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
答案
本试卷共 8 页,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厚人伦,美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
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
利信条的束缚。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
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
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
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首先,你看那神仙世界,那里没有苦难的呻吟,有的只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
有永恒幸福的祈求。那里的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好像就存在
于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的此岸之中。也由于此,人神杂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形象),
豹尾虎齿(《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的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
堂,同时存在,就并不奇怪。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赫权势,而是带着更
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它不是如原始艺术般请神灵来主宰人间,而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与
和分享神的快乐。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机
盎然,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变得那么稚气天真。它不是神对人的征
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
伸延。
其次,与向往神仙世界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它一方面
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
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那么它们便构成了
汉代艺术的双翼。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例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管
仲射桓公”“狗咬赵盾”“蔺相如完璧归赵”“高祖斩蛇”“鸿门宴”,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
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汉代人物……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其中,激情性、
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场景(例如行刺场景),更是艺术家的兴趣和意念所在。所以,尽管
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深蒂固、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
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各种场景和细节作那样津津有味的精心描绘,表现了
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
之在平凡中有伟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异
常一般的东西,进行了大量严肃认真的塑造刻画,这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
注和肯定。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得到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
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
和对象,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等艺术世界的规模要更为宏伟
巨大。因为这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高度统一的强盛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
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的形象系
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
心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
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它们把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
续了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其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
上。常任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一文,引法国人色伽
兰论汉画:“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之中,从
未稍露死丧之意。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
身之兽,胸大腰耸,筋力呈现,大致以牡类体状居多。……各种兽类,互相追逐,互相战斗,
生动之状,虽在墓所亦然。”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在构图上,既能创作出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福
画面,也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中矛盾冲突的高潮,
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气派雄沉,那种蓬勃
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艺术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剔除了其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表现了人对客观
(摘编自郭红梅《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
世界的征服。
B. 现实人物走入神仙世界,神仙带着人的主观愿望,这使得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世界充满了
人间气息。
C. 汉代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和意念融入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浪漫激情。
D. 汉代国势强盛,与十七世纪荷兰小面派相比,汉代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的规模更
宏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作品中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失去艺术世界的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出
人的意愿,就会成为脱离人的世界的彼岸。
B. 在汉代创作的艺术作品中,神仙世界里充满了人间的生活乐趣,人神杂处,神话与现实
并存,从人物形象到兴趣堪称人以及人间生活的伸延。
C. 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让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融入艺术中的神仙世界,
既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又具有奇幻色彩。
D. 艺术家因为怀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与肯定,所以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
然能创作出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
3. 下列选项 ,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付,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B.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C. 《黄帝内经》:“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D. 《董永卖身葬父》:“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4. 两则材料分别援引了黑格尔与色伽兰的画论,请简要分析其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5. 两则材料分别阐述了汉代艺术的特征,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汉代艺术特征认知上的异同。
【答案】1. A
2. B
3. C
4. ①援引黑格尔的画论是为了阐明汉代艺术家热爱生活,精心创造出了作为人间生活延伸
的更为宏伟巨大的艺术世界。
②援引色伽兰的画论是为了阐明强健战斗生气活泼的时代特点对汉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5. 同:两则材料均指出了汉代艺术雄浑奔放、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异:①材料一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有人间气息;汉代艺术的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
征服。
②材料二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风格朴素;汉代艺术的主题庞杂。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剔除了其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但汉代艺术的特点
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可知,不是“剔除”,而是“没有
受束缚”。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艺术创造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使之失去艺术世界的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
人的意愿”过于武断,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
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可
知,文中只是表达汉代艺术因为没有受到“儒家信条”的束缚而更五彩缤纷,但不能由此推
断出“艺术创造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一定会失去“缤纷色彩”,难表现“人的意愿”,就会“脱
离人的世界”。
C.“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
第三段“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可
知,“对儒教教义进行艺术改造”“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宣扬儒家
教义和历史故事”,并没有说“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也没有说“符合贵族
阶层的需要”。
D.“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然能创作出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表述绝对,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
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可知,原文是“只有……
才……”,不是“必然能……必然能……”。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
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
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ABD 三项都表现出将当时的现实生活与神话幻想相结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且所引内容的意思是: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
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不能体现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黑格尔的观点,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
节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
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作者以此与汉代艺术家创作类比,指出汉代艺术创作同样是源
于对生活的“热情与爱恋”,在比较之后,还得出因为时代的原因,汉代艺术规模更宏大。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色伽兰的话“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可知,
援引色伽兰的画论主要是针对汉朝的绘画,主要阐述的是时代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阐明强
健战斗生气活泼的时代特点对汉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关于两则材料的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指出
汉代艺术重要特色,指出了汉代艺术雄浑奔放、生机盎然的特点。如材料一指出汉代艺术“它
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
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些内容都体现出汉代艺术的生命活力;题材和对象“如此丰
富众多”“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深蒂固、异常充沛
的浪漫激情”“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
目、五彩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
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材料二认为汉代艺术“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
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
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可见二者都指出了汉代艺
术雄浑奔放和生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特点。
关于两则材料的不同点,材料一分析认为,汉代艺术与人间生活的关系密切以及具有鲜明的
浪漫主义色彩,如它认为汉代艺术“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
“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已的对象和力量,而是
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赫权势,而是带着更
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作者认为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有人间气息;汉代艺术的
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材料二则分析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它们把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了下来,
这一点不但表现在其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汉代
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
重笨拙,却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
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等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风格朴素;汉代艺术的
主题庞杂。
(二)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
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
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
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残垣断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
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
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时下正当九月中的,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
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
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
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
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
已经泛起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
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
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
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
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
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
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乌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
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捡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
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三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
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
起来……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
“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
夫。
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
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
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
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方才一阵吼诵,使他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
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
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
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
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
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
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
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
候要秦国立即 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的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
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
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
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
来。
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住进草庐前,苏秦内心“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遭到大嫂和妻子的冷遇,让
他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 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
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C. 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结
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两次写道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相依睡去是在畅快的劳动之后,第二次相依
睡去是在苏秦彻悟之后。
7. 关于文中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
的选择。
B. 小说细致地描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是为了凸显他擅长劳
作,生存本领强。
C. 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并用劳作的痛苦来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这
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