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安徽合肥蜀山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公共知识・教育学理论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30 题×0.8 分/题=24 分)
1.练习到一定阶段,操作技能水平提升速度明显降低的现象为▁▁▁▁。
A.高原现象
C.极限现象
2.当前我国对教师实行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
B.起伏现象
D.疲劳现象
A.教师聘任制度
B.教师考核制度
C.教师资格制度
D.教师职务制度
3.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是▁▁▁▁。
A.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4.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种情形的人员中不能获得教师资格的是▁▁▁▁。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A.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
C.因贪污被判拘役,并被判处罚金
B.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有期徒刑一年
D.因诈骗被判劳教 3 个月
5.“过目成诵”反映的是人的记忆有很高的▁▁▁▁。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备性
D.准确性
6.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
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7.学过高等数学的知识后利于对初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属于知识的▁▁▁▁。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8.老师提出“剪刀的用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
A.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
C.习惯思维
D.形象思维
9.“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差异
B.阶段差异
C.不平衡差异
D.*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律》颁布于▁▁▁▁。
A.1986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8年
11.人生来就有的典型且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
A.动机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12.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为▁▁▁▁。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持续性评价
13.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的识记是▁▁▁▁。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1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
体现了何种德育方法▁▁▁▁。
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15.看书时用红色的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这是利用了认知的▁▁▁▁。
A.理解特性
B.选择特性
C.恒常特性
D.整体特性
16.下列对“教材”最恰当的表述是▁▁▁▁。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B.教师的教学用书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17.“改变课程内容过难、过偏、不实用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这一目标关注的是
课程▁▁▁▁。
A.功能的转变
B.结构的改革
C.内容的改变
D.实施的改革
18.某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
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是▁▁▁▁。
B.教育叙事
A.教学反思
19.教学的基本活动是▁▁▁▁。
C.教学机智
D.教育博客
A.班级活动
B.课堂教学
C.学生学习
D.教师进修
20.老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这里老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总结策略
2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倒“U”形曲线关系
C.“U”形曲线关系
B.线性关系
D.直线关系
22.某学生在测试中得了高分,她将结果归为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
A.内部—稳定—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2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24.强调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25.一节好课最根本的标准是▁▁▁▁。
A.目的明确
C.方法恰当
B.内容正确
D.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26.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此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27.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 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起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28.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B.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9.“教学相长”、“循序渐近”等教育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30.在教育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培养学习能力
D.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多项选择题(20 题目×1.5 分/题=30 分,每题都至少有两个符合标准的选项)
31.我国的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结构
D.教科书
3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
A.自主学习
B.开放学习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33.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包括▁▁▁▁。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34.下列属课程资源的是▁▁▁▁。
C.省级课程
D.校本课程
A.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乡土资源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包括▁▁▁▁。
A.学生是可信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律》规定我国教师的权利包括▁▁▁▁。
A.教育教学权
B.指导评价权
C.获取报酬权
D.进修培训权
37.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包括▁▁▁▁。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合理性
38.义务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
A.强制性
B.免费性
C.基础性
D.普及性
39.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比如▁▁▁▁。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40.备课要做的三项工作是▁▁▁▁。
A.教学反思
B.分析学生
C.编写教案
D.钻研教材
41.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强化功能
C.指向功能
B.集活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42.学生的学习特点是▁▁▁▁。
A.以直接经验为主
B.有他人的指导
43.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C.有计划、有结构? D.以语言为中介
A.教育者
B.教学环境
C.受教育者
D.教育影响
44.学校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
A.创设问题情景
B.合作学习
C.表扬
D.反馈
45.学习策略包括▁▁▁▁。
A.认知策略
B.信息管理策略
C.计划策略
D.元认知策略
4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
C.机遇
47.下列属于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课程类型是▁▁▁▁。
B.环境
D.教育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48.一般而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师
C.教学内容
B.学生
D.教学方法和手段
49.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观点包括▁▁▁▁。
A.最近发展区
C.环境决定论
B.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D.学习的关键期
5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三、判断题(12 题×0.5 分/题=6 分,在考试时,因时间关系,没记下。)
主观题
四、简答题(一共两题,计 10 分)
1.(本题 5 分)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意义。
2.(本题 5 分)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五、论述题(本题 12 分)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在“预设”和“生成”方面的实质,
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你的认识。
六、案例分析(本题 18 分,以下是问题和择录的案例部分的大意。)
某年长教师对教学知识点掌握得非常透彻、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感觉
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顿感困惑。
另一年轻教师刚进入教育行业,此人在教学时常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
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因觉得这个好玩而常在讨论时嬉笑,
诸如此类的方法收效甚微。学生在考试时的成绩亦不胜理想,家长们为此对该教师
很不满,这让该教师感到很困惑。
请对案例中两位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存在的问题用新课程相关理念和原理进行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