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收敛.(liǎn) 重荷.(hè) 豁.然贯通(huò)
B.琐屑.(xuè) 媲.美(pì) 锲.而不舍(qiè)
C.簇.新(cù) 倔强.(jiàng) 长吁.短叹(xū)
D.绮.丽(qǐ) 卓.越(zhuó) 心会神凝.(níng)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A.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B.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又被蜘蛛网沾住了.
C.父亲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D.你这罕见的地下森林,宄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沉入这黑暗的深渊?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B.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C.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 作.
)
)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12 分,共 12 分)
5.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山门圮.于河 圮
②湮.于沙上
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于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①
②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2)请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 目再默写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四、现代文阅读(共 12 分)
7.①在自然界有一群具有“特异功能”的细菌,它们以“吃”金属为生。首先发现的是一些“吃”铜的细
菌。在 20 世纪初,一件奇特的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美国和墨西哥已开采完并被水淹没的旧铜矿
中,发现了大量的铜!这些铜不像是有人放进去的,那么,它来自何处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废矿渣
中残留的铜,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跑”了出来。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将铜从旧矿渣中“请”
出来的是一类对铜有着特别喜好的嗜金属细菌。这些细菌以铜为食,进行自身的代谢、生长繁殖,同时促
使铜从含铜的硫化物中游离出来,富集到一起,使废矿“死而复生”。
②以上发现可帮了冶金业的大忙。科学家们认为,有着“铁齿铜牙”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们采矿和提炼金
属,并解决了人们多年来未解决的矿渣再提炼的难题。把含有金属的矿石或废渣浸泡在含有嗜金属细菌的
水中,就可以达到提炼金属的目的,由于细菌在探测、采集、提炼金属方面特殊的功效,促进了一种新兴
冶金工业﹣﹣生物冶金业的发展。
③首先,可用细菌来“寻金”。某些芽孢杆菌,如蜡样芽孢杆菌,对黄金有特殊的“敏感性”,它们可以
嗅出黄金的气味。因此, 人们可以根据这类细菌的分布、增殖数量、与黄金发生的特殊颜色变化等,作为
探测黄金矿的依据。人们甚至做成微生物探针,带到野外去用来标示黄金的潜在储量。
④其次,就是利用细菌来“吃”黄金了。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绝大部
分地区的黄金矿产含量非常低。用化学的方法来提炼黄金,成本很高,大量金矿石只能提炼出极少的黄金。
然而,栖息于自然界中的嗜金属细菌具有采金和炼金的本领,这些细菌们披挂上阵,利用小巧的身躯随水
钻进岩石和矿渣的每一个微小缝隙中,将分散的黄金金属微粒聚集起来,形成天然的黄金矿床。人们就可
以从细菌液浸提取物中收集到纯度比较高的金子。
⑤细菌这种“吃”金属的“特异功能”,不仅为冶金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而且还有清除污染、净化
环境的作用。例如,全球大量的核废料正在蚕食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清洁这些有毒废料的常规办法通常非
常昂贵,而且效果不佳。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核废料对环境的破坏。德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
在核废料中生存的球形芽孢菌,它们能够清除核废弃场中的有毒金属。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以“吃”金属为生的细菌具有哪些“特异功能”?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第①段中“吃”“跑”“请”“死而复生”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五、作文
8.任选一题作文。字数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情境作文: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情境材料作为开头,自拟题目,续写后面的内容。续写部分要与所提供的开
头衔接自然紧密。
今夜,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儿……
B 卷一、诗歌鉴赏(共 4 分)
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2 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堪,南阳宛人也。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
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
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
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
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
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
良久叹息。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劝:鼓励
惠:施恩
厉:严重
拔:(被)攻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志美行厉.
B.成都既拔.
C.劝.民耕种
D.其仁以惠.下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译文:
②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
(3)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
。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11.(1)《格列佛游记》中,在利立浦特,格列佛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
沦为奴隶。”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格列佛做了一件什么事?
(2)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下面三个“路见不
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译者的命名意图?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A.武松醉打蒋门神 B.李逵打死殷天赐 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1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她跟他居住在美丽的香格里拉的一幢小木楼里。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员,音乐,仿若就是他的生命。
每天清晨,一觉醒来,他都会跟尚在梦中的她吻别,独自到楼下的河边练琴。而她总会在他悠扬的琴声中
醒来,起床为他准备早餐。
然而,不幸,总是伴随着幸福降临。
这天早上,她尚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刺耳的噪音吵醒。噪音,正是来自于他拉琴的河边。她惊讶,
一向练琴宛如天籁之音的流连,怎么会拉出这种难听的琴音?
拉开窗,他仍在楼下。他似乎浑然不觉,仍旧像往常一样,忘情地投入在演奏中。
惊疑,一阵阵袭来。她快步来到他身边,疑惑地问他,亲爱的,你的小提琴是不是出了问题?
他似乎被吓了一跳,小提琴?没有什么问题呀。
他张着大嘴,跟她讲话时声调高得吓人,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奇怪。这是她往日从未曾见过的。
她只会更加心生疑虑,难道,是他的耳朵出了毛病?
那一天,她故意走在他身后和他说话。她的声音很小:“父母最近身体不太好,我们一起去看望他们
好吗?”
