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及答案 一、准确计算 1. 先口算,再填空。 20×32= ( 2 6   3 6 ( ) ) 3.9 2.5  ( ) 300÷5= ( ) 30×6=( ) 50×20=( ) 5.6 4= ( ) 5 7  2 = 7 ) ( 我在口算30×6 时,是这样想的:30×6 是 3 个( )乘 6,得 18 个( ),…… 【答案】 ①. 640 ②. 6.4 ③. 60 ④. 5 6 ⑤. 180 ⑥. 1000 ⑦. ⑨. 十 3 7 1.6 ⑧. ⑩. 十 【解析】 【分析】整数末尾有 0 的乘法:可以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 0。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 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 分末尾有 0,一般要把 0 去掉)。 计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计算 300 除以 5 时,根据乘法口诀:五六三十,先算出 30÷5=6,再在 6 的末尾加上一个 零。 【详解】 20×32= 640 3.9 2.5  6.4 300÷5= 60 30×6= 180 50×20= 1000 5.6 4= 1.6 5 7 2 =  3 7 7 2 6   5 3 6 6
我在口算30×6 时,是这样想的:30×6 是 3 个 10 乘 6,得 18 个 10,…… 【点睛】熟练掌握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解答此 题的关键。 2. 用竖式计算。 60 54 【答案】3240;0.6 【解析】 3.4 2.8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把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 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即可;一位小数减一位小数,将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进 行计算,最后将得数的小数点对齐即可。 【详解】 60 54 =3240 3.4 2.8 =0.6  6 0 5 4 2 4 0 3 0 3 2 4 0  3 . 4 2 . 8 0 . 6 3. 填一填,算一算。 王老师布置了一道计算题 24×12,下面分别是三位同学的计算方法。 小冬和小明的方法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算( ),再算( ),最后把两次得数相加。 你能用小明的方法算出 15×16 的得数吗?
【答案】24×2;24×10;计算过程见详解 【解析】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 的数乘另一个因数,最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即等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详解】小冬和小明的方法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算 24×2,再算 24×10,最后把两次得数 相加。 15×6=90 15×10=150 90+150=240 15×16=240 【点睛】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计算下面各题。 95 5 64   【答案】1216;2575;161 【解析】 335 35 64    708 258    6 【分析】第 1 题,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第 2 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 3 题,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 【详解】95 5 64 =19×64   =1216 335 35 64  =335+2240  =2575  708 258    6 =966÷6 =161 二、细心填空 5.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    1 小时的     2 5 ; 4 12 【答案】 【解析】 【分析】分数的意义: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 1 份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据此 解答即可。 【详解】 2 5 1 小时的 4 12 【点睛】此题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 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 6. □1×33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积是四位数,□里的数最小是( )。 【答案】3 【解析】 【分析】31×33=1023,21×33=693,所以要使□1×33 的积是四位数,□里的数最小是 3, 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1×33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积是四位数,□里的数最小是 3。 【点睛】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 在( )里填上“>”“<”或“=”。 50 分( ) 7 10 时 48 5 2   ( 48  5 2    )
1 元 2 分( )1.2 元 720    ( 9 4  ) 720 9 4   【答案】 ①. > ②. < ③. < ④. = 【解析】 【分析】第 1 题,根据 1 小时=60 分钟,把 60 分钟平均分成 10 份,1 份是 6 分钟,那么 7 份就是 7 与 6 的积,即可求出 7 10 时是多少分钟,再比较; 第 2 题,分别计算出 2 个算式的得数,再比较; 第 3 题,在以“元”为单位的数中,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小 数部分第二位表示几分; 第 4 题,分别计算出 2 个算式的得数,再比较。 【详解】60 里面有 6 个 10,6×7=42 分钟,50 分> 7 10 时;   48 5 2 =240+2 =242 48×(5+2) =48×7 =336 48 5 2 1.2 元=1 元 2 角,所以 1 元 2 分<1.2 元   <48×(5+2); 720  9 4    =720÷36 =20 720 9 4 =80÷4   =20 720    = 720 9 4   9 4  【点睛】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乘 除后算加减;在连除运算中,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8. 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块橡皮厚约 1( )。 (2)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 60( )。 (3)一箱苹果重 25 千克,40 箱苹果重 1( )。
