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
第一批
一、考题回顾
题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基本要求:
(1)讲解清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2)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3)试讲时间 10 分钟。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邓小平的图片,讲述:这是 1979 年 1 月 1 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教师提问:《时代周刊》为什么这样评价邓小平?邓小平做出了怎样的举措?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农民公社,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
是集中劳动,实行工分制。这样的劳动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教师追问: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很是头疼,为此,党中央是如何解决的呢?目的何在?
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
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实施
教师展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的图片,并提问: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不容乐观,
尤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加之 1978 年安徽省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小岗村的人民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结合图片及课本得出:农民写下改革宣传书,按下血印。他们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
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教师播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视频片段,提问:这种形式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收益,请
你说一说成果?这一成果得到了怎样的反响?
学生交流得出: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 6 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
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教师补充: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 1983 年,已
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三)意义
教师展示史料并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 5 分钟时间思考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以往的经济发展形式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探讨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
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生活得到改善。
教师追问: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多,
但是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
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知识。
2.作业:农民种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如何将农民种出来的小米、红枣等卖出去呢?请你为
家乡出谋划策,下节课交流分享。
【答辩题目】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什么是历史情境教学法?
……………………………………………………………………………………
一、考题回顾
题目:《雅典城邦的繁荣》
3.基本要求:
(1)请在 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能正确分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希腊地图,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请聪明的同学们猜一猜,
这个地方能否产生比较发达的文明?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设问:从大河流域文明产生来看,
需要有河流滋润平坦开阔的土地,才利于原始农耕生活对吧?这里三面环海,岛屿众多。可
是在这个地方不但产生了文明,还产生了西方文明之源,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文明是什么样的
吧?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城邦
教师继续在多媒体展示希腊地图并讲解:这里环海、多山、多岛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
这样的地理环境催生了希腊文明,成为古希腊历史的开端。到公元前 8 世纪,古希腊开始出
现奴隶制城邦。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城邦?城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教师补充:其中这里最著名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尚文,斯巴达尚武,因此在雅典产生
了繁荣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斯巴达则铸造了强大的军队。
过渡:那现在我们就重点来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二)雅典的民主
1.表现
教师设问:为什么雅典能确立起民主制度?它又是怎么确立起来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参政意识比较高。经历
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国势强盛,一度成为 200 多个城邦的盟主。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教师设问: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就是说在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非常繁荣。那
主要有哪些表现呢?他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
学生扮演雅典公民上台阐述,公民甲:伯里克利扩大了我们公民的权利,城邦的公职人员几
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这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
公民乙:城邦日常事务的由代表各地的 10 个主席团轮流主持。作为主席团成员,我们可以
召集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权、司法权等。我们主席团成员
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的主席也经抽签产生。
公民丙:我们是财产较少的贫穷公民,伯里克利为了保证我们也能参政议政,他还建立了津
贴制度,以此保证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让我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补充:伯里克利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当中,他把雅典变成了
“全希腊的学校”。
2.实质
教师提问:既然雅典城邦这么繁荣,你是否愿意做雅典公民呢?
学生自由回答:公民可以经过直接的抽签、选举,自己能参政,而且就算是选出来的官员也
大多是自己满意的,所以很愿意做雅典公民。
教师引导设问:大部分同学说乐意当雅典的公民,可是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在雅典只能是成
年男性公民参与民主政治,不是全体人民。也就是说有很多的人不能参政,那哪些人不能参
与呢?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回答: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女性、奴隶人是没有参政的权力的。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考古陶片“习艺少年”和数据史料并讲述:看图可以发现,雅典公民家庭
的男孩要通过学习各种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做准备,女孩除了担任家务之外,也要在家
读写,演奏乐器。所以男女是不平等的。从数据资料可以看出,成年男性公民只占到雅典总
人数的 5.5%左右,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其实质上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
暴政。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系统归纳知识。
2.作业:不光是希腊,罗马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如果说希腊为西方带来了民主制度,
那罗马带来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回去查阅罗马城的建立传说,下节课带来与大家分享。
【答辩题目】
1.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2.请简述历史教科书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批
《五四爱国运动》
一、面试考题
1 题目:五四爱国运动
2.内容:
1919 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归还给
中国、废除“二十-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的无理拒绝。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爆发。
5 月 4 日,北京市 10 余所学校的 3000 多名学生在天安 i ]前集合,高呼“外争国权,内惩
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北洋军阀政府出
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响应。6 月初,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
罢工,商人罢市。各地工商界纷纷响应。运动中心由北京移
到上海。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三人的职务。6 月 28 日,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基本要求:
(1)讲清楚五四运的概况。
(2)教学过程中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3)有必要的板书。
(4)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
答辩题目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和“使命”分别是什么?
