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资料共3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初中历史《“状元实业家”张謇》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 月 18 日 河北省邢台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状元实业家”张謇 2.内容: 甲午战败后,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间掀起了办厂浪潮。清末状元张謇为“求国之 强”,弃官经商,于 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 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张謇还创办了染织、盐业、渔业、运输、水利、电气、旅店、银行等多 个行业的 60 多家企业。这样,张謇创办的企业就形成了一个产业庞大、资本雄厚的大生集 团。人们称他为“状元实业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民族工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 困难。加之张謇投资过多过快,导致大生集团于 1925 年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趋于衰落。 3.基本要求: (1)请在 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有小组讨论环节。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4)讲清张謇弃官从商的原因。 答辩题目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为什么会迎来黄金时期呢? 2.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提问: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继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的中国又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 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列强又先后发动了第 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临着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 人民掀起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经济、教育 和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领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产生了近代民族工业,也涌 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实业家,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张謇。 之后教师提问: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称号呢?他在实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引发学生思考, 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过渡:要想解开这些谜团,我们还得从张謇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中探寻张謇从事实 业的原因。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一部分知识,说一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甲午战败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设工厂的限 制。同时为了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批有识之士创办了一批民族工业,由此在民间掀
起了办厂浪潮。张謇就是在这股浪潮中投身于实业的。 教师提问:除了大的时代背景,还有哪些原因促使张謇投身于实业呢?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 《张謇》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视频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张謇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国 家、民族利益始终重于个人利益,所以他才会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选择 了弃官从商这条路。 (二)成就 教师介绍:从视频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曾经考取了清末的状元,所以有“状元实业家”之 称。那在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并且归纳 张謇创办的企业类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张謇创办了染织、盐业、渔业、运输、水利、电气、旅店、银行等 多个行业的 60 多家企业,其中以大生纱厂最为著名,人们也把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称为大 生集团。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这些企业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哪些 因素的影响? 学生阅读史料回答,教师总结: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 对中国的侵略,抢占市场和原料,又使得这些民族企业遇到了严峻困难。 (三)评价 教师过渡: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大生集团于 1925 年陷入危机,趋于衰落。即便如此,我 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张謇及其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客观评价张謇。 材料一 大生纱厂“厂约”指出,之所以创办大生纱厂,是为南通老百姓的民生所想,更是 为了维护中国经济利益……长期为日本纺织厂提供了必需的棉花,日方则卖给我们纱线…… 无异于用我们的血肉喂养老虎,我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如何不贫穷? 材料二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给沈曾植的信(1897 年) 材料三 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大力兴办教育、文化、社会事业,创办了师范、农业、商 业、医学、纺织、盲哑学校,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气象台,还创办慈善事业。 材料四 1926 年,张謇去世。张謇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 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出殡时,许多南通民众前来为他送行。 材料五 毛泽东高度评价张謇的历史贡献,指出: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1)张謇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怀,始终践行 实业救国的理念,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略。(2)张謇还热心慈善事业,对教育事业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3)在个人生活方面,张 謇非常简朴,他的精神和品质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世民族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从毛泽 东对他的评价“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就能够了解到。 教师强调:大生集团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 缩影,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也不能 使中国真正实现独立、富强。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结合板书,系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以“实业救国”为主题,分组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设计一期黑板报。 【板书设计】 “状元实业家”张謇
(一)背景 (二)成就 大生集团 (三)评价 【答辩题目解析】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为什么会迎来黄金时期呢? 【参考答案】 外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内因:辛亥革命一方面冲击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其后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 励实业的政策、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也是原因之一。 2.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2)学校图书馆,是重要组成部分。 (3)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 (4)视频资料: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 (5)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博物馆网站等。 (6)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 月 18 日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 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 年 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 了孤家寡人。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 (1)请在 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 兵既至,诛罚必申。”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 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5 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这 些将军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 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 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袁世凯在 1916 年 3 月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 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 5 分钟时间讨论。教师引导学生 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 材料一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材料二 我们用了几年、十几年才将君主从头顶赶下去,结果……一个人的野心就能将摘掉 了的帽子再重新压到人民的头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军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 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 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 怎样的局势?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 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护国运动 (一)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蔡锷讨袁 (二)过程及结果 时间:1915-1916 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 (三)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参考答案】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 1915 年-1916 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 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 1915 年 12 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 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 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 1917 年 7 月到 1918 年 5 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 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 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 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 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拿破仑法典>》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 月 18 日 辽宁省抚顺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拿破仑法典》 2.内容: 为了加强统治,从 1804 年到 1810 年间,拿破仑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民法典》(Civil Code)
《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 《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 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 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 神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3.基本要求: (1)围绕《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设置两个课堂提问。 (2)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3)请在 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的画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如何?(南征北战, 建立了地域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数次挫败反法同盟的围剿,军事上十分强悍。)教师引导:拿 破仑文治武功皆盛,但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一部法律。这部法律是什么?为什么这部法律能使 拿破仑名垂千古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拿破仑法典》颁布的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思考:拿破仑为什么要颁布法典? 学生回答:不论是从政治统治角度,还是精神层次,都需要一部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统治。 (二)《拿破仑法典》的原则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拿破仑法典》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具体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回答:在 1810 到 1814 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等 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拿破仑法典》。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法典》的部分重要条文,并提问:仔细阅读思考,通过《拿破 仑法典》的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它体现了哪些原则呢? 第 11 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 488 条规定:“满 21 岁为成年(1974 年改为 18 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 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第 544-546 条规定:“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对所有权的定义 是对于物有绝对的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第 1134 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学生分析回答: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体现了天赋人权的原则;财产 所有权无限制,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体现 出资产阶级提倡的社会契约原则。 (三)《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法典》图片和相应的资料卡片,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 讨论:《拿破仑法典》颁布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组代表讨论后,师生总结:《拿破仑法典》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随 着拿破仑的铁骑踏遍欧洲,《拿破仑法典》以及法典中蕴含的平等和契约精神也随之传遍欧 洲。同时,它的立法精神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比如 1838 年的《丹麦民法典》、 1940 年的《希腊民法典》都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 教师补充说明:不仅对欧洲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非常深远,我们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也借鉴了《民法典》的内容。 教师补充介绍:《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思考怎样评价拿破仑及其《拿破仑法典》?写一篇历史小论 文,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拿破仑法典》 (一)原因 (二)原则 自由平等、社会契约 (三)影响 借鉴、效仿 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参考答案】 (1)后期的侵略战争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 (2)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内民怨沸腾。 (3)远征俄国失败。 (4)欧洲封建势力远胜于资产阶级势力。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 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 的结论。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 注意讲授基本史实;或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 (第二批) 初中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 月 18 日 江苏省淮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 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 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 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 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基本要求: (1)请在 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材料进行讲解。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由于受 到十年文革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视频观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当时中 国是什么样的国情? 学生回答贫穷落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展示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开放人 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提问学生:那么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改革成 就究竟原因在哪里呢?又是从哪里突破的呢?以此进入本课的新课讲授环节。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介绍: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共在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出现了“人民公社 化运动”“大跃进”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路线。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农民的生产情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