【答案】(1)厘米##cm (2)平方米##m2 (3)吨##t 【解析】 【分析】(1)橡皮的厚度用长度单位,根据生活常识直接回答; (2)教室的面积用面积单位,根据常识这里选择平方米比较合适; (3)一箱苹果重 25 千克,40 箱苹果的重量是 40 个 25 千克,即 25 乘 40,最后将计算结果 的单位化为吨即可。 【小问 1 详解】 一块橡皮厚约 1 厘米。 【小问 2 详解】 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 60 平方米。 【小问 3 详解】 25×40=1000(千克) 1000 千克=1 吨,40 箱苹果重 1 吨。 【点睛】1 吨=1000 千克,据此换算单位,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单位大小的理解,平时 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9. 用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见下图),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列 式为( ),所以这个长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答案】 ①. 4×6=24(个) ②. 24 【解析】 【分析】1 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平方厘米,即 1 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1 厘米,图中一行有 6 个小正方形,一列有 4 个小正方形,4 与 6 的积即为小正方形的个数,1 个小正方形面积 是 1 平方厘米,再用个数乘 1 即可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详解】小正方形的个数:4×6=24(个) 面积:1×24=24(平方厘米) 【点睛】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灵活运用面积定义求面积。 10. “南水北调”工程起点江都水利枢纽某天从 7:00 起开始放水。管理员每 2 小时观测一 次下游水位变化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 时间 7:00 9:00 11:00
与 7:00 比水位上述情况/cm — 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管理员第五次观测的时间是( 4 …… 2 )。 【答案】15:00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观测时间是已知的,用第三次观测的时间加 上 2 小时,求出第四次观测的时间;用第四次观测的时间加上 2 小时,求出第五次观测的时 间。 【详解】从表格中可知,第三次观测的时间是 11:00; 11 时+2 小时=13 时 13 时+2 小时=15 时 那么第四次观测的时间是 13:00,第五次观测的时间是 15:00。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下一次观测的时间等于上一次观测的时间加上 2 小时。 11. 如图 2,小春吃了这块巧克力的 1 5 ,小冬吃了这块巧克力的 2 5 。小冬吃了( ) 小块。 【答案】6 【解析】 【分析】这块巧克力一行有 5 块共有 3 行,3 乘 5 可以求出这块巧克力共有几小块,小冬吃 了这块巧克力的 2 5 ,即将巧克力的总块数平均分成 5 份,小冬吃了其中的 2 份,用总块数 除以 5 再乘 2 即可解答。 【详解】3×5=15(块) 15÷5×2 =3×2 =6(块) 【点睛】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12. 直线上有两个一位小数,一个数比 1 大,另一个数比 1 小,它们相差 0.6,先在直线上 表示出来,再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答案】见详解 【解析】 【分析】直线上一大格表示 1,将一大格平均分成 10 小格,一小格表示 0.1。一个数比 1 大,另一个数比 1 小,它们相差 0.6,则一个数的位置在 1 的左边,另一个数的位置在 1 的 右边,两个数的位置相差 6 小格。满足这些条件的两个一位小数均可,例如 0.7 和 1.3。 【详解】0.7<1,1.3>1 1.3-0.7=0.6 (答案不唯一) 【点睛】本题考查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小数减法的计算,关键是明确直线上一小格表示 0.1。 13. 每人每天节约 2 千克水,1 个 3 口人的家庭 4 月份可以节约( )千克水。 【答案】180 【解析】 【分析】4 月是小月,共有 30 天;因为每人每天节约 2 千克水,用 2 乘 3 再乘 30,求出 1 个 3 口人的家庭 4 月份可以节约的水的质量。 【详解】2×3×30 =6×30 =180(千克) 则 1 个 3 口人的家庭 4 月份可以节约 180 千克水。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 4 月份共有 30 天,再进一步解答。 14. 小华用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摆出下面的图形(见下图)。照这样摆下去,第 4 个图形的面积会是( )平方厘米,周长会是( )厘米。 【答案】 ①. 16 ②. 22 【解析】 【分析】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平方厘米,第 1 个图形有 1 个小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第 2 个图是 4 个小正方形组成,面积是 1+3=4 平方厘米,第 3 个图形是 9 个小 正方形组成,面积是 1+3+5=9 平方厘米,由此可知第 4 个图形由 16 个小正方形组成,面 积是 1+3+5+7,据此求出面积;第 4 个图形的一行有 7 个小正方形,即长是 7 厘米,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