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资料共2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 10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2 年 2 月 4 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 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 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分为 3 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以四季变化周期 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以月相阴晴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 月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阴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中国的传统历 法就是阴阳历的典型代表。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 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虽最早发源于黄 河流域,但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 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万物开始复苏,是一种趋势。当然,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江苏省内 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 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 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 多少;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指示气温的变化。这些规律,特别是各地根据二十四 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 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 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例如国家于每年秋分举行中国农民丰收节, 各地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庆丰收活动。同时传统节气民俗活动也十分丰富,如广西天等县举 行的霜降节、浙江三门县举行的冬至祭冬等。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创造了各具特色
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取材于施芳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留心观察,其中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 温、降水、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 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量、降雪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 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 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 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 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这也正是其得以延续并需要继续传承的原因所在。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 说法;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节气已 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 到一定冲击。但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 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 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 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 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群众于春分社日 举办的节令文化活动。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人们交流农事经验和养生之道;唱 社戏、踩高跷、放河灯,文娱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 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甲 。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
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 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 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 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乙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 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二十四节气在物 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 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 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 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丙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从 2013 年起, 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 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 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取材于刘宁、林继富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而成的阴阳历。 B.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回归年周期,属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C. 每一个节气日当天,我国南北各地的天气状况都是一致的。 D. 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具有指导意义。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至、冬至两个节气中的“至”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 B. 谷雨、芒种等节气反映了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C. 二十四节气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尊重、保护、利用自然的理念。 D. 近年来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再现生机。 3.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不属于让二十四节气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做法的是( ) A. 冬奥会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B. 熟练记诵二十四节气农谚 C. 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创产品 D. 节气民俗与乡村旅游融合
4. 请在材料二中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当今社会仍需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原因主要 有哪些。 【答案】1. C 2. B 3. B 4. 甲: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 乙: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 丙:丰富教育形 式,深化育人内涵 5. 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温、物候规律、农谚等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②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中,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 为现代农 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③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④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 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其 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 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 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每一个节气日当天,我国南北各地的天气状况都是一致的”错误,原文材料易“我国幅 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 江苏省内也有温度差异”,可见,天气状况不一致。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谷雨、芒种等节气反映了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误,“谷雨”反映的是 降水量的多少。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熟练记诵二十四节气农谚”是融入当代生活的基础,但不是让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 的具体做法。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文论述“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下面三个段落从不同层面展开论述。 甲处:此处用于段首,是分论点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满足人民群众的身 心健康需求”可知,是从二十四节气与群众生活的层面论述,说明博物馆中的文物也应满足 群众需求,融入当代生活。应填“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 乙:此处用于段首,是分论点二,结合“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 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可知,是从二十四节气与文艺形式的 层面论述,概括出“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 丙:此处用于段首,是分论点三,结合“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培养 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可知,是从二十四节气与教育的关系层面进行论 述,概括出“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
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这些规律,特别是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 播,在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概括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温、物候规律、农谚等对 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 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 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概括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结合材料二“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这也正是其得以延续并需要继续传承的 原因所在”概括出: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二“从某种程度上说,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 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出: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 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材料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 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 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概括出: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 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或在推动 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 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 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 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 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 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
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 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 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 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 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 “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 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与晋盟.鄢陵 盟:结盟 B. 其来持.两端 持:坚持 C. 乃执.解扬而献楚 执:捉住 D. 于是登.解扬楼车 登:让……登上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楚庄王以.郑与晋盟 ②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 B. ①晋闻楚之.伐郑 ②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C. ①庄王 为却三十里而.后舍 ②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D. ①大破晋军于.河上 ②宋告急于.晋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不能事边邑 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 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 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 话 D. 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 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 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 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 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10. 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 “信”的? 【答案】6. B 7. B 8. B 9. C 10. (答案示例)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 令,完成任务。楚庄王理解的“信”,是讲诚信,不违背诺言。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 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楚庄王看重讲“信”之人,他相 信了郑襄公的臣服之语,降服郑国后退兵;他最终还是赦免了忠诚于自家主人的解扬。这都 表现了楚庄王面对“信”的态度。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晋国意见不统一。持:持有,怀有。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郑襄 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 B.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 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 C.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句意: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 /因为郑反对晋却亲近楚国。 D.于:介词,在;介词,向。句意:在黄河上把晋军打得大败/宋国向晋国告急。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句意:我斗胆说出心里话,一切听从您的命令。“敢”是谦辞,冒昧地;“布腹心”,说出 心里话。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