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①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
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
意义,形象的艺术。 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②一要平正。 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 它能给人以磁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
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
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 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③二要匀称。 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 一般地说,
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
白得宜,虚实相 成,这叫“计白当黑”。
④三要参差。 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 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
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
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
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 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
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⑤四要连贯。 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
连贯能使字 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
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
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 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
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⑥五要飞动。 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 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
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
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⑦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而
存在着。 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 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
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
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摘编自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由于今天我们所写的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汉字形体仍具有形象的艺术。
B. 书法中字形结构包括平正、匀称等五方面,它们反映着现实中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特点。
C. 书法创作者只要能将实线的疏密长短把握恰当,就能使其书法作品形成整齐感,达到
匀称美。
D. 所有字体的书法都要讲究参差之美,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
差错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更加严
密。
B. 文章开篇就点明全文的论述对象———书法的结构美,统领了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C. 文中引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话,论证了“平正”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D. 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汉字的“结构美”展开论述,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要创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需要处理好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之间的关系。
B. 王羲之将“似有若无”的连贯运用得极为成功,这从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的相关评
价里可以看出。
C. 飞动能使书法变得活泼形象,创造出书法的静态美,还能生成一种充满艺术生命的动态美。
D. 所有的书法都需要线条美,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 6 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上海的生活垃圾量与日俱增。 眼看家园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市民迫切希
望解决这一难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市民有求,政府必应。 2014 年,上海市政府便推出
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明确将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
收物、有害垃圾 4 种,道路及公共场所垃圾箱则统一规范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两种,
这个办法沿用至今。
在多年的蹒跚学步后,上海市于 2018 年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
类体系的实施方案》,至此,上海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的全链条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上海正式提出为生活垃圾分
类立法。
经过反复推敲与修改,2019 年 1 月 31 日,我国第一部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的规范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终于在上海市民的殷切期盼
下横空出世,这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即将迈入“法治时代”,为提升全市生活垃
圾管理水平和实效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摘编自《上海引领生活垃分类“新时尚”》)
材料二:
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推行垃圾分类不可脱离实际、揠
苗助长,否则事与愿违、有悖初衷。 要力戒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能舍本逐末;要力戒高
大上、运动式,用高成本博眼球;更要力戒不尊重实际搞“一刀切”,只求短期效应。 做好
垃圾分类贵在一个“实”字,即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循序渐进。
在城乡接合部或村民、居民混杂地区,首要解决的是乱丢垃圾问题。 要做好垃圾的集中
回收,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在垃圾分类条件还不完全
成熟的地区,可以先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种类型,把重点放在湿垃圾的回收上,厨余垃圾是垃
圾分类的关键。 在一些已经有垃圾分类丰富经验、群众习惯已经养成的社区,可以全面推行
垃圾分类,并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摘编自《垃圾分类贵在实,不要博眼球》)
材料三:
每讲到垃圾分类,我们都会首先想到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类最严格并且效果最好
的国家之一。
根据 1970 年日本的《废弃物处置法》和其后出台的相关法律,若乱扔垃圾可能会被判
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最高一千万日元的罚款。 这是垃圾分类制度在法律层面上的
保证。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开始的时候,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也较为粗
略。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日本的垃圾分类仅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到 1997 年,
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后,完成了垃圾分类标准的细化,这种分类规则沿用
至今。 至今以来三十余年成效卓著,这也使日本成为年人均垃圾产生量最低的地方。
与此同时,这还得归功于日本的地方政府长年累月地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普及垃圾分
类的知识的宣传。
此外,日本的垃圾分类教育从幼儿园的娃娃就抓起了。 在小孩上小学高年级时,他们还
会被邀请去当地参观垃圾焚烧厂,去了解不同类别的垃圾会影响垃圾焚烧的转化率和资源回
收的再利用率的情况,以增强其环保意识。 这些日积月累的观念教育是垃圾分类制度得到有
效实施的保障。
(摘编自《在垃圾分类上,发达国家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
材料四:
陕西省西安市首个生活垃圾分类项目近日在浐灞生态区正式启动,西安市政府将与瑞典
于默奥市政府合作,首次引入“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倡导社区居民从源头垃圾分类做
起。
“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统废品回收渠道,以分类可积分、
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为核心,打造“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环保公益平台。
试点社区居民可加入微信公众平台并注册成会员,在社区领取垃圾分类二维码。 按照有
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打包后,在垃圾袋上贴二维码,就近投入垃圾箱。 垃
圾回收人员将根据二维码信息对这些垃圾进行称重登记,并为投放者积分。 积分达到一定量
就可以兑换一些洗衣粉、清洁剂、牙具等生活用品。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既达到分类前移、源头减量的目的,又让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的用户获得绿色积分,给居民带来便捷、有趣、环保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新体验。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中《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即将迈
入“法治时代”,为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和实效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B. 材料二针对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情况,指出做好垃
圾分类应注重结合实际,并分别予以具体分析。
C. 材料三日本的垃圾分类成效卓著,一方面与相关法律给予垃圾分类制度予以保障有
关, 另一方面,也与一直以来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较为细化相关。
D. 材料四陕西省西安市启动首个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将首次引入“互联网+垃圾分类”
新模式,倡导社区居民从源头垃圾分类做起。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随着《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的正式发布,上海的全
