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
案(部编版)
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句。
1. 仔细拼读,认真书写。
1.贝多芬给 máng rén
姑娘弹起了琴,姑娘全神 guàn zhù
地 qīng
tīng
着优美的琴声,她心潮 péng pài
,这一 shùn jiān
她
已经完全 t.á.o.zu..ì.
在琴声里了。
2.用加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句话:
【答案】1.盲人 贯注 倾听 澎湃 瞬间 陶醉
2.下雨了,那清脆的雨声,就像迷人的音乐,令人陶醉。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先正确拼读音节,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相应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
读,检查所写词语是否正确。书写时要注意“盲、贯、倾、澎、湃、瞬、醉”这些容易写错
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及易错点,做到书写规范、正确和美观。
2.本题考查词语造句。
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写一句通顺合理的话。
陶醉: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可造句:那十足的京腔京韵,使全场的戏迷都陶醉了。本
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2. 请把下列四字词语的序号填写到合适的语境中。
A.惟妙惟肖
B.余音绕梁
C.天籁之音
D.轻歌曼舞
这台联欢晚会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舞台上,演员们随着乐曲(
)把当地的民
族风情表现得(
);钢琴家演奏的乐曲,犹如(
)听得人如痴如醉,激昂的乐
曲在大厅上空回荡,(
),让人流连忘返。
【答案】
①. D
②. A
③. C
④. 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根据语境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词语即可。
轻歌曼舞:曼:柔和。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符合第一处语境,跟随着音
乐进行跳舞。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符合
第四处语境,乐曲是余音绕梁的。
天籁之音:是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天籁与地籁、人籁相比较, 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符合第三处语境,乐曲的好听程度就像天籁之音。
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符合第二处的语境,把民族风情
表现的非常好。可以用惟妙惟肖搭配。
3. 照样子仿写句子,注意标点符号。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
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
例句使用的是排比修辞手法,使用三个“心灵是……,它……”的句式,形象的写出了心灵
的特点,使气势增强,使节奏鲜明。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
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仿写的句子使用排比修辞手法。如: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
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
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
4. 请用“点面描写”的方法,描写运动会上或体育课上赛跑的场面:(“面”的描写)
“砰”——发令枪一响,百米大赛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个________________(“点”的描写)
跑在最前面的是我班的体育委员,只见他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如离弦的箭向前飞奔
②. 双臂用力摆动,使劲向前跑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充。
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面”的描写可以从整体方面来描写,例如同学们一个个如离弦的箭向前飞奔。
“点”的描写具体到每一个人跑的样子,具体写出不同人的跑步形态即可。
5.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不小心把姐姐的化妆品打碎了,心想:要不要说实话呢?说了姐姐会不会打我?
不告诉姐姐的话,我就是撒谎的坏孩子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想象写话的能力。
认真审题可知,题中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所给词语的含义,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后写话。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结合词义,结合人物心理活动,可写话:考试的时候,由于想考高分所以就偷看了同桌的答
案,成绩下来后,却觉得这样的分数是不真实,心里很矛盾,害怕被揭穿,心想:要不要去
和老师主动承错误呢?万一老师惩罚我怎么办?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6. 名句名篇积累与运用。
1.从古至今,爱国是一种深埋在内心的力量。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和他有同样爱国志向的曹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先生一直活在我们心中:“____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其
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学期,我们学过不少古诗文,《七律·长征》中让你感受到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笔锋一转,意想不到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伯牙鼓琴》
中最能体现知音难觅的句子是:钟子期死,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古琴
者。
4.读小说,通过情节环境可以感受人物形象,本学期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的老支书,
________的桑娜,___________的老班长。在《童年》这本书中,_________的阿廖沙、
___________的外祖母、___________的外祖父令我印象深刻。
【答案】 ①. 捐躯赴国难
②. 视死忽如归
③. 鞠躬尽瘁
④. 死而后已
有的人死了
⑥. 他还活着
⑦.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⑧. 走的人多了
⑤.
⑨.
