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9年安徽合肥蜀山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9 年安徽合肥蜀山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公共知识・教育学理论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30 题×0.8 分/题=24 分) 1.练习到一定阶段,操作技能水平提升速度明显降低的现象为▁▁▁▁。 A.高原现象 C.极限现象 2.当前我国对教师实行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 B.起伏现象 D.疲劳现象 A.教师聘任制度 B.教师考核制度 C.教师资格制度 D.教师职务制度 3.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是▁▁▁▁。 A.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4.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种情形的人员中不能获得教师资格的是▁▁▁▁。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A.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 C.因贪污被判拘役,并被判处罚金 B.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有期徒刑一年 D.因诈骗被判劳教 3 个月 5.“过目成诵”反映的是人的记忆有很高的▁▁▁▁。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备性 D.准确性 6.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 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7.学过高等数学的知识后利于对初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属于知识的▁▁▁▁。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8.老师提出“剪刀的用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 A.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 C.习惯思维 D.形象思维 9.“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差异 B.阶段差异 C.不平衡差异 D.*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律》颁布于▁▁▁▁。 A.1986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8年 11.人生来就有的典型且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 A.动机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12.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为▁▁▁▁。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持续性评价 13.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的识记是▁▁▁▁。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1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 体现了何种德育方法▁▁▁▁。 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15.看书时用红色的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这是利用了认知的▁▁▁▁。 A.理解特性 B.选择特性 C.恒常特性 D.整体特性 16.下列对“教材”最恰当的表述是▁▁▁▁。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B.教师的教学用书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17.“改变课程内容过难、过偏、不实用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这一目标关注的是
课程▁▁▁▁。 A.功能的转变 B.结构的改革 C.内容的改变 D.实施的改革 18.某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 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是▁▁▁▁。 B.教育叙事 A.教学反思 19.教学的基本活动是▁▁▁▁。 C.教学机智 D.教育博客 A.班级活动 B.课堂教学 C.学生学习 D.教师进修 20.老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这里老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总结策略 2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倒“U”形曲线关系 C.“U”形曲线关系 B.线性关系 D.直线关系 22.某学生在测试中得了高分,她将结果归为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 A.内部—稳定—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2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24.强调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25.一节好课最根本的标准是▁▁▁▁。 A.目的明确 C.方法恰当 B.内容正确 D.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26.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此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27.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 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起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28.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B.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9.“教学相长”、“循序渐近”等教育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30.在教育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培养学习能力 D.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多项选择题(20 题目×1.5 分/题=30 分,每题都至少有两个符合标准的选项) 31.我国的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结构 D.教科书 3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 A.自主学习 B.开放学习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33.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包括▁▁▁▁。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34.下列属课程资源的是▁▁▁▁。 C.省级课程 D.校本课程 A.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乡土资源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包括▁▁▁▁。 A.学生是可信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律》规定我国教师的权利包括▁▁▁▁。 A.教育教学权 B.指导评价权 C.获取报酬权 D.进修培训权 37.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包括▁▁▁▁。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合理性 38.义务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 A.强制性 B.免费性 C.基础性 D.普及性 39.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比如▁▁▁▁。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40.备课要做的三项工作是▁▁▁▁。 A.教学反思 B.分析学生 C.编写教案 D.钻研教材 41.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强化功能 C.指向功能 B.集活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42.学生的学习特点是▁▁▁▁。 A.以直接经验为主 B.有他人的指导 43.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C.有计划、有结构? D.以语言为中介 A.教育者 B.教学环境 C.受教育者 D.教育影响 44.学校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 A.创设问题情景 B.合作学习 C.表扬 D.反馈 45.学习策略包括▁▁▁▁。 A.认知策略 B.信息管理策略 C.计划策略 D.元认知策略 4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 C.机遇 47.下列属于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课程类型是▁▁▁▁。 B.环境 D.教育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48.一般而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师 C.教学内容 B.学生 D.教学方法和手段 49.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观点包括▁▁▁▁。 A.最近发展区 C.环境决定论 B.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D.学习的关键期 5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三、判断题(12 题×0.5 分/题=6 分,在考试时,因时间关系,没记下。) 主观题 四、简答题(一共两题,计 10 分) 1.(本题 5 分)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意义。 2.(本题 5 分)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五、论述题(本题 12 分)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在“预设”和“生成”方面的实质, 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你的认识。 六、案例分析(本题 18 分,以下是问题和择录的案例部分的大意。) 某年长教师对教学知识点掌握得非常透彻、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感觉
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顿感困惑。 另一年轻教师刚进入教育行业,此人在教学时常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 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因觉得这个好玩而常在讨论时嬉笑, 诸如此类的方法收效甚微。学生在考试时的成绩亦不胜理想,家长们为此对该教师 很不满,这让该教师感到很困惑。 请对案例中两位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存在的问题用新课程相关理念和原理进行 分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