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A 卷
一、 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0•慈溪市模拟)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解答】解: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
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
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
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2020•瑞安市一模)小亮发现:开着空调的小车车窗玻璃在冬天和夏天时,都会慢慢变
得模糊(有水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的水雾都是由车内的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水雾都是由车外的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C.水雾冬天在车内一侧玻璃上,夏天在车外侧的玻璃上
D.水雾冬天在车外一侧玻璃上,夏天在车内侧的玻璃上
【解答】解:冬天车内温度比车外温度高,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液化形成
水雾附着在车内侧。夏天车内温度比车外温度低,车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液
化形成水雾附着在车外侧。故 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C。
3.(2020·玉环模拟)用两套完全相同(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在标准大气压下分别对试管中
装有少量质量相等的固体M和N进行加热。M和N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在 35 分
钟内 N 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肯定都是晶体
B.M 肯定是晶体,N 肯定是非晶体
C.M肯定是晶体,熔化过程用了 35 分钟
D.若 N 是晶体,其熔点不低于 100℃
【答案】D
【解析】根据乙图可知,物质 M 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肯定是晶体。用水浴法加
热,物质的温度只能到达 100℃,这时物质 N 还是固体,尚未开始熔化,无法确定它在熔化
时是否温度保持不变,因此 N 是否为晶体无法确定,故 A、B 错误;
M 肯定是晶体,熔化时间为:25min-10min=15min,故 C 错误;
D.100℃时 N 尚未熔化,因此如果 N 是晶体,那么它的熔点肯定不低于 100℃,故 D 正确。
4.(2020·天台模拟)用湿手到冰箱冷冻室取食物,常常感觉手被食物粘住,其原理与以下
各种现象相同的是(
)
A.干冰长胡须
B.干手器干手
C.岩浆变固态
D.茶壶冒白气
【答案】C
【解析】冰箱中的物体温度很低,手上的水接触物体后放热,发生凝固现象,这就是“黏住”
的原因。
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的温度非常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干冰表面放热发生凝华现
象,形成很多小冰晶,看似长胡须,故 A 不合题意;
B.手上的水从干手器吸热,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 B 不合题意;
C.岩浆变固态是凝固现象,故 C 符合题意;
D.茶壶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低的空气后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
象,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 D 不合题意。
5.(2020·宁波模拟)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观察和研究无法穷尽所有事实,因此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常会出错。下列归纳所得结论正
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结论
A 植物由细胞构成:动物由细胞构成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B 氯化钠能溶于水;氯化镁能溶于水 盐酸盐都能溶于水
C 冰有熔点;钨有熔点
晶体都有熔点
D 水能灭火;液态二氧化碳也能灭火 液体都能灭火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
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氯化银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3)在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这类固体叫
做非晶体。
(4)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氧
气;三是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A、生物中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 A 错误。
B、盐酸盐中的氯化银不溶于水,故 B 错误。
C、晶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故 C 正确。
D、酒精是液体,但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得更剧烈,故 D 错误。
6.(2020·天台模拟)生活中有很多“粘”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能用科学知识解释,下列解
释不正确( )
A.手拿冰箱里的冰冻虾,虾会“粘”到手上,是因为液体发生了凝固
B.吸盘“粘”在厨房里的瓷砖墙面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摩擦过的塑料尺“粘”起纸屑,是因为静电产生引力
D.两块锉平后的铅块压住,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无斥力
【答案】D
【解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判断;
(3)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4)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A.手拿冰箱里的冰冻虾,虾会“粘”到手上,是因为液体发生了凝固,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吸盘“粘”在厨房里的瓷砖墙面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摩擦过的塑料尺“粘”起纸屑,是因为静电产生引力,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两块锉平后的铅块压住,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其实引力和斥力是
同时存在的,只是这个时候,引力大于斥力而已,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7.(九下·浙江月考)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
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 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
“神奇物质”55℃时(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
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得: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
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 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这种晶体的熔点为 55℃,所以 55℃
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
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所以 A、B、C 是错误的,D 正确。故选 D。
8.(2020 七上·南浔期末)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
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C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 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 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 加热相同时间,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答案】C
【解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2)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了;
(4)根据公式 Q=cm△t 分析判断。
【解答】A.BC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是仍然要继续吸热,否则熔化无法进行,
故 A 错误;
B.水的沸点是 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 B 错误;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 0℃不变,那么冰有熔点,说明冰是晶体,故 C 正确;
D.加热相同时间,冰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公式 Q=cm△t 可知,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
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故 D 错误。
9.(2020 七上·吴兴期末)“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
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 A 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
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转移 B 端,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
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 A 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
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A 端流体液化吸热,B 端流体汽化放热
B.A 端流体液化放热,B 端流体汽化
吸热
C.A 端流体汽化吸热,B 端流体液化放热
D.A 端流体汽化放热,B 端流体液化
吸热
【答案】C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体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
要放热。
【解答】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热管的 A 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从而
将热量携带出来;当气体到达 B 端时,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将携带的热量释放
出去,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
10.(宁波模拟)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
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
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解答】解:氮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液氮倒入容器后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空
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故 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11.(西湖区校级模拟)由于连续多日晴燥高温,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此,2013 年 8 月 1 日,杭州实施了人工降雨,使全城直接从“烧烤模式”过渡到了“冰
雹模式”(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降雨所用的干冰是细小的冰块
B.冰雹的形成过程属于液化
C.人工降雨说明人类可以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自由的控制
D.“南水北调”也是改变水循环路径的举措之一
【解答】解:A、干冰不是冰,是急剧降温后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态)的固态物,也就
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故 A 错误;
B、冰雹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 B 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但不是“自由的控制”,故 C 错误;
D、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的分布,从
而使人们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目前我国修建的水库很多,起到了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南
水北调工程也缓解了北方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故 D 正确。
故选:D。
12.(西湖区校级模拟)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入沸
水中,示数为 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
其示数为 32℃,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27℃
B.32℃
C.36℃
D.30℃
【解答】解:(1)此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格,
(2)室温的格数为(32﹣5)格=27 格,
(3)室温为 t
℃/格×27 格=30℃.故 D 正确。
故选:D。
1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用杀飞虫气雾剂喷杀蚊子时,小科发现盛有液体杀虫剂的金属
罐体温度变化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罐体内的物质汽化吸热,导致罐体温度下降
B.手指下压过程对罐内物体做功,导致罐体温度上升
C.罐体内的液体通过降温、降压的方式储存
D.长期大剂量使用杀飞虫气雾剂,对人、家畜没有影响
【解答】解:A、罐体内的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导致罐体
温度下降,故 A 正确;
B、当手指按住罐顶处的按钮时,罐内被压缩的液化杀虫剂就会喷洒出来,罐内被压缩的
液化杀虫剂喷洒出来时对外做功,使本身内能减小,故罐体温度降低,故 B 错误;
C、罐体内的液体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的,故 C 错误;
D、杀飞虫气雾剂是有害物质,长期大剂量使用杀飞虫气雾剂,会影响人、家畜健康,故
D 错误。
故选:A。
14.(西湖区校级模拟)把 0℃的水和﹣5℃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
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状态是(
)
①冰;②水;③冰水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