2.谈一下你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了解?
2.内容:
1919 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归还给
中国、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的无理拒绝。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
国运动爆发。
5 月 4 日,北京市 10 余所学校的 3000 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还我青岛”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响应。6 月初,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
罢工,商人罢市。各地工商界纷纷响应。运动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三人的职务。6 月 28 日,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基本要求:
(1)讲清楚五四运动的概况。
(2)教学过程中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3)有必要的板书。
(4)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
答辩题目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和“使命”分别是什么?
2.谈一下你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了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提出问题:歌词中的“五四”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说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讲述:要想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我们还要拨动时针让时光倒回到 1989 年。这一
年山东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受其管制。后来爆发了一战,中国作为正义的一方参与其
中,但战争期间日本趁机入侵山东。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准备参加由英、法、
美等国召开的巴黎和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代表团会提出什么诉求?这些帝国主义
国家又会怎么做?
学生明确:外交代表团要求德国将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等条件。
但是这些合理提案却遭到无理拒绝,这些帝国主义国家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转给
日本。
教师追问:中国像战败国一样被人宰割,这一消息传回国内,人们有何反应?
学生回答:举国震惊,群情激愤,于是爆发了五四运动。
教师强调: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也就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二)过程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问:五四运动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学生分析总结: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3000 多名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
青岛”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但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
生纷纷响应。
教师总结:这一阶段的主力是学生,地点在北京,斗争方式是学生罢课。
教师播放《五四风雷》视频片段并让学生思考:虽被镇压,但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各
阶层的响应。后来又进行了一次爱国斗争。这一次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6 月 5 日,上海一些纱厂、印书馆工人进行了大罢工,商人也罢市,学生也罢课
了。
教师提问:这次全国人民的抗争,最终是什么结果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
职务。6 月 28 日,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工人游行图片,并设问:这场运动的胜利离不开学生和各阶层的抗
争,这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品质呢?
学生回答:体现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总结:这种精神也被称为是“五四精神”!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继续发扬!
政府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宣布五月四日作为中国青年节。
(三)意义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运动,是一个全民的运动,不是任何武力所能压制得了的。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五四运动是什么性质?它的爆发有何深远意义
呢?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运动,是一个全民的运动,不是任何武力所能压制得了的。
小组代表回答: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补充讲解: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伟大的力量,而且具有初步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起到了领导作用,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此,五四
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我的 1919》,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板书设计】
五四国运动
(一)原因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二)过程
阶段一:学生、罢课
阶段二:工人、三罢
(三)意义
新民主主义开端
【答辩题目】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和“使命”分别是什么?
2.谈一下你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了解?
《西汉的建立》
一、面试考题
1.题目:西汉的建立
2.内容:
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
是汉高祖。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
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落。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如
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3 基本要求:
(1)讲清楚西汉建立时的社会境况。
(2)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板书工整,布局合理。
答辩题目
1.说一说文景之治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请你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读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
西灭无道秦。”提问学生:诗中的汉祖是谁呢?
学生回答:建立西汉的汉高祖刘邦。
教师追问: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境况?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
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楚汉之争》的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
学生观看后回答: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教师接着提问:在楚汉之争中为何刘邦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下收集的资料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楚汉之争后刘邦、项羽相互
角逐,在这场比拼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而刘
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
教师补充: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社会境况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刘邦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心里兴奋之情言溢于表,可是没过多
久,高祖却眉头紧皱起来。西汉之初遇到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呢?
材料 而汉则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饿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问题:1.西汉建立之初,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2.
全国只有五千石粮食,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大片的土地荒落;4.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能乘牛车,
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境况?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造成社会生产遭到
严重的破坏。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生活中当时的社会,你会面临什么?
学生结合之前的回答畅所欲言:作为农民我会面临饥饿,食不果腹,因为战争家里劳动力少、
农具稀缺,没办法更好地耕作;作为商人面临社会动乱,没办法更好地交易;作为教师,没办
法安心授课。
教师总结:长期的战乱使得汉初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三)启示
教师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 分钟时间思考:如果你是西汉初年的朝廷大臣,你认为
此时西汉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给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汉朝首要任务是要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才能化解危机。
给我们的启示是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才可以生活得
更加幸福。我们要坚决抵制一切破坏社会安定的因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学习本课后,你对汉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有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
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西汉的建立
(一)背景
(二)社会境况
社会动荡不安
(三)启示
【答辩题目】
1.说一说文景之治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请你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