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陕西临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借景”是中国古典造园的传统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
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
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
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
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
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作者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
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
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
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
后写黛玉、湘云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图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
鸡来,直往藕香谢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鸡影,冷月葬诗(花)魂”
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萌全融合在大观因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
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
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因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
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因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
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
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
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
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
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
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
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
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
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
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
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
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
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劫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
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
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
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
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
“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
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凸碧
堂)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
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
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
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
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
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
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的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曹雪芹创造出独特的借景方式,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达到园林“收
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赏者为之赞叹。
B.“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
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
C.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
法,这些章法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
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完全相同。
B.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C.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悉入目中”,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D.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
罗列于胸中。”
C.清代布颜图在其《画学心法问答》中说:“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
高卑、曲折深浅,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
D.贾宝玉为大观园沁芳亭拟写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材料,
谈谈你对这一艺术创作理论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纸包不住火
契诃夫
彼得.巴甫洛维奇.波苏津收到一封匿名检举信,于是遵循最严格的微服私访原则,乘坐
平民的马车,沿着乡间道路到某个小县城去。
“当场抓住,给他们来个冷不防,”他把脸蒙在大衣领子里幻想道,“他们干了肮脏龌龊
的事,大概正在庆祝胜利,以为他们把罪证全都掩盖起来了。哈哈!当他们正在欢庆胜利的
时候,突然听见一声‘把嘉普金一里亚普金带上来!’,可以想象出他们会多么恐惧和吃惊。
准会一片惊慌!哈哈!……”
波苏津尽情地幻想够了之后,便开始同马车夫闲聊。作为一个醉心于自己声望的人,他
首先便问到他自己。
“你知道波苏津吗?”
“怎么会不知道!”车夫笑着说,“我们都知道他!”
“你看他这个人怎么样?好吗?”
“还不错,”车夫打了个呵欠,“是个好老爷,很在行,来这里还不到两年,已做了许多
事。他多方奔走把铁路修起来了,把我们县的霍赫留科夫解职了,那个霍赫留科夫简直无法
无天,是个滑头、骗子,所有的前任官都包庇他,可是波苏津一来,霍赫留科夫就完蛋了。
老兄!波苏津这个人,是收买不了的,绝对收买不了!哪怕给他一百,一千,他也不会昧良
心,绝对不会!”
“感谢上帝,人们至少在这个方面是了解我的,”波苏津心里想,“这很好。”
“这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爷,”车夫继续说,“不摆架子,我们乡下人去找他告状,他就像
接待老爷们似的:拉起大家的手,‘您请坐!’他是个急性子,办事麻利,干什么事都力求快
一点,快一点!他一来,就把事情全办好了,一个钱也不要。比他的前任强多了!只有一点
遗憾,现任在各方面都好,却是一个酒鬼!”
“你怎么知道我……知道他是个酒鬼?”波苏津问。
“当然老爷,我自己没有看见他喝醉过,我不能乱讲,但大家都这么说。其实大家也都
没有看见他喝醉过,却流传着他的这种名声,说他在公众面前,在交际场所,或是去做客,
从来不喝酒。他是在家里喝,整天灌酒。你说怪不怪,这样喝法,却一点也不醉!连鼻子也
不红一红!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拼命喝。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把自己办公桌的抽屉改装了
一下,安上一根细管子。抽屉里随时都放着酒,他把头一低,衔着那根管子一吸,就喝上酒
了;在马车里也一样,酒瓶放在公文包里……”
“他是怎么知道的?”波苏津吓了一跳,“一个庄稼汉,马车夫,从来不到城里去!”
“这些事你怎么全知道?”他气冲冲地问。
“大家都这么说,我自己没有看见,而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不过,要打听这些事有什
么难的?又不能把波苏津的贴身仆人或马车夫的舌头割掉。这个波苏津还采用一种微服私访
的做法:一听到什么事,立即悄悄地出去查访,不让任何人看见。不让任何人知道,真有意
思!他悄悄从家里溜出来,不让任何官员看见,登上火车,到达他要去的车站后,既不坐驿
车,也不坐舒适的出租马车,而宁愿雇一辆庄稼汉的马车。他像娘儿们似的把自己衰得严严
实实,一路上像头老狗似的嘶哑着嗓子说话,免得被人认出来。他这傻瓜坐在马车里,以为
谁也认不出他来。其实对一个明白人来说,认出他太容易了,不费吹灰之力!”
“究竟怎样认出他呢?”
