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 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审美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将内 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 不厌,简而文,温而理”。道家认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环中”,达到“游心于德之和” 的境界。汉代则以“温柔敦厚”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尺。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 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重视“天人合一”。 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 美意蕴的理念。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迁想妙得”“物我合一”;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 自然与琴声融合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 中和审美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 和之美。魏征针对“江左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 其两长”,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 尤其得到重视。北宋诗人赵湘认为文章创作应“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
淫,刺而不怒”。“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 正平和”的审美心理。在书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与柔美相结合, 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同时批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 刚,殊乏婉媚”。 材料二: ——(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 思想,它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 和”状态中调控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 “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原则,即“执两用中”。“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 的正确的势态。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但二者确立的审美法则是不同的。西方是“寓 多于一”,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古代是“执两用中”,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即两种 不同的审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的,是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是指 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 才发展、平衡、和谐有序。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得“中” 的一整套思想原则或方法论原则——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执两用中”是思想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对“中”的选取、 追求为目标的,“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 变动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杆上移动。 “和”是中和之美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 在先秦思想家的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 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无“不同”就不会有“和谐”。“和”与“不同”乃 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和”是人际 关系,也是“君子”人格。从“和实生物”角度看,“和”是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持久 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不难看出,孔子言“和”,始终未离开主体的目的性,特别是政治 目的。这样的“和”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上的哲学,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哲学化了 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而非纯粹哲学。 中和理论,简言之就是和谐适中,它始终强调的是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关系状 态,以此去评价社会人事,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去思考审美问题。“中”突出的
是人对“正确”的崇尚,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处理人生现实和艺术问题 时的辩证态度。中和原则的实质就在于保证每一种具体的和谐关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它始 终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摘编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体现了“尚中致和”的审美思想。 B. 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温柔敦厚”作 为审美追求。 C. 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西方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则强调两种对立审美要素的“持 两用中”。 D. 中和理论强调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的关系状态,具有浓厚的辩证性和人文色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上,儒家主张“仁”与“礼”相统一,道家崇尚“守中”“环 中”,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 “执两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统一势态,和谐有序,而非机械“折中”“取中”之意。 C. 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没有离开主体的政治目的性。 D.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观,“和”是方 法论。 3. 下列选项,没有体现“中和之美”这一审美特征的一项是( ) A. 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毛诗序》提出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 C. 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D. 楷书的特点在“正”,草书在“奇”,但楷书正有见奇,草书奇而反正。 4. 六朝至明清,“中和之美”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直而温,宽而栗”出自《尚书》,是说君子在个人修养上要率直伴以温婉,宽柔辅以严 肃。这句话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 B 2. D 3. A 4. ①天人合一;②折衷两端;③温柔敦厚;④温婉合度、中正平和。 5. ①“直”与“温”,“宽”与“栗”是性情的两端;②“直而温,宽而栗”是在两端求“中”,
使个人品性达到持中不偏、均衡统一、和谐有序的势态,实现理性的追求;③它们辩证统一, 体现了个人修养上的辩证态度,这是“和”的体现;④保证了君子性情修养的正确性与最佳 性,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再把‘温柔敦厚’作为审美追求”说法有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和审美 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 魏征针对‘江左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可知,文中并未提到有关隋唐文人不重视“温柔敦厚” 的内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是世界观,‘和’是方法论”说法有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执两用中’是思想 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A.“祸”“福”关系不属于审美范畴,二者可以转化,不可以中和。 B.“情和礼义”属于审美且可以中和。 C.“好色和怨诽”属于审美且可以中和。 D.“正和奇”属于审美且可以中和。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音乐、 文学等诸多领域,重视‘天人合一’。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 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可归纳出:天人合一。 根据“中和审美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
的中和之美”可归纳出:折衷两端。 根据“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可归纳出:温柔敦厚。 根据“‘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 的审美心理”可归纳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直而温,宽而栗”中“直”指率直,“温”指“温婉”,“宽”指宽柔,“栗”指严肃,其中 “直”与“温”,“宽”与“栗”分别是相反的含义,由此可知他们是性情的两端。 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古代是‘执两用中’,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即两种不同的审 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的,是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 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 平衡、和谐有序”可知,“直”与“温”,“宽”与“栗”分别是其中的“两”,而对“直而温, 宽而栗”的追求就是在两端求“中”,使个人品性达到持中不偏、均衡统一、和谐有序的势 态,实现理性的追求。 “直而温,宽而栗”是对个人品性、人格修养上的要求,而根据材料二原文“‘和’作为古 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和’是人际关系,也是‘君 子’人格”可知,这句话也体现了对个人修养上的“君子”人格的追求,故可得出:它们辩 证统一,体现了个人修养上的辩证态度,这是“和”的体现。 “直而温,宽而栗”指出了君子人格的理想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中和之美,中 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产 生了深远影响”可得出,这也保证了君子性情修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体现了“中和之美” 的审美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老树 冯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 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对于我们,他是不会有 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 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
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 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 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 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 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 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 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 外并没有世界;他搀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做和夸张。他“生” 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 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 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把它交在这个老 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 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 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 外,在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 在干草上。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 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 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太阳。两盒万 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 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 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 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 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继续了好些天,已经呈露出 几分旱象。一天上午,太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 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 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
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 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 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 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 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 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 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 牛死了,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 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 家?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 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 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 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子学步一般, 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 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 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 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 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 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 死亡。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把老人比作“一棵折断了的老树”,突出表现了他的衰老麻木。 B. 林场主人的介绍既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又为后文牛死后老人被送回家做铺垫。 C. 引用“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是为了证明人的渺小无依。 D. 对水牛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老人的无言、蹒跚和迟钝,以及与这灵巧时代的疏离。 7. 关于文中对小牛的叙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牛的出生为老人带来希望和活力,打扫牛棚的敏捷熟练暗示了他以前的劳动生活。 B. 老牛死时老人的不慌不忙、无动于衷,显示了他经历岁月洗礼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
C. 久旱后的暴雨中,人们欣喜忙碌,无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现了村民对他们的漠视。 D. 小牛死后老人仍拿着鞭子,暗示了小牛的重要性,小牛的死也间接导致了老人的死。 8. 小说中的“我”出场不多,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概括“我”的作用。 9. 有评论家说:“作家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就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共有 的坚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叙述者:“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情节;②见证者:“我” 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③反思者: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与 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对老人的双重贫瘠与麻木状态抱有同情)的主旨。 9. ①“原始的眼睛”是从大自然这一整体出发,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万事万物。 ②小说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③老人、老树、老牛、山村 历经风雨,默默承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人的渺小无依”说法有误。根据前文“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 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搀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 骄做和夸张。他‘生’在这里”可知,文中的引用是为了证明人在自然中的本真状态,仿佛 “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一样自然。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他经历岁月洗礼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说法有误。根据前文老牛死时的内容“老人目送 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 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 一只”可知,老人只是觉得习以为常了,并没有表现出豁达。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