也便成了路
⑩. 更喜岷山千里雪
⑪. 三军过后尽开颜
⑫. 旧时茅店社林边
⑬. 路转溪桥忽见
⑭. 伯牙破琴绝弦
⑮. 终身不复鼓琴
⑯. 不徇私情
⑰. 勤劳善良
⑱. 舍己为人
⑲. 善于观察、敏感、坚强、正直、勇敢、乐观、自信、善良、热爱书籍、热爱生活、
勇于面对生活
⑳. 慈祥、善良、公正
㉑. 粗野自私、脾气暴躁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
学生平时注意识记积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
就好像回归故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不辞辛劳,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默写。
《有的人》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的《学界三魂》学界的三魂主要讲了什么三魂指的是官魂、匪魂、民魂。《学界的三魂》
是由鲁迅 1926 年月 24 日编写的一本书籍,收录在《华盖集续编》。原文选段:国魂也该这
样。而这三魂之中,似乎一是"官魂”,一是“匪魂”,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也许是“民魂”
罢,我不很能够决定。鲁迅认为"民魂”乃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鲁
迅看来,“民魂”是根植于民众并生长于民众的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
作为先觉者的“精神界之战士”身上,更深的是体现在为生存而奋斗挣扎的底层民众的身
上。民众是“民魂”之壤,深植民众之壤的“民魂”是不死的,是信心与力量之源。
鲁迅的《故乡》。原文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中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分析的能力。
《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
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
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穷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十分穷苦,但在邻居西蒙死后,却主动收养
了他的两个孩子的事。表现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与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的美好品质,
金色的鱼钩》文章主要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照
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事。
《童年》主要叙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
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
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假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
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
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课内阅读。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夏天里的成长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
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
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芭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
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
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
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
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
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
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
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
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7. 课文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的生长,____________的生长以
及________的成长。
8.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①这句话中的“长”指(
)(多选题)
A.身体成长,年龄增长,体重的增长。
B.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
C.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②这句话中“热天”指的是(
)(单选题)
A.季节
B.天气炎热
C.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
9.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 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B. 处暑的时候还不出人头地,那就不如回家割谷子喂老牛了。
C. 处在暑天的时候,如果不出太阳,那就去割谷子喂老牛。
10. 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写了人的成长。人也是一样,一天天地长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的长,有些是看不见的长。看得见的“长”有(
),
看不见的“长”有(
)(多选)
A.成了大学生
B.知识
C.跳班
D.能力
E.智慧
F.升级
11.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作者想通过这句话表达什么观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①.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②. 动植物
③. 山河大地或铁轨柏
油路
④. 孩子
8.
10.
①. ABC
②. C
9. A
①. ACF
②. BDE
11. 人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成为无用之
人了。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夏天里各种生物的成长来展开的,所以整段文字是围绕“夏天是
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来展开的。根据原文的内容“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
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
变深。”“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
的看得见的长。”“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
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可以得出主要写了动植物、山河大地或铁轨柏油路、孩
子的成长。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①根据原文的内容“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
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可以得出这里的“长”指的是身体上的增
长,知识的增长以及对时间机遇的把握。
②根据原文的内容“赶热天”指的是适合生长的时机,也就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
时间、环境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意思是: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
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这句农谚说的就是时令,季节
不等人,气候不等人错过了也就赶不上了。晚种的花田作物,处暑前后仍旧不开花不出穗,
那么这一季的劳作便白费了。所以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
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句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根据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写了人的成长。人也是一样,一天天地长大,在人的成长过
程中,有些是看得见的长,有些是看不见的长。看得见的“长”有成了大学生、跳班、升级
都是实际的看得见的生长。看不见的“长”有知识、能力、智慧。是人的能力方面抽象的增
长。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原文的内容“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理解,可以围绕
要努力学习,珍惜时间等方面来展开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课外阅读。
书黄筌①画雀
苏轼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③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④乎?君子是以务⑤学而好问也。
①黄筌:五代后蜀画家。②或:有人。③审:精审细密。④大者:指更大的事。⑤务:
致力。
12. 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苏轼,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体现艺术之美的文言文
《___________》,其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
13. 本文中“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①. 书戴嵩画牛
②. 耕田的事要问种庄稼的农民,纺织的事要问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