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 分)(2013•潍坊)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
B.海水
C.白醋
D.液氧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
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不符合题
意;
B、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B 不符合题意;
C、白醋含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C 不符合题意;
D、液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2.(2 分)(2013•潍坊)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利用海水晒盐
C.公交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
B.用干冰人工降雨
D.利用风力发电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
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利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是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没有新物
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只是干冰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变化.
C、公交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利用风力发电的过程中风能转化成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
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
3.(2 分)(2013•潍坊)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钙离子符号:
B.硝酸钾的化学式:KNO3
C.水的化学式:H2O2
D.
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
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
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
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C、根据水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D、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
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
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
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钙离子可表示为:Ca2+,故选项书写错误.
B、硝酸钾中钾元素显+1 价,硝酸根显﹣1 价,其化学式为 KNO3,故选项书写正确.
C、水的化学式为 H2O,故选项书写错误.
D、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书写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离子符号、化学式、粒子结构示意
图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4.(2 分)(2013•潍坊)不法商家在黄金中掺入了铱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由图中信息可知,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铱的原子序数是 77
C.铱的质子数是 77
B.铱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92.2
D.铱属于非金属元素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正下方
是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A、左上角数字是原子序数所以铱的原子序数是 77,故 A 说法正确;
B、正下方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铱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92.2,故 B 说法正确;
C、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铱的原子序数是 77,所以铱的质子数是也是 77,故 C 正确;
D、铱的汉字中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 D 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元素周期表各数据表示的意义,汉字中带有钅字旁的都属于金
属元素(金、汞也属于金属元素).
5.(2 分)(2013•潍坊)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对应正确的是(
)
A.乙醇﹣﹣白酒
C.碳酸氢钠﹣﹣苏打
B.硫酸铜晶体﹣﹣胆矾
D.氧化钙﹣﹣熟石灰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别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乙醇的俗称酒精,白酒是酒精的水溶液,其名称、俗名对应错误.
B、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俗称胆矾,其名称、俗名对应正确.
C、碳酸氢钠的俗称是小苏打,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对应错误.
D、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对应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2 分)(2013•潍坊)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它主要来源于
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 PM2.5 含量高易导致雾霾天气.下列燃料燃烧时,不会引起大气
中 PM2.5 增多的是(
)
A.氢气
B.煤炭
C.汽油
D.柴油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和天然气等,汽油、煤油、柴油是石油分馏的产物.
解答:解: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能产生 PM2.5,是一种清洁能源;
煤炭、汽油、柴油燃烧时能够产生 PM2.5,会污染环境.
故选:A.
点评:化石燃料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而氢气燃烧不产生任何污染环境的物
质,所以氢能的开发至关重要.
7.(2 分)(2013•潍坊)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河水、井水和湖水都属于混合物
B.实验室电解水时,正极端玻璃管内的气体是氢气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D.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考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天然水中含有多种杂质;
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并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既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不会严重污染环境;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镁离子.
解答:解:A、河水、井水和湖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正确.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所以正极端玻璃管内的气体
应该是氧气,不是氢气.错误.
C、滥施化肥农药会污染水体、土壤,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正
确.
D、加热煮沸水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氢氧化镁等沉淀的形式从
水中析出,从而降低了水的硬度.正确.
故选:B.
点评:电解水时,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向负极移动,在负极上放电,生成氢气;电离出的氢氧
根离子向正极移动,在正极上放电,生成氧气.
8.(2 分)(2013•潍坊)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火碱和纯碱都属于碱类
B.合金和合成纤维都属于合成材料
C.氯化钠和氯化铵都属于盐类
D.葡萄糖和碳酸钾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
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
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等;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解答:解:A、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属
于盐.不正确.
B、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不正确.
C、氯化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氯化铵是由铵根离子和
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也属于盐.正确.
D、葡萄糖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酸钾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
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不正确.
故选:C.
点评:碳酸钠属于盐,但是水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以此类推,显酸
性的物质也不一定是酸.