以往,他一向都对父母身体极为关心的。但这一次,他竟然一声不吭,就像没听到。
果然,就在那天下午,跟她和他都是好友的医生榛证实了她的疑惑。榛把她叫到一边,语气十分严峻,
你先生的耳朵出了问题,他的听力下降得非常厉害。
明知事实如此,她却不相信这是真的,急着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榛摊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也许用不了多久,流连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她的脑子嗡的一声,差点晕倒:对于一个依靠敏感听觉去创作人生的音乐演员来说,耳聋,代表着他
将彻底告别自己钟爱的音乐生涯。
可榛,这位优秀的耳科医生都表示束手无策,绝望便袭遍了她的全身。
她没有告诉他耳聋的坏消息,她一如既往地陪伴在他身旁,做他忠实的听众。
幸好,他对自己的听力 并没有怀疑,他每天仍然兴致勃勃地去河边拉琴。她则每天强装笑颜,暗地里,
却到处打听医治耳聋的办法。
榛给了她一个好办法,他建议她在流连他彻底失聪前,先去学习手语和唇语。因为耳聋之后,随之而
来的将是语言障碍,最后导致又聋又哑。
她明白,倔强的他一旦失去音乐,会发疯的,她得早点劝慰他,必须先学会与聋哑人交流。
她偷偷学起了手语和唇语。进步非常神速,几个月后,她已经能熟练地与聋哑人对话交流了。而此时
的流连,已经濒临彻底耳聋的边缘。他虽然仍旧坚持每天去河边拉琴,可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身上出了问
题。
一天早上,他的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他对她说,最近许多人开始对他的音乐水平持起了怀疑态度,
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他将随演出团到外地进行演出。
听了他的话,她自然十分着急,不,你不要去管别人说什么,在我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他哼了一声,他当然知道他是最棒的,可是许多人不这样认为,他要证明给他们看。
不论她怎么劝,他都执意要去外地演出。第二天,他就悄悄买好了机票,只给她留了张字条就跟随演
出团出发了。她又急又气,却又毫无办法。
噩耗,是在半个月后得知的。那一天,她突然接到演出团的电话:流连,也就是你先生,半个月前住
院了,经诊断为血癌晚期。
接到电话,她早已天旋地转。当晚,她乘坐最快的航班赶到他身边,可三个小时前,他已永远闭上了
眼睛。望着他毫无血色的脸庞,她当场晕厥。
醒来时,榛站在她的床前。
突然,她想起了什么,问他,流连不是只患了耳聋吗?怎么会这样呢?
榛默默地掏出一封信,说,这是流连留下的,你看看吧。
信上,是他歪歪扭扭的笔迹:
亲爱的颖:
原谅我独自一人先一步去了天堂。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被确诊患了血癌。我知道,这种病对于
医学界还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与其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死,我更愿意与你共同度过剩余的时光。
我并没有耳聋,请原谅我欺骗了你,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手语和唇语,亲眼
看到你能用手语与别人交流,我彻底放心了。你知道吗?将要耳聋的不是我,而是你呀……我们在举行婚
礼时,我就从你父母那里得知,你先天性的耳疾会使你在 30 岁时失聪,我担心我离开后,你无法独自去面
对这无声的世界,所以编造了这个谎言!最后,我想告诉你,榛是个好男人,我们没结婚前,他一直暗恋着
你。我想,他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泣别,你的流连
看完信,泪,早已淌满她的双颊。
多年以后,她与榛举行了婚礼。红地毯上,两人的手中不约而同挽着的,是一把美丽的小提琴。
(1)小说中的流连是怎样一个人?
(2)小说有几处令人意料之外的情节安排,请分别指出。
(3)榛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但又不可缺少,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这篇小说不同版本的标题不一样,一个是《遗嘱》,一个是《爱,不会失聪》,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
为什么?
四、语言运用(共 12 分)
13.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 并概括这三组姓名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冯有时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
用意: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下面是一篇有关“名字”的短文,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古代的名与字分别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①,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 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
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与名之外,又与名②.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③;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还有
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3)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
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姓名:解说:
②姓名:解说:
2017 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收敛.(liǎn) 重荷.(hè) 豁.然贯通(huò)
B.琐屑.(xuè) 媲.美(pì) 锲.而不舍(qiè)
C.簇.新(cù) 倔强.(jiàng) 长吁.短叹(xū)
D.绮.丽(qǐ) 卓.越(zhuó) 心会神凝.(níng)
【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
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正确,不要把“重荷”的“荷”读作“hé”;
B.有误,“琐屑”应读作“ suǒxiè”;
C.正确,不要把“簇新”的“簇”读作“zú”;
D.正确,不要把“绮丽”的“绮”读作“yǐ”.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
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A.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B.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又被蜘蛛网沾住了.
C.父亲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D.你这罕见的地下森林,宄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沉入这黑暗的深渊?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
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叠起”应写作“迭起”;
B.“沾”应写作“粘”;
C.正确;
D.“宄竟”应写作“究竟”.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平时留意这些基本字词的书写即可.当然认真审题确定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
也很重要.
)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B.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C.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
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A.使用正确,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
语境.
B.使用正确,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C.使用正确,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符合语境.
D.使用有误,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与“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矛盾,不符合语
境.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 作.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
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
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 删除“为了”;
B 删除“关于”;
C“规划”改为“方案”;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
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12 分,共 12 分)
5.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山门圮.于河 圮 倒塌
②湮.于沙上
湮 埋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介词,在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 代词,指代二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分析 】译文参考: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
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
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
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
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
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
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
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
②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
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于:介词,在.
②句意为: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
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岂能:怎么能;句意为:你们
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
其含义即可.由讲学家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
识;由“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
臆断.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
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解决这 类题型有三种方法:一、原句摘抄,从原文中找
答案;二、摘录原文的重点词语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话适当的组织一下;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答.可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具体的选择即可.根据题干要求用文中原句回答即可.
答案:
(1)①圮 (倒塌 )
(2)①于(介词,在 ) ②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
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点评】词义积累:
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②湮 (埋没)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②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请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 目再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答案:(1)①逝者如斯夫
②举杯邀明月(重点字:邀)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
(2)夜雨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