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湖南常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
1.请考生在试题卷首填写好准考证号及姓名。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本学科试题卷共 8 页,26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量 120 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常德诗墙全长 4 公里,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将中外名诗共 1530 首
____________于一墙,被称为“gèn()古展开的艺术长卷”。诗墙上武陵阁、春申阁、排
云阁,渔父阁四大楼阁___________,既是防洪 zhá(),又给古城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__________在诗墙公园,丰富的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气息_________。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篆刻
B. 篆刻
C. 镌刻
D. 镌刻
耸立
挺立
耸立
挺立
倘徉
徘徊
倘徉
徘徊
迎面而来
扑面而来
扑面而来
迎面而来
【答案】1. zài 亘 闸 2. C
【1 题详解】
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注意“载”的读音:zài;
亘古:自古以来;整个古代。注意“亘”的写法;
闸:水闸,拦住水流的建筑物。注意其正确写法。
【2 题详解】
第一空:篆刻:主要是用篆书镌刻。镌刻:雕刻。这里的中外名诗共 1530 首是用不同的书
法形式雕刻上去的,并不只是篆刻这一种形式。故选“镌刻”。
第二空:耸立:高高地矗立。挺立,指直立,持身正直。句中意在强调四楼的高大,故用“耸
立”。
第三空: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倘徉:指自由自在地行走。故用“倘徉”更能体现在
此外游玩的内心悠闲。
第四空:扑面而来:朝着你的方向过来。迎面而来:冲着脸的方向过来。相对来说,扑面而
来的东西一般要柔和、温馨。故用“扑面而来”较为合适。
故选 C。
3. 下面是某单位下发的疫情防控要求的部分内容,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遵循“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不扎堆”。
B. 每日须做好电梯间、走廊、资料室、会议室和公共区域的消杀消毒工作。
C. 提倡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外出活动时切忌佩戴口罩。
D. 对近期有与重点疫区人员接触史而隐瞒不报者,将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答案】D
【详解】A.成分残缺,在句尾加上“的要求”;
B.语义重复,“和”改为“等”;
C.用词不当,将“切忌”改为“切记”;
故选 D。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
超过 15 字)
在这个世界上,易逝去的东西很多,能永驻的只有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读
书,能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也与读书密不可分。
【答案】而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读书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补写。
补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同时注意 15 字以内的字
数限制。上文主要内容是“知识能永驻”,下文阐述的是“读书的意义”,故补写内容应把
“知识”与“读书”联系起来,据此补写即可。
示例:知识又源于读书(或:知识的源头活水是读书)
5.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
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味的一面。他临死的时候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根手指
头的意思是( )
A. 灯盆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
B. 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C. 两位舅爷不在跟前,非常挂念
D. 还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了解情况。
原文是这样叙述的:只有他老婆赵氏明白:“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
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完,挑掉一茎灯草,严监生果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没了气息。
从原文可知,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意思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叫
人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
故选 A。
6. 古诗文默写。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
承中始终薪火赓续,生生不息: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祈愿,这种苦己利人、至死不悔的品格与胸襟光耀千古;范
仲淹借“古仁人”抒写感慨,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无论身在何处,忧国忧民之心都未尝废替;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一直燃烧着戍边报国之志……时至今日,
这种情怀仍是我们精神的灯塔。
【答案】 ①.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
④. 僵卧孤村不自哀
⑤. 尚思为国戍轮台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
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厦、庇、俱、僵、
戍”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
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
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
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
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
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
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
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
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
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
止网络沉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
(摘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材料二:
武汉一些小学生的家长抱怨给孩子检查作业,听写签字、背诵签字、试卷签字……最多
时一天要签 8 个名,为了完成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有时家长不得不陪写甚至代写,家长
们质疑,检查作业是谁的责任?作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么下去。家庭作业岂不成了家长
作业?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怎么可能养成?
