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017 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8 个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 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 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 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 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 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 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 成高 8.1 厘米,厚只有 0.3 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 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 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 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 年,又对失蜡 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 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 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 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B、C、D 选项在文章中都能找到出处。分别是第一段“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挖掘其文化 内涵。”;第二段段尾,“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第三段段尾“美 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所以答 案选 A。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甫一开始:“甫”读作 pǔ 意思是“刚刚” B.告罄:“罄”读作 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 jīn 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掬”读作 jǔ 意思是“令人喜爱”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 选项,甫应读为(fǔ),不是(pǔ); C 选项,津意为“渡口”不是“路”;D 选项,掬, 意为“两手捧东西”不是“令人喜爱”。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3 讲《字音字形的实际与辨析》中有详细讲解,在寒假特 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 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 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 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 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 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 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 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 1981 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 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 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
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 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 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 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 APP 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 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 APP,琵琶声起, 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 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 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 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 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 VR 技术,戴上 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 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 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 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 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 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 选项无中生有,第二段中“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中是指实现三者 统一,并不是说学术性本身有所增强,所以 B 选项错误; A 选项第一段中“盘活了更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以前难 得一见的珍贵文物”;C 选项第二段中,“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漫画, 使高冷的文物活泼起来,”,最后一段,身临其境的感觉;D 选项第二段中,动漫的形式活泼,第三段中,APP 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第四段中 VR 技术让用户调动各种感官,都是更好的理解的体现。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 VR 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 分) A. 身不由己
B. 感同身受 C. 设身处地 D. 身临其境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D 选项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第四段中原文,“带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 身坑内”符合语境,所以正确。 A 选项,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作主;B 选项,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C 选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 替别人的处境着想。三项不符合语境所以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 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 分) A.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中“原来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走近了大众”意为以前很少人能够接触,现在 大众都可以接触得到。D 选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为当年贵族家中的燕子如今飞进寻常 百姓家中,符合意思。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 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 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 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 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 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 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 年,莫高 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 30 多万人次,2014 年已增长到 81 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 在 3000 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 2 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 个人进 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 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空气温度升高 4℃, 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 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 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 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 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 2 小时缩短至 70 分钟左右, 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 6000 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 选项在第二段中“40 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 倍……都有 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所以选项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会加速老化错误。A 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说“将 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B 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这两把古 琴之所以经历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D 选项在第二段“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慢慢退化。”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A 选项“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 6000 人次”,所以 A 选项中说的减少游客 接待量错误。B 选项第三段“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C 选项在第三段“同时又减小 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D 选项在第三段“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 分) 【参考答案】含义:利用博物馆,各种现代技术让参观者近距离感悟文物的魅力。运用多种措施,延长文 物的寿命。 作用:①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的作用。 ②实现学术、趣味性统一; 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 借助 计算机等生成三维环境,调动多感官,带来沉浸感; 使用现代技术使得文物呈现方式灵活,让更多的人 喜欢上古文化。 ③解决了展出空间有限、文物损毁等问题。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4 讲《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小论文》中有详细讲解,在 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 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 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 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 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 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B.诸侯更.相诛伐 C.子房亦与.焉 D.不能易.也 【参考答案】D 属:亲属 更:交替 与:参与 易:交换 【答案解析】D 选项在句中应解释为:改变。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1 讲《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中有详细讲解,在高考强 化提高班讲座 1、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以.有侯王 B. 三代之.兴 争必以.利 知诸侯之.不可复 C.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D. 袭封而争位者. 而.诸子之论废矣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 选项“而”:连词,第一处表转折;第二处表顺承。A 选项两个“以”都是因为。B 选项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 选项“者”:意为“……的人”。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1 讲《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中有详细讲解,在高考强 化提高班讲座 1、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 选项“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意为“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原文并未表达“皆封侯”的 意思,因而 B 选项的理解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1 讲《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中有详细讲解,在高考强化提 高班讲座 1、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参考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能不失掉时机罢了。 ②从夏、商、周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 的祸端。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试题点评】本题在高考强化提高班讲座 2 第 21 讲《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中有详细讲解,在高考强化提 高班讲座 1、寒假特训班、百日冲刺班中均有涉及。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