“很简单,波苏津不是那种容易将就的人。比方说,他来到一个驿站,派头就来了!……
他又嫌臭,又嫌闷,又嫌冷……他要吃童子鸡,要吃水果,还要吃各种各样的果酱……所以
驿站上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人大冬天要吃童子鸡和水果,这人便是波苏津。如果有人对驿站
长称‘我最亲爱的’,并派人去干各种各样的杂事,保证这人便是波苏津。他不仅身上的气
味与众不同,而且睡觉的习惯也很独特,躺在驿站的长沙发上,在周围洒上香水,吩咐在枕
头旁给他摆上三支蜡烛,他就躺着看公文。这一来别说驿站长,连猫也能认出这是何许人。”
“讲得对,讲得对!”波苏津暗想,“怎么过去我不知道这一点呢!”
“波苏津还没从家里动身,对不起,这里已经全准备好了!他来的目的是当场抓住他们,
送交法庭审判,或是撤换什么人,可是他们却在嘲笑他。他们说:‘大人,即使你是悄悄来
的,可是你瞧,我们这里一切都干干净净!’他转来转去,转来转去,结果怎么来的,还是
怎么回去,甚至还夸奖他们,同他们一一握手,请他们原谅他的惊扰,就是如此!你以为会
怎么样?哈哈,老爷!这里的人都是机灵鬼,一个比一个机灵!真有意思!就拿今天的事来
说吧,我今天早展赶着空车出来,从车站迎面跑来小吃店的店主——一个犹太佬。我问:‘犹
太老爷,你上哪儿去?’他说:‘给城里送酒和菜去。今天那里的人正等着波苏津呢。’机灵
吧?波苏津也许还没有动身,或者刚刚把脸捂严实免得被人认出来。也许他已经在路上,正
在想,谁也不知道他来了,可是你瞧瞧,人家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怎么样?他一路上心
里想:‘你们完蛋了,小子!’可这些小子满不在乎!让他来吧!他们早就把一切都掩盖好了!”
“回去!”波苏津沙哑着嗓子叫道,“往回走,畜生!”
困惑不解的车夫只好掉转马头往回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波苏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此他幻想着通过自己的微服私访能出人意料地惩治犯罪
(选自《契诃夫中短篇小说全集》,有删改)
的人,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成为一个好官员的理想。
B.在车夫等乡下人的眼中,波苏津修了铁路,不包庇做坏事的霍赫留科夫,办事利索,
热情接待乡下人,所以是个有教养的好老爷。
C.虽然马车夫和其他人对于波苏津喝酒的事只是道听途说,但是波苏津听了那些关于他
在家里整日喝酒的事仍然感到恼怒。
D.大冬天也要吃童子鸡,睡觉时的独特习惯,这些都是波苏津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癖好;
这次微服私访一出发就已被公开,更让他始料未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情节并不复杂,但随着事件的进展,波苏津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发生了大的变化,
形成了内容上强烈的冲突,震撼力强。
B.小说刻画波苏津的形象,欲抑先扬,明褒实贬,先突出他的优秀的品质,再描摹他的
缺点,这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C.波苏津的心理变化是小说的暗线,和马车夫的对话中,他由惊讶到愤怒,而小说的情
节伴随着他的愤怒走向高潮。
D.本文借助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虽无抽象的议论,但简繁有度的文笔和个性化的
语言,都使主题表现得非常深刻。
8.小说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笔触伸向人物深处,由此反映社会现实,写出事物的本质,是
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本文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但在具体
表现上却同中有异,请结合小说中的主人公简要说明。(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联意不然。若天下乂
①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
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
稷.未安邪?”魏征曰:“安矣。”上曰:“四夷未服邪?”魏征曰:“服矣。”上曰:“然则何为
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
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②,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逐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
矣。”帝曰:“联比来息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
多谏者颇有忤旨此所以异耳。”帝扮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
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
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
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
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
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侯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乂:读音:yi。②赏赉(lai)不赀(zi):赏赐的财物数量极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C.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D.“无一人亡匿者”与“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
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
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
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设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
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愿少停銮舆旬日,诶其毕务,则公私俱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
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5~16 题。
项羽里①
林景熙②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③势倾争逐鹿④,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壁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注】①项羽里:指项羽故里,在今江苏宿迁市南郊。②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
期爱国诗人。③百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
载百万,秦得百二焉。”借指秦国,后喻指山河险固之地。④逐鹿:语出《史记.淮阴候列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鹿喻指帝位,后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句先问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结局如何,然后以其故里凄凉的境况暗示他的结局。
B.三、四句用典,先写秦国统一六国称帝,后写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骑着骏马各自逃命。
C.第五句写项羽的无知,在鸿门宴未采用范增计谋,反接受刘邦白壁,致使范增无奈离
去。
D.第六句写项羽兵败后泪洒乌江,在后有敌军骑兵追杀的情况下走投无路,令人扼腕。
16.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
飘零之感和身世之悲。
(2)《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
法招来的埋怨早有预料。
(3)《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雷雨》代表了曹禹——甚至一代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它以①_____的情节、
