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平谷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平谷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学校开展“大美·古籍”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活动一:古籍发展足迹 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古籍从甲骨、青铜器、石刻、竹简、缣帛,发展到写卷、刻本,数量之大,世所罕见。西汉时期 以竹木简和缣帛为知识载体。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 编”。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用“韦编三绝”来记载孔子勤读《易》书的故事。之后东汉蔡伦用树皮、 破麻布等创新了造纸术,【甲】纸张迅速取代竹简成为书籍的首选。 随着印刷技术的演化,书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乙】,书籍外观也随之改变,颇富创义。唐五代前的 卷轴式装潢,慢慢发展为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多种形式,明中期后,线装方册成 为主流。 翻开古籍的河流,我们从那翻卷浪花的涛声中窥见哲思,从河边摇曳.的蒹葭中嗅到诗情。我们的心底 慢慢积蓄起向上的能量,为自己拥有“炎黄子孙”的冠.冕而骄傲。 (1)有同学认为划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涛声”应写为“滔声” B. “曳”应读为“yè” C. “创义”应写为“创意” D. “冠”应读为“ɡuān” (2)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由于 【乙】而且 B. 【甲】因而 【乙】同时 C.【甲】因而 【乙】而且 D. 【甲】由于 【乙】同时 (3)一位同学读到“韦编三绝”的故事感触颇深,请根据文段内容解释该典故的意思。 韦编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二:古籍内容美 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的一段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桃花题材的佳作。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2500 年前的《诗经》用明艳的桃花赞叹青春而美好的生命。东晋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成为中华文化不可遗忘的梦境。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李白的“桃 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的暗香浮动、柔美婉约与盛唐气象颇有几分相似,其花团锦簇、 热烈奔放在气质上则接近宋代诗词。欧阳修的“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苏轼的“竹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歌颂了救亡图存、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甲】 (作者)《红楼梦》中的一首《葬花吟》则抒发了身世飘零之叹、孤标傲世之志。
一片桃花,风雨兼程,一路飘飞,穿越历史云烟,经过世事沧桑,与中华文明一同成长。 (1)【甲】处作者是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活动三:古籍传承美 古籍得以延续在于藏家的爱书护书,一位同学找到了一段介绍“天一阁”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 面小题。 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年,距今已有 430 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 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创始人范钦历 30 年之功,收藏 7 万余卷藏 书,并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范氏后人铭记祖训,13 代薪火相传,用坚韧和顽强写下了一 部家族藏书的传奇。 (1)该同学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取一幅作为 PPT 首页,来体现“天一阁”的精神特质。请你选择并说明理 由。 选择:_______ 理由:_______ 【甲】 【乙】 (2)下面是一位同学为“天一阁”写的一副对联。请在横线处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 项是 上联:风雨①,薪火相承,万卷藏书泽②, 下联:岁月③,家族传递,一阁经典照④。 A.①沧桑 ②四海 ③飘摇 ④九州 B.①沧桑 ②九州 ③飘摇 ④四海 C.①飘摇 ②四海 ③沧桑 ④九州 D.①飘摇 ②九州 ③沧桑 ④四海 4. 活动尾声,同学们在班级微信群里纷纷发表感言。下面语句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古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对后世的 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B. 今天,我们手捧一卷古籍,指尖的一纸、一墨、一字,都经过时空穿梭,流转千年,向我们讲述华夏民 族最惊艳的故事。
C. 古籍带着时间的风霜走到今天实属不易,难道不需要我们用郑重、虔敬的心去欣赏吗? D. 一段段精炼深奥的文字,永久地凝固在古旧泛黄的纸页上,它们相辅相成,间不容发,形成了古籍的美。 【答案】1. ①. A ②. B ③. 示例:孔子读《易》书时,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2. ①. 曹雪芹 ②. 花团锦簇、热烈奔放与盛唐气象颇有几分相似,花的暗香浮动、柔美婉约在气 质上则接近宋代诗词。 3. ①. 答案示例一:选择【甲】楷书,笔画平直、端正有力,符合范氏后人铭记祖训,13 代用坚韧和 顽强写下一部家族藏书传奇的特点。 ②. 答案示例二:选择【乙】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符合 天一阁历史悠久( 430 多年的历史、最古老),13 代薪火相传、历经坎坷传承至今的特点。 ③. C 4.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1)A.判断错误。涛声:读音 tāo shēng,是指浪涛拍岸的声响。“涛”易误写为“滔”。故选 A。 (2)【甲】,根据活动一选文“之后东汉蔡伦用树皮、破麻布等创新了造纸术”和“纸张迅速取代竹简成为 书籍的首选”两句的是因果关系,可知,此处应填“因而”; 【乙】,根据活动一选文“随着印刷技术的演化,书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和“书籍外观也随之改变”两句 的是并列关系,可知,此处应填“同时”; 故选 B。 (3)韦编三绝: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 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2 题详解】 (1)《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 120 回,一般认为前 80 回 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 40 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 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 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 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根据活动二选文“《红楼梦》中的一首《葬花吟》则抒发了身世飘零之叹、孤标傲世之志”,可知【甲】 处应填“曹雪芹”。 (2)搭配不当,且与上文衔接不当。“花团锦簇、热烈奔放”是气象,“暗香浮动、柔美婉约”是气质, 将两者互换。 【3 题详解】
(1)从两幅字中任选一幅,结合“天一阁”的精神特质,阐明理由即可。 【甲】笔画平直、端正有力,可知是楷书,与选文“坚韧和顽强写下了一部家族藏书的传奇”契合; 【乙】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可知是隶属。与选文“有 430 多年的历史”“13 代薪火相传”的曲折经历契 合。 (2)①③空,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与“岁月”搭配得当;飘摇:随风在空中飘动。 与“风雨”搭配得当;排除 AB; ②④空,九州的“州”为平声,四海的“海”为仄声;根据对联尾字“上仄下平”的原则,排除 D; 故选 C。 【4 题详解】 D.成语使用不恰当。间不容发:意思是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 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此处形容文字“凝固”在“纸页上”,使用不当。故选 D。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4 分) 5. 默写。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脱胎于此, 并表现对人间生活热爱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③. 起舞弄清影 ④. 何似在人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注意“忧”“赋”“清影”的书写。 (二)(共 5 分)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这首诗虽是短篇,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原因之一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诗 篇以欢乐宴饮起笔,接着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心绪急转,表现诗人内心的_____;中
