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3 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概念辨析(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劳动与劳动力 答:劳动是人们动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 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综合。劳动力在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 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的存在必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 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 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而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 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 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资本周转指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考 察资本循环,侧重于对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的考察,主要是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 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侧重 于对资本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考查,分析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 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3.利润与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劳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的那部分价值。 利润是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 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 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
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 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答: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 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 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自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 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可变资本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但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 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 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 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 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 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 意味着更多的产出。中国的情况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 收入(NI)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 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 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 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联系密切同时又存在本质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 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增长。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想象会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 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 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可见,经济增 长的内涵较狭,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 包括质量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经济发展不 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尽管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对 经济发展也存在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60 分) 1.为什么劣等地也能提供级差地租? 答:(1)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或对土地投资的 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 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 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按其形成的基础和特点,分为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 I,是指 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 入等级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条件,一是土地 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土地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 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Ⅱ,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的实质都是超额利润,都是来自农 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都是投人土地的相等的各个资本量具有不等 的生产率的结果。只不过在级差地租的情况下,是把资本分投到不同的土地上;而在级差 地租Ⅱ的场合,则是把资本连续投到同一土地上。在实际生活中,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也 是难以分开的。只有在租约期满以前,从资本家的递加投资所生出的超额利润中才能辨别 出级差地租。而当租约期满以后,由追加投资引起的经济效果,尤其是那些比较有永久性 的土地改良,就会合并到土地的自然丰度中去。这时,级差地租Ⅱ就分辨不出来了。 (2)劣等土地也提供级差地租 在以上分析级差地租Ⅱ和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时,为了便于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曾假定最劣等地(丙地)不提供级差地租。但当我们懂得了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后,就可以看出最坏土地也提供级差地租。最坏土地上也提供级差地租大体有两种情况: ①满足这种需求的供给量只能通过较好土地(例如乙等地)上低于最坏土地(丙地)生产率 的连续投资来提供。 ②或者通过最劣的丙等地上降低生产率的追加投资来提供。无论哪种方式,产品的生 产价格都会上涨。于是原来最坏的丙等土地起调节作用的生产价格,就会低于新形成的社 会生产价格,因而最坏耕地就会产生超额利润,提供级差地租。 总之,无论最劣等土地的地租是由什么方式产生的,它毕竟表明了以连续追加投资为 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最劣等的土地也能提供地租。“因此,单纯就级差地租来说,所有的 已耕地都会提供地租。” 2.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进行简单评述。 答: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指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必然引起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原因是资本的利润率同它的有机构成是按反方向变动的,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 越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固定资本比重增大,由于固定资本的 周转慢于流动资本,就会使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放慢,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同 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剩余价值绝对量也会随之增加,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由总资本量增大,因而剩余价值率与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 也随之下降。 但是平均利润率下降,绝不意味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完全可 以在衡量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也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利润量 的减少,因为资本总额不变的情况,虽然利润率下降,但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同时也加深了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一系列矛盾。如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的矛盾,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生产与消费 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资产阶级 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 总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充分表明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其后果就是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项矛盾,加速资本 主义制度自身的瓦解。 3.我国农村经济中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农村经济中实行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并 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经 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着多种具体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我国农村改变了原来集体所有制的集中经营、集中劳动、集中分配的管理体制,实 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到目前,约有 98%的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 (2)两种经营方式各有优缺点,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农户分散经营可以大大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营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分散经营也有其缺 点,如制订集体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安排国家和集 体用工、统筹协调共同重大生产措施等必须由集体才能做到。同样集体经营也有其缺点, 小范围的生产靠集体经营是不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所以必须把分散经营和集体经营有机结 合起来。 (3)两种经营方式并存适合我国农业的特点,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下,基本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重要自然资源和农田水利设施,仍归集体所有, 但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分别交给农户。各个农户根据与集体订立的合同,按照集体的要求, 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劳动成果除了交纳农业税和按合同上缴一部分给集体以外,全部归 自己所得。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保留了集体所有制的基本性质,但由于生产条件所制约,目