对此,有老师表示,老师要求家长配合,这也是对孩子负责,是为了孩子好,并不是老
师偷懒,如果家长把孩子交到学校不管不问的话,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凡有家长督
促的,孩子对待作业会更认真,也有老师表示,这实属无奈之举,还有班主任老师“晒”出
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7 点到校,中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晚上 11 点左右才能回家;周末
不出门准备下周的课也成了家常便饭。
有专家认为,造成学生家庭作业角色错位的原因无非来自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时代在
发展,家长不能一味用以前的眼光来要求现在的老师,这不符合教育的现状,教育是双向的,
在谁批改作业的问题上,教师不能将责任推给家长,家长也要从抱怨中跳出来,积极主动与
学校沟通,当然,家长参与不等于家长代劳,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对课后作业的取舍,
必须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科学布置作业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但过多过难的家庭
作业,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最终造成家校
的矛盾与冲突。
(摘编自宋运来、徐友风主编的《中国作业的革命》,有改动)
7.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过重的作业负担有什么危害。
8.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校内要基本完成书面
作业,剩余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 60 分钟。
B. 学生在必要的课业学习之外,应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
即使不能完成书面作业,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C. 老师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老师工作强度大,甚至周末都没
有休息时间,不得不把作业督促的任务推给家长。
D. 教育是双向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当顺应教育发展现状,家长的责任,则是关
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答案】7. 一、过重的学业负担会导致孩子很少或不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宜的
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影响孩子的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发展。
二、过重的作业负担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造
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8.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
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
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可知过重的学业负担会导致孩子很少或不能参加力所
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影响孩子的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方
面发展。
根据材料二“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
生的身心疲惫,最终造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可知过重的作业负担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造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A.根据材料一“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可知 是“平均完
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
C.根据材料二“为了完成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凡有家长督促的,孩子对待作业会更认
真,也有老师表示,这实属无奈之举,还有班主任老师‘晒’出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7 点
到校,中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晚上 11 点左右才能回家;周末不出门准备下周的课也成了
家常便饭。”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不是老师的工作负担过重,而是重复、机械的不
科学的作业布置;
D.根据材料二“家长不能一味用以前的眼光来要求现在的老师”“家长也要从抱怨中跳出
来,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家长的责任还包括改变思想,顺应教育发展现状,多与学校沟通;
故选 B。
(二)(12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
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
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
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
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
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
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
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
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
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
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 6 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
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
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
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
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 70%亚洲人的 16 号染色体上的 ABCC11
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
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
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
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
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
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⑪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
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 2021 年第 12 期《奥秘》,有改动)
9. 试用自己的话给第 1 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
10. 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11. 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12. 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
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B. 大约 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 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
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C. 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
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D. 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
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答案】9. “烙印现象” 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
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10. 用“烙印现象”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由此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进而
亮明本文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11. 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12.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
的说明方法。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
其格式多为“×××是×××的×××”。
从首段“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
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
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可知,“烙印现象”是一种生
物学现象,其特点是小鸡小鸭等动物追随它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并产生依恋。故而可
得:“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
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首的作用。
说明文的段首往往能引出说明对象,或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本
文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从“烙印现象”说起,一是因为烙印现象是日常的常见的现象,
充满生活的趣味,故而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由第②段“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可
知,从动物的烙印现象进而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再进一步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体
味,从而得出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⑨段“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
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
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
物”可知,人产生体味的第一步是“分泌汗液”;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
物转化,这一发酵转化的过程是第二步;最后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进而形成了体味。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2 题详解】
A.“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
.......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表述错误。从第③段“……但新生儿发
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 6 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
.......
慢慢形成....”可知,新生儿的此时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是新生儿身上
浓浓的“奶香”。
B.“另 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表述错误。从第⑥段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
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可知,人的体味的浓淡与汗液的多少和生活在人们身上
的微生物有关。虽然另 30%的亚洲人没有基因突变,汗液分泌和欧洲人非洲人差不多,但可
能因为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较少而体味较轻。故不能得出“另 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
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结论。
D.“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表述错误。从第⑩段
“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
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
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可知,女人体味较清淡,不仅因为其身上带有的棒
状杆菌少,最主要原因是她们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
故选 C。
(三)(14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孩子
莫小米
①这孩子,先天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与智力发育滞后。父母曾带他到处求医,做手术,
装助听器,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
②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爷爷郁郁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了他和奶奶。
③后来,爸爸又成了家,为了多挣钱养好两个家,按揭买了一辆高顶双卧货车,改行跑
运输,南北东西到处跑。
④他十三岁时,个头长到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奶奶希望爸爸出门跑车能带上他:“他不
小了,我管不牢,你带身边我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