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
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
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
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
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
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
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
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
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
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
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
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材料二: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
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
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
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
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
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
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
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
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
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譬如《上
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
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的雄厚之处,
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取”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
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
的阔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古走来,气势磅
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
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汇,极力
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
“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
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
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
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
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
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
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
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義之、
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驭”
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
的心灵。
(摘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 “沉郁”文风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诗作,并成为诗歌评估的标准。
C. 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 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B. 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C. 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
)
A.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B.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D.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
5. 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1. D
2. A
3. C
4. 同: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异:
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材料二则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5. ①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②颔联运
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③颈联感
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④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
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一词最早见于”说法有误。原文中是“‘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
而非“‘沉郁’一词最早见于”。
B.“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无中生有,说法有误。原文中只写到了“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就
已成为重要依据”,没有涉及是否是“起源”。
C.“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说法有误。原文中是“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
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
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
对国家时局的感受”,可知不只是“身世之感”。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
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
的文字”中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说“缺一不可”。材料二原文“杜甫是
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加上身经战乱,
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
盛世的复兴……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
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
风”等也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也没说“缺一不可”。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意可知,作为共用论据,所应证明的论点是:杜甫诗沉著蕴藉的手法风格,及其“时
空并驭”手法的体现。
A.只有时间“落日”(比喻暮年)“秋风”(实际时间),没有空间,且为老当益壮的积极情感。
B.只有空间“千里”“百层”,没有时间。
C.既有时间“两开”,又有空间“故园”,还有漂泊意象“孤舟”,含蓄表达身在夔州,心系故园
的情感。
D.只有时间“忽传”,没有空间,且为听闻喜讯激动的积极情感。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材料二“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
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可知,两则材料对杜甫诗歌思想
内容和风格的看法基本相似。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
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
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
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可知,两者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材料一中,第一段“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
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首先指出“沉郁”的概念内涵。第二段由“‘沉
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发端,讲述了其源起,而在第三段中,
作者才说“‘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
厚的内心情志”,可知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
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二段以“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
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的转折,引发对“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的
讨论,而后文二、三、四段都是对这一手法的具体讨论,由此可知材料二明确了“时空并驭”
的艺术手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
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
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可知,可以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评论《岳阳楼记》
的“沉郁”诗风。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景物描写,其中“昔”和“今”体现了时间的变换。再根据材
料二“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
象”可知,可以从“今昔对比”的角度进行评论,得出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
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吴楚”“东南”“乾坤”是空间,“日夜”是时间,可知采用了“时
空并驭”的手法。且该句意思是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极力描写洞庭湖的阔大,由此可知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
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通过“无一”“老病”“孤”等词语,极力展现作者个人的悲惨
遭遇。充分体现了“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由此可知: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
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诗人不仅仅描写个人身世遭遇,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烽
火仍未止息,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的情感,体现了材料二所说的“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
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
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
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由此可知: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
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藏品(德国通货膨胀时期的故事)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 37 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
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
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这帮家伙突如其来的狂热的抢购
欲望,让我几乎被洗劫一空。我羞愧难当,真想关门停业。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
儿弄回几件副本呢。其实这些旧账本也告诉不了我什么东西,因为大部分老主顾早就被迫把
他们的收藏拍卖掉了,或者早已去世。然而,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
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
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 60 年的订单慢
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 1914 年以来,他再也没
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
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
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
⑤我们登上楼梯,正要推开门时,就已听到从客厅里面传来老人洪亮的声音:“进来!
进来!”凭着盲人敏感的听觉,他肯定在我们上楼时就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了。“赫尔瓦特今天
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
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
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
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
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
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
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
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
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
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
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
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
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
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
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
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
有模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
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
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
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
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
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
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
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
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
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
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
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
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
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
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
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
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
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
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
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
——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看不见的藏品”,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
中的纯粹与善良。
B. 1914 年以来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
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C. 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这
幅藏品对他的重要性。
D. 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尽力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艰难地呵护着
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讲述了失明的老收藏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守,“我”贯穿全文,
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B. 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他
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 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