前农村中集体经营的比重还不大,它也有自己的新特点:第一,农户除了集体所有的生产 资料以外,还使用一部分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具、农机和运输工具等,其数量在各 农户间互有差别。第二,农户自己承担数量各不相同的生产投资,自主进行生产决策和经 营管理。以上这些差别对农户收入的高低起着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而使农户经营在一定程 度上带有个体经济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的统一领导和家庭的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 则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它适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特点、农民的觉悟水平和干部的管 理能力,是当前在集体所有制中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的较好形式,有利 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它坚持了基本生产资料公有,保留了 某些必要的集体经营,如制订集体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 施、安排国家和集体用工、统筹协调共同重大生产措施等,继承了集体经济的一些有效的 经验,使集体创建的生产设施得到较好利用,并且克服了以往集体经济管理过分集中和平 均主义的弊病,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发挥了家庭经营在较低生 产力条件下在农业生产中的某些长处,扩大了农户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使土地、劳力和其 他生产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利用,同时又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消除了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的危险。因此,它的实行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4)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 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并且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定要长期加以坚持。今后,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充实集体经营 的内容,做到集体财产有人管理,各种利益关系有人协调,生产服务、集体资源开发、农 业基本建设有人组织,增强集体凝聚力,为集体所有制建立更为强大的物质基础。 4.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答:居民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 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1)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 越高,其储蓄额越大;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的量的第二个因素 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 越大;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 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 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于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 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 (2)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所谓居民储蓄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选择。这种 选择又称个人投资形式选择。在影响居民个人的这种选择的经济因素中,较重要的有这样
三个因素: ①不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的差距。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 金融工具为储蓄手段。 ②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一般说来,购买政府债券、在银行存款的风险较 小。而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 小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③金融工具的灵活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变现和转为其他形式的难易程度。以银行存款 来说,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就大于定期存款。而股票和债券的灵活程度,则取决于证券交易 机构的发达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 段。 5.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 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 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下: (1)人口可以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人口流动等方面影响经济的增长质量,其 中以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最为基本。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增长影响资金积累,过大的人口规模会削弱资金积累的能力,而且过大的人口 规模还会迫使积累的资金较多地投向公共设施等非生产建设,致使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 度的生产性投资更为不足。 二是人口增长影响劳动就业。人口规模过大还会造成沉重地俄就业压力,它使旨在提 高劳动效率的改革和技术进步的措施难以推行和奏效。 三是人口增长影响消费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劳动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二,劳动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推动社会生产进步的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有重大 作用。 第三,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2)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对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增长了,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 得以提高,有利于推动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水平也会得以提 高,从而人们的这素质得以提高。但是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便会对人口的规模提出一定
的要求,客观上要限制人口规模的增大。 所以,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不是其经济增长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但却 在一定的程度上起着作用,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的做法也收到很好成效。显然,人 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口增长在多大程度上 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要探讨适度人口的问题。 6.简述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始时产业结构非常落后,突出表现为三大产业比重 的不合理。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 力的部门构成。这样产业结构就呈现两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度化趋势。第一、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一产业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成明显下降的趋势。当然,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值总量的下 降,这种趋势是在农业产值总量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随着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三、第三产业 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这不仅因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 会对劳务消费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且第三产业中的商业和金融两个主要部门的发展也是现 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劳动力部门构成向二、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分 布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方面。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 数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首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 所占的份额则持续增加。 总的说来,劳动力力的构成与产值的部门构成的变化方向是一直的,但是在时间和速 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说来,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提高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 产总值比重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幅度。这时 会出现劳动力的部门构成和产值的部门构成想接近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并合理化的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1)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特点 ①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般企业实行以自由契约为基 础的法人制度,即自然人和法人可以按民法、商法、公司法等所规定的一般规则以及工商 行政管理的一般制度,自由地建立企业,并按自己的意愿自己经营或委托他人经营企业。 而国有企业并不是一般民事主体自由契约的产物,国有企业的财产是全民的,全民作为一 个整体以及作为全民代表的国家都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国有企业的这种产权制度的
优点是,可以克服一般企业的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 和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可能变得复杂和模糊,难以仅仅用一般 的民事法律来规范(如个人侵占国有企业的财产,将被判“贪污”罪)。所以,绝大多数国 家都以特殊法律的形式对国有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给予 明确限定。 ②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制度决定了其经营行为有可能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因此, 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例如,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保障 国家安全、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发展高技术产业,甚至维护公平、增加就业等。 国有企业的这一独特优点,决定了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包括像美国这样的国民对国家干 预经济抱有强烈反感的国家,都建立有国有企业。同这一优点相联系的是,由于国有企业 被赋予超越商业利益(利润)之外的其他目标,就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当同一 产业中存在同其竞争的其他企业时,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得缺乏竞争力。所以,在大多数市 场经济国家中,国有企业往往是同垄断经营相联系的。 ③国有企业有特殊的融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国豕银行贷款、国家向国际金融市场 进行主权性融资(发行主权债券、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等。在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的 强大融资功能,成为企业和产业成长的强大推动力。特别是在民间缺乏合格企业家,必须 由政府来替代民间企业家建立重要企业的情况下,建立国有企业往往成为惟一可行的选择。 同这一优点相联系的是,按如此特殊的方式进行投融资所建立的国有企业,如何保证资产 的安全?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来确保资产安全,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 题。 ④国有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信誉,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以国家为背景,而且,因为 国有企业通常具有比一般企业更强的稳固性。在所有的国家,国有企业的破产倒闭都不像 一般民营企业那样简单。有的国家其法律甚至明确规定,非经国家权力机关(议会)批准, 国有企业不得关闭或改变经营方向。如此较高的信誉和稳固性,使国有企业能够保持较强 的市场地位。同国有企业的这一优点直接相联系的一个弱点是: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退 出壁垒”。这导致两个不利的后果:(1)减弱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竞争压力和危机 意识,有可能对企业效率产生不良影响。(2)使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更为困难,有可 能降低国有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国有企业总是同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国有企业的治 理结构在形式上无论怎样相似于非国有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府的较大影响,这种 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往往由政府特许经营一定的业务领域,可以获得垄 断经营的优势。当国有企业遇到重大的不利影响时,有可能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国有企 业至少在向政府反映困难、要求关照方面,有较便利的条件和谈判地位;另一方面,国有 企业往往受到政府部门的行政性干预。 (2)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功能 由于国有企业被赋予特殊的社会目标,所以,观察世界各国的现实经济状况,我们可 以发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个系统中,国有企业总是居于特殊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 中国有企业的功能主要有: ①控制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量之一,为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