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____变化交替;结尾句,经历了前文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 开,唱出了____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7. 为了纪念李白,全国多处建有他的雕像。下面几个雕塑,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 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答案】6. ①. 悲愁、苦闷、抑郁 ②. 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 ③. 高昂乐观、积极昂扬 7.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乙中腰间佩剑,双手背后,极目远眺,能够表现他具有远 大志向;同时,人物站在船头,大船风帆展开,人物衣摆飘动,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豪迈气概展露无余。所以,我认为乙最符合。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丙中人物右手高举,大袖翻飞,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显 得自信而张扬;人物背后的圆环,我觉得像一轮太阳,让人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句子。所以,我 认为丙最符合。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行路难(其一)》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 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 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 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据此可知应填“悲愁、苦闷、抑郁”等; (2)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 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 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据此可知,此处可填“失望与希望、 抑郁与追求”等; (3)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 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据此可知,此处应
填“高昂乐观、积极昂扬”等。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甲乙丙三幅雕塑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白的形象,能抓住雕塑特点,结合《行路 难》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形象即可。 如选甲侧重李白饮酒的姿态,联系“斗酒诗百篇”和本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突出其 豪放性格; 如选乙侧重雕像独立船头、极目远眺的姿态,结合本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内容,表 现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如选丙侧重向日的圆形雕塑和李白挥洒自如的动作,结本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内容, 表现李白的自信和勇往无前的气势。 (三)(共 8 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作.亭者谁 属予作.文 忸怩作.态 作.恶多端 B. 乐亦无穷. 无穷.匮也 理屈词穷. 山穷.水尽 C. 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 身临.其境 临.危不惧
D. 人影散乱. 乱.其所为 胡言乱.语 以假乱.真 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翻译:野花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理解:这两句言简义丰,一句一景: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作者形象 的描绘出山间春夏之景的特点。 【乙】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 州人在出游。 理解:写游人不绝路途,描绘了一幅安乐祥和的滁州百姓游乐图,既能表现人情之乐,更从侧面体现政治 的清明。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点出太守的乐趣,即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是文章的主旨句。 10. 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 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①,可偃②仰,可放笔砚,可瀹茗③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④,置 几席⑤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①[箕踞(jījù)]一种坐的姿势。随意伸开两腿,形状像簸箕。②[偃(yǎn)]仰卧。③[瀹茗(yuè míng)]烹茶。瀹,煮。④[九天银河]指瀑布。⑤[几席]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 “亭”,不仅能供游人小憩览景,还是文人怡情寄兴的载体。这两篇记亭的文章,都描述了______,而《醉 翁亭记》还介绍了______。观赏者眼中有景,心中生情。两篇文章作者的心态也有相同之处,都表现了______ 的赏景之乐,不同的是,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流露了______的政治理想。 【答案】8. B 9. 【乙】 10. ①. 亭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游乐活动 ②. 亭子的地理位置 ③. 悠闲自在 ④. 与民同乐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建造/写/故作/做; B.尽,完/尽,完/尽,完/尽,完/尽,完; C.靠近/面对/到/面对; D.散乱/使……乱/混乱/扰乱;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甲】翻译不正确,“发”是“开放”,而非“发出”之意; 【丙】理解不正确。“太守之乐其乐”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而非“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 故选【乙】。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醉翁亭记》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和【链接材料】的“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 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可知,两文均写了亭 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游乐活动; (2)根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知,选文还写了亭子的地理位置; (3)根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和【链接材 料】“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可知两文均写了悠闲自在之情; (4)根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选文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