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温柔敦厚” 诗教观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问题。 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随着礼乐 教化的不断深入,周代贵族的理想人格典范逐渐形成,“温”、“柔”、“和”、“中”等品质成 为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它们对“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另外,“温柔敦 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 传统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 态有密切的关联。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 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周文化作为一种伦理 本位的文化,温柔和顺、持中合度是周代教育所着力培养的一种人格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 “温柔敦厚”诗教观就是周代贵族理想人格在诗学观念上的体现。“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 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 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 (摘编自边家珍《“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材料二: 情操,名词。 情操,此中含有理智在内。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 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信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总之,人是要感情与理智调和。 感情与理智调和,说虽如此说,然而若是做来,恐怕古圣先贤也不易得。吾辈格物致知 所为何来?原是为的求做人的学问。学问虽可由知识中得到,却万万并非学问就是知识。学 问是自己真正地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人处世的学问 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要了解《诗》,便不得不理会“情操”二字。《诗》者,就是最好的情操。也无怪吾国之 诗教是温柔敦厚,无论在“情操”二字消极方面的意义(操守),或积极方面的意义(操练), 皆与此相合。所谓学问,浅言之,不会则学,不知则问。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 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梁任公说英文 gentleman 不易译,若“士君 子”则庶几近之矣,便“君子”二字即可。 君子之材,实在难得。“士君子”乃是完美无瑕疵的,吾人虽不能到此地步,而可悬此 高高的标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则人高于动物者也。人对于 此“境界”有所谓不满,孔夫子尚且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学《易》, 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 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表现这种温柔敦 厚的、平凡的、伟大的诗,就是“三百篇”。而其后者,多才气发皇,而所作较过,若曹氏 父子、鲍明远、李、杜、苏、黄;其次,所作不及者,便是平庸的一派,若白乐天之流。乐 天虽欲求温柔敦厚而尚不及,但亦有为人不及处。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 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 宗故事所云:诸弟子将行,请大师一言,诗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弟子大失所望,师 曰:“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吾人之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乃是引吾人向上的, 要好好保持、维护,但不可不加操持;否则,小则可害身家,大足以害天下。 走“发皇”一路往往过火,但有天才只写出华丽的诗来是不难的,而走平凡之路写温柔 敦厚的诗是难乎其难了,往往不能免俗。有才气、有功力,写华丽的诗不难,要写温柔敦厚 的诗便难了。一个大材之人而嚅嚅不能出口,力举千钧的人蜕然若不胜衣,这是怎么?才气 发皇是利用文字——书,但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合乎这种条件的是诗,否则 虽格律形式无差,但算不了诗。“三百篇”文字古,有障碍,而不能使吾人易于理解;唯陶 诗较可。“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美而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而不美。 宗教家与道家以为,吾人之感情如盗贼,如蛇虫;古圣先贤都不如此想,不过以为感情如野 马,必须加以羁勒,不必排斥,感情也能助人为善。情与欲固有关,人所不能否认。 (摘编自顾随《中国经典原境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问的最高标准要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作者看来,达到这一标准的有《诗》, 有陶渊明,而像白居易这样的大文豪达不到这一境界。
B. 感情与理智调和,用理智约束情感,做到“发而皆中节”,甚至“发乎情止乎礼义”,是 很难的。 C. 《诗》是最好的“情操”,因为不管是“情操”的积极意义还是“情操”的消极意义,都 与《诗》的“温柔敦厚”契合。 D.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 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这类人秉持“发而皆中节”的理念,自然 可以创作出温柔敦厚的诗。 B. 孔子五十岁还在学习《易》,而且细致严谨,以求为人处世“无大过”,这说明心里有“士 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 C.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周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用《诗》交流、抒发 感受有关,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促使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D. 禅宗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 否则贻害无穷。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的一项是( ) A.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韩愈《古意》)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C.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韩愈《南山诗》) D.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诗依违(依顺,依仗)讽谏,不指切(指摘, 指责)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1. D 2. C 3. B 4. 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从政治、外交、文化等 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5. “依违讽谏”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 神体现;“不指切事情”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 的诗学风格;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 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
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错误。原文为“情操虽然说不得‘发 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是“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错误,原文有“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 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 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是“有学问的人”中的最高境界者士君子。可见选项 扩大了范围, B.“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错 误。原文为“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 不满足其境界”,文中说的是孔子达到了士君子的境界,但还是不满足于此,学习不辍,此 为特例。不是说谁都可以这样。选项以偏概全。 D.“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 害无穷”错误,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 可知,告诉我们的是要重视“温柔敦厚”这一看似平常的品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为诗歌体现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诗人要有胸襟、有见解、有气 度,是“发而皆中节”,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结合。 B.诗句平淡冲和,呈现出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再结合文中“吾国诗 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可判断此诗最能体现 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 A.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感情激越。不符合“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C.语言太过平淡,缺少韵味。没有“文字之美”。
D.诗意为“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 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思想偏激,不符合“发而皆中节”的标准。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 到……”,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段,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温 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 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 第三段,“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 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 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依违讽谏”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 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 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 “不指切事情”,指文学的表现,必须含蓄委婉、中和得体,谓之“尽美”。这要求诗歌的怨 刺必须“止乎礼义”,即“发而皆中节”,要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 文中谈到“要感情与理智调和”“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可知是要求诗人情感 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 原文有,“‘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 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 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 是温柔敦厚”,可见“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 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静 沈从文
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象对于这次开拔,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 难于了解。 “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 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 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 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 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 “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 “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 “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 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 都未必能胜过事实。” “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 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 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 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 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 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 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 名分去打仗的。” 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 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 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 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 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象一切照常。那种 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 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 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
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 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 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 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 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 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 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 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 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 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 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 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 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 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 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 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 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 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 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 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 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 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 “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 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 (写于 1940 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医生听说军官申请取消休假,准备开拔,难以理解,对不让军官接受家乡壮丁,感到气 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 B. 对于学生的热心和敬仰,军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上战场杀敌没有留在后方有意义, 一腔热忱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C. 学生出身的车站长冒着火车被炸的危险,仍旧意气用事,照常摇旗,说明军官对学生“热 心”的分析是正确的。 D. 军官提前结束休假,师部还将开拔日期由五日改为三日,可知国共之间的战事吃紧,但 从军官、士兵、学生的状态能看出必胜的信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刻画军官形象,“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就送我一团西藏人…… 同样打得很好”“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多角度塑造了这位英勇善战的军官形象。 B. 小说里有多处口号标语式的表述,如“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中国万岁,武装同志 万岁”,用在这个特殊语境和历史情境下,并不显得生硬,反而给了读者力量。 C. 小说最后一段以景物结尾,景物的特点突出“静”和“压抑”,这类似于《祥林嫂》中的 景物描写,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的景物带给读者的并不是绝望,而是冲破黑暗的力量。 D. 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陌生军佐在紧张开拔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中,茫然不知所 措,军官适时指点才打消了他的疑虑,这对塑造军官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8. 小说塑造军官这一形象时,多处写到“笑”,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笑”多次出现,是军官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军官的随和、沉稳、乐观、不畏艰险的性 格、品质。 军官“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氛围增添明亮的色调,表达了作者必胜的战斗信心。 9. 医生的出场引出学生性格的讨论,既写出了当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又衬托了军官深刻的 思想,丰富了人物性格。 学生在小说中的不同地方出现,作为插叙部分组织小说,使得小说的结构层次发展有条不紊, 又曲折有致。 学生热爱崇拜军官,为开拔军人们鸣炮送行,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心声,使得小说主题的抒发 更加丰富自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