9.(2 分)(2013•潍坊)“节能减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
A.大力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B.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城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D.提倡纸张双面打印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节能减排”的理念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从节电、节能
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大力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加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故该做法不符合该
理念.
B、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
碳的排放,故做法符合该理念.
C、城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符
合该理念.
D、提倡纸张双面,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
故该做法符合该理念.
故选 A.
点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社会的热点,也是中考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
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2 分)(2013•潍坊)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进行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迅速盖灭
C.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会造成空气流
通.
解答:解: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灭火,利用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的原理,故选项说法正
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时可以用锅盖迅速盖灭,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故选项做法正
确.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选项做法错误.
D、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
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故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
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2 分)(2013•潍坊)现有 10gA 和足量的 B 混合加热,A 与 B 发生化学反应,10gA 完全
反应后生成 8gC 和 4gD,则参加反应的 A 与 B 的质量比是(
)
A.5:1
B.4:1
C.2:1
D.1:1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
量.
解答:解:生成物的质量和为:8g+4g=12g,
10gA 和足量的 B 完全反应,参加反应的 B 物质的质量为:12g﹣10g=2g,
参加反应的 A 与 B 的质量比是:10g:2g=5:1.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 10gA 和足量的 B 混合加热完全反应时,10gA 完全参加了反应,
进一步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 B 物质的质量.
12.(2 分)(2013•潍坊)漂白粉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得漂白
粉的化学方程式为 2Cl2+2Ca(OH)2═Ca(ClO)2+X+2H2O,其中 X 的化学式是(
A.CaO
C.Ca(ClO3)2
B.CaH2
)
D.CaCl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
变.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 2Cl2+2Ca(OH)2═Ca(ClO)2+X+2H2O 可知,每个 X 中含有
1 个钙原子和 2 个氯原子,X 是氯化钙,化学式是 CaCl2.
故选:D.
点评:只要是化学变化,就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可以判断出某种物质的种类.
13.(2 分)(2013•潍坊)氯化钠是重要的盐.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氯化钠的
溶解
B.“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C.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在水中解离出自由移动的 Na+和 Cl﹣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
析;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
判断.
B、根据蒸发操作停止加热的时机进行分析判断.
C、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D、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
加快氯化钠的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B、“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应停止加
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在水中解离出自由移动的 Na+和 Cl﹣,故选项说法
正确.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蒸发操作时停止加热的
时机、溶液导电的原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 分)(2013•潍坊)下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
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
B.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分
析生成物的种类;分析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A、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了变化,说明了分子在
化学变化中可以分割.故 A 说法不正确;
B、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后生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故 B 说法不正确;
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
应.故 C 说法不正确;
D、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故 D 说法正
确.
故选 D.
点评: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过程;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5.(2 分)(2013•潍坊)有 X,Y,Z 三种金属,只有 Z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
果把 Y 加入 X 的硝酸盐溶液中,Y 表面有 X 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
顺序为(
)
A.X>Z>Y
B.X>Y>Z
C.Y>X>Z
D.Z>Y>X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
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Z 在自然界
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其性质稳定.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Z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 Z 的活动性最弱;如果把
Y 加入 X 的硝酸盐溶液中,Y 表面有 X 析出.说明金属的活动性 Y>X,故三种金属的
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Y、X、Z;所以,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进行分析.
16.(2 分)(2013•潍坊)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
A 除去 CaO 中混有的 CaCO3 先加足量水,然后过滤
实验方案
B 除去 CO2 中的少量 HCl 气体先通过 NaOH 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点燃,闻产生的气味,观察生成的灰烬
D 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颜色变化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
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
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
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CaO 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O2 和 HCl 气体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得到的固体
用手能捏成粉末的是羊毛线,可用燃烧法区别棉线和羊毛线,故选项提供的方案能达
到目的.
D、无色酚酞溶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分别显
酸性、中性,酚酞溶液遇之分别显示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
不能鉴别,故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 C.
点评:物质的分离、除杂与鉴别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
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
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 分)(2013•潍坊)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20℃时,甲、乙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4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0%
D.40℃时,将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