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
过,那颤抖而出、②_____的余音,至今未息。
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狭
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
盾,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
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线索明暗交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
系,不同阶级的对立,静如止水的心理变化,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
节都能呈现出来。《雷雨》向读者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思怨情仇,将人世间爱情、
亲情的苦涩酸甜③_____地表现了出来,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一出人性悲剧,而这悲剧正
是通过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
大部分人在群聊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以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缩略词等.多种
形式进行表达,看似非常健谈……实际上这正是文字失语的表征之一,离开社交平台和网络
流行语,①与纯文字的表述方法不同,借助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不是我们在说
话,而是流行语在“利用”我们进行传播。久而久之,人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下降,心中所想
难以付诸文字。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人们的表
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②。离开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进入需要
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人们便严重失语了。表达能力的退化,是“重视频轻
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③,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
力,才能摆脱“文字失语”。
2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等”与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在奥运会的滑雪、滑冰、冰球等.比赛项目中,我国体育健儿有着出色的表现。
B.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
C.中国的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制茶工具,运用一些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
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
D.1971 年 10 月 4 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
吸等.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 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形状的认识,由最初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空间的“宣夜说”,
到运用数字方法进行推算的具有科学意义的“盖天说”,再到“浑盖之争”,无不体现着古人
在天文学领城的仔细观察、大胆质疑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材料二: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同时,科学又有着独特的魅力,
充满无穷的乐趣。《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写的是加来道雄童年时的奇思妙想和青少年
时期的积极探索,这些活动并非“正式”的研究工作,却能让我们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
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近些年,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嘱目,无不体现着我国科技人员直面现状、脚踏实
地、勇克难关、敢于创新的精神。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以“发现科学魅力,践行科学精神,
担当时代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临渭区高一语文期末试题-10-(共 10 页)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A(“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错误。原文是说“曹雪芹别出心
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而非“园中美好
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
2.(3 分)C(“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错误。“大观园正门人口处的翠峰”只体
现了“藏而不露”,不能体现“戴与露”两者的辩证关系。)
3.(3 分)D(材料一的观点是大观园的建造体现了“借景”手法。A 项,诗句是说“山峦
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体现的是“障景”。B 项,
意思是“想要把那种天地造化的美景画好,一定要真心喜爱才能感受得到它的神韵,一定要
勤加练习,一定要四处游历去欣赏诸多的风景,让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强调
的是绘画理论。C 项,意思是“画意在行笔之前,以大地为铺垫,创造的山川河流,不论远
近高低、曲折深浅,都能顺着画者的气势而不相惊,这样画的格局和绘制就定型了”,强调
的是“整体构思在先”的绘画理论;D 项,是沁芳亭的对联,意思是“柳树映衬着河堤,河
水里倒映着柳树,使得翠绿更加浓厚。河岸两旁的鲜花,被河水分成东西两侧,却是一样的
花香”,此间借岸边花树之景、撑船之篱,融入水景,点出水景渐绿渐深的特点,增加景色
的味,是“借景”之法。)
4.(4 分)①材料一引用的作用是举例证明前文观点,阐明作者把“月影”融入园中的
独特“借景”方式。②材料二引用的作用是印证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进一步说明大观园构
景中体现“高与低”的辩证统一。(每点 2 分)
5.(4 分)①“外师造化”是师法自然。大观园的设计取法于自然,曹雪芹会别出心裁
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体现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②“中得心源”是艺
术创作要体现作者的内心表达。曹雪芹设计大观园采用绘画的章法,蕴含着作者内心的艺术
辩证思想。(每点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A(“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成为一个好官员的理想”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可知,
选项说法无中生有。)
7.(3 分)B(“明褒实贬”错误。前面的褒扬是为了和后面的贬抑形成强烈的反差的,
但褒扬还是褒扬,从文中看,波苏津并不是一个不做一点好事的老爷,这样一个优、缺点融
于一体的人更能给读者以真实感。)
8.(6 分)小说围绕波苏津的一次微服私访展开,从他自以为别人认不出自己,到最终
明白别人都清楚他的言行,脉络清晰,(3 分)标题在这里喻指“事实是掩盖不住的”,影射
了主人公波苏津好酒及微服私访等事被人们熟知的情况,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生动形象且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