果天空的颜色变了,人们会会不适 应,会吃惊;括号内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 经渐渐变得习以为常”,另一个是“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但是连 他们也都仍然认为蓝色的天空才算是正常的。由上可见,语段的中心旨在说明“我们大多数 人都认为天空是蔚蓝色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分析原句于改句的区别:“五月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 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与“五月晴朗无云的晨空, 或是海上落日的颜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两句的不同之处在于, 原文有描绘颜色的词语“蔚蓝色”“红色和橙色”,还比改句多了一个词语“诗兴”。 从中可以看出,原句用“蔚蓝色”形容晴朗无云的晨空,用“红色和橙色”形容海上日落的 颜色,给人一种画面感,更为具体形象。此外,“诗兴”是人们看到“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 色”“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之后,先是感到惊奇,然后诗兴大发,最后才能激起他们去 钻研科学的兴趣。一方面原句更有逻辑性,另一方面更能激起人们诗意的联想,更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 分) (一)语段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阿 Q 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 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 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 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 Q 却删去了一个癞 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 Q 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 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 Q 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 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 Q 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 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 Q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 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 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 Q 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阿 Q 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 阿 Q 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 Q 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 Q 跌出六尺 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在阿 Q 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
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 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 Q 无可适从的站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 Q 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 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 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 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 阿 Q 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 咒骂。 阿 Q 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 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 Q 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 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 Q 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 Q 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 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 Q 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 Q 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 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 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 Q 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 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 Q 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 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 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 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 Q 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跟王胡比捉虱子,可见阿 Q 精神的荒芜;阿 Q 不与王胡比癞疮疤,鄙弃他有络腮胡子, (选自《阿 Q 正传》) 通过“优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B. 王胡骂阿 Q 是“癞皮狗”,将他拉到墙上碰头,可见他并没有阿 Q 那种见了强者畏怯、见 了卑微的人就自高的心理。 C. 阿 Q 厌恶钱太爷的大儿子戴假辫子,称他为“假洋鬼子”,这表明阿 Q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 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D. “酒店里的人”虽然没有亲自动手欺负小尼姑,但仍然觉得很满足,“九分得意的笑”表 现出他们无聊、阴暗的心理。 7. 对选文中“阿 Q 无可适从的站着”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来只被他奚落”的王胡“竟动手”,这出乎阿 Q 的意料,“无可适从的站着”表明这 一次受辱使他意识到现实和他想象的并不一致。 B. 王胡打破了阿 Q 心中的秩序,他立刻以“皇帝已经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等来修补, 剧烈的时代秩序变迁是他“无可适从”的直接原因。 C. 同样写被打,被王胡打后阿 Q 用言语自欺的方式消解屈辱感,被假洋鬼子打后则通过“忘 却”转向了新的胜利,两处叙写“重而不犯”。 D. 鲁迅没有过多描写阿 Q 的心理,甚至没有写他遭受屈辱的痛苦,而是写他自我认知的世 界被打破的片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阿 Q 的逻辑。
(1)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2)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9. 小尼姑“这断子绝孙的阿 Q”一句哭骂影响了阿 Q 的命运,请根据《阿 Q 正传》整本书 简要解说。 【答案】6. B 7. B 8. (1)他是赵太爷的老子,比赵太爷高一辈;赵太爷威风而高人一等,他就高人两等。 (2)假洋鬼子没有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应该以死来表示忠贞节烈;她居然没有自尽,也 不是好女人。 9. 这句哭骂激发了阿 Q 的传宗接代的伦理意识;引发了向吴妈求欢而失败的悲剧,遭到未 庄人的鄙夷和排斥;进而导致生计出现问题而被迫离开未庄,命运发生了改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可见他并没有阿 Q 那种见了强者畏怯、见了卑微的人就自高的心理”分析错误。王胡和 阿 Q 是同一类人,他敢打阿 Q 并不是他没有阿 Q 那种见了强者畏怯、见了卑微的人就自高的 心理,而是看不起同是下等人的阿 Q。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剧烈的时代秩序变迁是他‘无可适从’的直接原因”分析错误。直接原因是自我秩序的 破坏,而时代的剧烈秩序变迁是外因。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在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中,赵太爷成了他的儿子,他成了赵太爷的老子,他就成了赵太 爷的长辈。赵太爷威风而高人一等,他也跟着高人两等。正是通过这个逻辑,阿 Q 又获得了 精神上的大胜。 (2)阿 Q 虽然自己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但在他的思想深处却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他 的意识里,假洋鬼子剪掉辫子在阿 Q 的眼里已经没有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应该以死来表示
忠贞节烈。虽然他的老婆已经为此跳过三次井,但在阿 Q 眼里,她居然没有自尽成功,也算 不上好女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小尼姑的哭骂,激发了阿 Q 的那湮没已久的传宗接代的伦理意识,这让他想到要娶亲,而他 相中的对象就是吴妈。因此引发了他向吴妈要求“困觉”的行为,也引发了吴妈的哭闹以及 被东家赶走的结果,并遭到未庄人的鄙夷和排斥。这些是阿 Q 个人悲剧的开始,接着未庄人 都不再雇佣他干活,他因生计出现问题而被迫离开未庄,在省城从事偷盗的营生,到后来的 革命和不准革命,阿 Q 命运发生了改变。 (二)整本阅读(5 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 分) 10. 请选择一个意象作为《边城》课本剧汇演海报的主要元素,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虎耳草 渡船 白塔 【答案】虎耳草:小说中虎耳草多次出现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是少女爱情意识的象征;代表 着翠翠和傩送爱情的进展。 渡船:是翠翠祖孙的生活工具;是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象征;傩送选择渡船,象征选择了 爱情。 白塔:贯穿小说始终,是湘西文明的象征;庇佑着人们,是人们安宁精神的场所;白塔的重 建,象征着对传统生活与文明的坚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题干中所列出的三种意向都在《边城》中多处出现,小说中虎耳草多次出现在现实与梦境之 间。在文中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她不由得联 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 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第二次出现 虎耳草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 摘了一大 把虎耳草”,“梦得真有趣’没有听外公讲父母的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不会清晰和坚 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她梦见自己“得到了虎耳草”。 但翠翠不知傩送是否也如自己爱着对方一样爱着自己,因此她梦见摘了虎耳草,却“不知道 把这东西交给谁去”内心是忐忑不安的。通过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小说中虎耳草是少女爱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