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 试题及答案 本卷可能用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石蜡熔化 C. 酒精挥发 D. 湿衣晾干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 A 正确; B、石蜡熔化,只 是石蜡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B 不正确; C、酒精挥发,酒精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C 不正确; D、湿衣晾干,只是水分子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D 不 正确。故选 A。 2.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B. 0.94% C. 21% D. 78% A. 0.03% 【答案】C 【解析】 【详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选:C。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洁净的空气 B. 水泥砂浆 C. 液氮 D. 汽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洁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 意; B、水泥砂浆是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液氮即液态氮气,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符合题意;
D、汽水由水和溶于水的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 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 甲烷和一氧化碳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B. 一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详解】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二 氧化氮与水反应会生成硝酸,形成酸雨。故选 D。 5.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B. 给试管中液体 称量一定质量的食盐 D. 检查装置的 加热 C. 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 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 分之一,大拇指要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看导 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故 D 正确。 故选 D。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炭燃烧后生成无色气体,故 A 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 B 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故 C 错误; D、常温下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不能燃烧,故 D 错误。故选 B。 7.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挥发 散发气味,选项正确;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分子的种类不改变,选项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 化学性质相同,选项正确;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的总体积变大, 选项正确。 故选 B。 8.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2Na+2H2O═2NaOH+H2↑ 高温 C. CaCO3 CaO+CO2↑ 2NaCl+2H2O 电解 2NaOH+Cl2↑+H2↑ B. Fe2(SO4)3+Fe=3FeSO4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2Na+2H O 2NaOH+H  ═ 2 2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 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 2 4 3 Fe (SO ) Fe=3FeSO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 4 高温 C、 CaCO 3 CaO+CO  2 误;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 D、 2NaCl+2H O 2 电解 2NaOH+Cl +H 2  2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多变 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 锂离子电池材料之一是 LiCoO2,其中 Li 为+1 价,则 Co 的化合价为 B. +2 C. +3 D. +4 A. -1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 LiCoO2 中 Li 为+1 价,氧为-2 价,设 Co 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 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1)+x+(-2)×2=0,x=+3。故选 C。 10.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右图为铷在元素周期表中 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元素符号是 Rb C. 相对原子质量为 85.47g D. 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37 【答案】B 【解析】 【分析】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 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A、铷元素汉字名称中,有“钅”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铷的元素符号是 Rb,正确; C、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5.47,错误; D、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为 37,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为 37, 错误。 故选 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 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给分;有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题意给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内不给分。 11. 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 观察颜色鉴别木炭和硫磺 B. 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 5%过氧化氢溶液 C.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D. 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木炭为黑色,硫磺为黄色或淡黄色,能通过观察颜色可以区分二者,正确; B、 将二氧化锰加入水中,无现象,将二氧化锰加入 5%过氧化氢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的 气泡,可以区分二者,正确; C、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不支持燃烧,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者,错误; D、白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白醋有酸味,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二者,正确。 故选 C。 12.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 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可以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CD 【解析】 【详解】A、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属于混合物,错误; B、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氢氧化钠中含有氧元素但不 是氧化物,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解反应后的元素种类总和与反应物相同,所以分解产生氧气的物 质中一定有氧元素,D 正确。 故选 CD。 13. 下列各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C. 【答案】BD 【解析】 B. D. 【分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图示中只包含一种分子微粒,且该微粒包含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 B、图示中只有一种原子,不含有其他的微粒,属于单质,符合题意; C、图示中包含三种微粒,属于混合物; D、图示中只包含一种分子微粒,且该微粒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属于单质,符合题意; 故选 BD。 14. 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①和④中无明显现象 B. 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 C. ①中无明显现象,④中迅速变红 D.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颜色不变,故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故正确; C.①和④中的浓氨水都不变色,故错误; D.实验中,③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先变成红色,②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色,此现象说明温 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正确。 故选 C。 15. 某同学误将少量 KMnO4 当成 MnO2 加入 KClO3 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 代表氯化钾 C. t2 时刻,O2 开始产生 不变 【答案】AB 【解析】 B. t1 时刻,KMnO4 开始分解 D. 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 【分析】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 化作用,高锰酸钾先分解,氯酸钾后分解。由图可知:b 的质量比 a 的质量先减少,说明 b 是高锰酸钾,a 是氯酸钾。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有氧气生成,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 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的增加。t2 时刻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 气,氯化钾的质量开始增加,所以 c 是氯化钾。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t2 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的质量逐渐 增加,选项 A 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质量减少,选项 B 正确; C、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就有氧气产生,t2 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再次产生氧气,选项 C 错误; D、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在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之前,二氧化 锰的质量在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分解完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选项 D 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分解,要注意它们分解的先后顺序,在分解过程中 物质的质量变化规律。正确的把图像的变化规律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是学生需要掌握一项 技能。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 3 小题,共 20 分) 16.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含有①氮气 ②氖气 ③水蒸气 ④氧气 ⑤二氧化碳等 多种气体,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
(2)能用来炼钢的是_______。 (3)通电时能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__。 (4)能使香脆的饼干变软的是_______。 (5)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_______。 【答案】(1)① (2)④ (3)② (4)③ (5)⑤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填:①; 【小问 2 详解】 炼钢、气焊、航天、医疗等行业均需要用到的是氧气,故填:④; 【小问 3 详解】 通电时能发出有色光的是稀有气体,例如氖气,故填:②; 【小问 4 详解】 能使香脆的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故填:③。 【小问 5 详解】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填:⑤。 17.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X、Y 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A. 二氧化碳 B. 铁 C. 氦气 D. 氯化钠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填名称)。 (4)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 (5)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填序号)。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单质 C. 一定是混合物 D. 一定不 是化合物 【答案】(1) ①. 原子 ②. 分子 (2)A (3)水分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