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上海市奉贤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文言文(36 分)
(一)默写(13 分)
1. 默写。
(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
(2)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 露从今夜白
③.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 最
爱湖东行不足
⑤. 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锁、衰朽、阴”
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将青天是为自己的朋友。
B.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意境深远、感情深沉的抒情之作。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惘怅。
【答案】2. 像月圆人合这样完美的事情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此事古难全”从字面解释应是“这种事(或情况)从古就难以两全”,
那这种事情指的是什么呢?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并从全文来看应理解成:
月圆(即中秋节)人亦圆(团圆)这样的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所以这里的“此事”指的月圆人合
这样的事。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的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
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所以这里不是对人间生活的厌弃,应该是
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故选 B。
(三)文言文阅读二:(9 分)
阅读【甲】【乙】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止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欧阳修《醉翁亭记》)
A.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B. 范仲淹谥号“文正”。
C. 范仲淹、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 这两篇文章都与作者被贬官的背
景有关。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甲】文描写的是“迁客骚人”在____________(天气)登楼时的心境。【乙】文中“水
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__(季节)的景色。
7. 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篇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相同的内心感受
《岳阳楼记》(节选)
①___________
《醉翁亭记》(节选)
③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答案】4. C
5.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
6.
①. 天气晴朗
②. 冬季
7.
①. 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②. 快乐(或高兴)
③. 朝而往,暮而归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作品的常识识记。
C.“范仲淹、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表述错误,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试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翔:飞翔。集:停歇。锦鳞:美丽的鱼。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空:联系【甲】文“至若春和景明”的意思“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可知,此
时的天气是晴朗的;
②空:联系【乙】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时也”的意思“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
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可知“野
芳发而幽香”对应的是春季,“佳木秀而繁阴”对应的是夏季,“风霜高洁”对应的季节是
秋季,“水落而石出”对应的是冬季。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空:联系【甲】文“登斯楼也”的意思“登上这座楼”,“把酒临风”的意思“端着酒杯,
吹着微风”可知,这描写的均是人的活动;
②空:联系【甲】文“其喜洋洋者矣”的意思“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以及【乙】文“而乐
亦无穷也”的意思“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可知,这里都体现出了作者快乐高兴的心情。
③空:联系【乙】文“朝而往,暮而归”的意思“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可知,这描写的是
人的活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
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
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
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
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
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
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四)文言文阅读三:(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租牛待赎
吴门董个亭①封翁,其家世积善,为乡人所称。尝以.岁歉②,见农夫无力卒岁,以耕牛售
诸屠肆,乃倡义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春作时,听本人取
赎。每岁活牛无算。其子(国华)后成进士、入翰林、转御史,为郡守监司。次子(国琛)
亦登贤书③,人皆谓封翁应得.此善报也。
(选自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有删节)
【注】①董个亭:人名,号封翁。②歉:收成锐减,歉收。③贤书:贤能之书,即举荐贤能
的名录,后借指考试中式的名榜。
8. 解释文中加点词。
(1)尝以.岁歉(
)
(2)人皆谓封翁应得.此善报也(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家世积善,为乡人所称。
10. 董个亭在“农夫无力卒岁”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回
答);在“春作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原文回答)。这样做的结果是
“___________”(原文回答)。从中可以看出董个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8.
①. 因为
②. 得到
9. 他们家世代积德行善,被乡人称颂。
10.
①. 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
②. 听本人取赎
③. 每岁活牛无算
④. 善良(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解忧)
⑤. 有智慧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①句意:曾经因为年成不好(歉收)。以:因为。
②句意:人们都说这是封翁应该得到的善报。得:得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其(代词,他们)、世(世代)、积善(积德行善)、为(被)、
称(称颂、称赞)”要准确理解。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空:
根据“尝以岁歉,见农夫无力卒岁,以耕牛售诸屠肆,乃倡义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
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可知,在“农夫无力卒岁”时,董个亭见农夫无法饲养耕牛,于
是倡议邀请乡绅聚集资金,在城外开辟园地,依照农夫卖耕牛的价格,将牛买下放养。注意
用原文回答。
第二、三空:
结合文中“春作时,听本人取赎。每岁活牛无算”可知,等到春天耕作时,董个亭任凭本人
将牛赎回(做法),每年救活的牛的数量无法计算(结果)。注意用原文回答。
第四、五空:
在收成不好时,董个亭见农夫无法饲养耕牛,便倡议邀请乡绅聚集资金,在城外开辟园地,
依照农夫卖耕牛的价格,将牛买下放养;在春耕时让农夫亲自领回耕牛。可见董个亭是一个
心地善良又有智慧,为老百姓着想,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吴门董个亭,号封翁,他们家世世代代积德行善,被乡人称颂。曾经因为年成不好(年
成歉收),他见到农夫无力度过年终,把耕牛卖给屠宰场,于是他倡议邀请乡绅聚集资金,
在城外开辟了一个园地,依照农夫卖耕牛的价格,将牛买下放养。春天耕作时,任凭本人将
牛赎回,每年救活的牛(使牛活下来的)数量无法计算。他的儿子封国华成为进士、入翰林
院(任翰林学士),后转任御史,做了郡守监司。二儿子封国琛也乡试中第,人们都说这是
封翁应得的善报。
二、现代文(34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
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表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
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毗之仇必报,是匹
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
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
前行的无畏气概。
③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
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
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言:“有义之谓勇敢。”我
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④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
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
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
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
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
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
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⑤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
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
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
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
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
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
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
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⑥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
“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
重要外在条件。
⑦________,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
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
为。
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
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
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 年 4 月 20 日,有删改)
11.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⑤段中先用孟子的言论解释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事例阐明“静气”“锐气”
的表现。
14. 第⑦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___(A.但是,B.当然)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1. 引出论题
12.
①. 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
②. 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
进取的锐气。
13.
①. “静气”“锐气”的含义
②. 王阳明
14. B,句中是对“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这一看法表示肯定,意思没有发生转折,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的结构上的作用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引出下
文;照应题目。内容上的作用有:引用名言、事例、故事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
论据或道理论据,论证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文中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
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表仰和赞颂”可知,第①段的作用
是通过尚勇的神话传说,来引出论题——勇者不惧。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论点。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开头由神话故事,引出论题——“勇者不惧”, 第②段在“勇者不惧”
之“勇”的概念内涵中提出中心论点“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
畏气概”即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接着第④段从行为特点—— “中华文
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即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
惧”的统一,第⑤段从培养方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
格”即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从两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了充分论
证;最后总结全文,将玉和“勇者”进行类比,分析了两者在自身品格与磨砺过程上的相似
性。据此,可以提炼出分论点: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不惧需要沉着
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