链条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业已建成。
B. 在垃圾分类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地区,可以先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种类型,其中湿垃圾
和厨余垃圾的回收是垃圾分类的重点和关键。
C. 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类最严格并且效果最好的国家,同时也是年人均垃圾产生量最低
的国家。
D. “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只有达到分类前移、源头减量的目的,才能给居民
带来便捷、有趣、环保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新体验。
6.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在垃圾分类上,可以有哪些有效措施? 请简要概括。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 9 题。
荷 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
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
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
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
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
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
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
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
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
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
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
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
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
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
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
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
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
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
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
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
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 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
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
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
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
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
功效。 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 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
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
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 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
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 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
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
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B. 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 尤
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C. “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
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 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
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8. 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6 分)
9. 文章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相比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 13 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文帝之后六年,
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
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
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
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
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
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
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
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
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
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匈奴..王唯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
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
子坐买官器..,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
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
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
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太尉既会兵荥阳/ 吴方攻梁/ 梁孝王请救/ 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 深壁而守/ 梁日
使使请太尉/ 太尉不肯往
B. 太尉既会兵/ 荥阳吴方攻梁/ 梁孝王请救/ 太尉引兵东/ 北走昌邑/ 深壁而守/ 梁
日使使请太尉/ 太尉不肯往
C. 太尉既会兵/ 荥阳吴方攻梁/ 梁孝王请救太尉/ 引兵东北走/ 昌邑深壁而守梁/ 日
使使请太尉/ 太尉不肯往
D. 太尉既会/ 兵荥阳/ 吴方攻梁/ 梁孝王请救/ 太尉引兵东/ 北走昌邑/ 深壁而守/
梁日使使请太尉/ 太尉不肯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 东汉时期,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B.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都是
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所指的“胡虏”。
C. “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 比如定窑、景
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其所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 文中指的是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周亚夫治军严厉,赢得赏识。 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
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 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 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 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
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他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 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 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唯徐卢封侯之事上他未与景帝保
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 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 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
绝食而死。 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5 分)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①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②,湖山应梦武林春③。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④。
【注】①远适:远行。 ②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③武林:杭州的别
称。苏轼时知杭州。 ④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
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
来邪?”
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作者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
,
”。
是:“
,
”。
(3)《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
感叹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 19 题。
绘本阅读被中国教育者从认识到欢迎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
。 不仅孩子
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美妙的视觉盛宴也在图画中呈现出来。优秀的绘本
,
不仅内容丰富,插画风格多样,还承担了文化传承、启迪人生智慧的重任。来自世界各地的
优质和经典的绘本以极高的普及度进入了 21 世纪孩子的童年,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另
外一种色彩。语言与图像交织筑成的梦幻般的宫殿与爱幻想的童年时光相映成趣,一时间也
成了一道风景,绘本阅读
。推介绘本的阅读活动,花样翻新,形式花哨,却也因为没
有底气拿出稳健的衡量体系,没有充足的力量编制出经得起推敲且体系完备的课程框架,而
在持续推进中显得
,步履日益沉重。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活动应避免陷入花哨的形式主
义,而应围绕推动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这个核心目标展开。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活动,其好与不
好,不能只靠激情的粉饰和含糊的自圆其说,而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衡量体系和说得清楚、
能够操作和落实的内涵体系。(
到一个准确的起点以及调整和修正的尺度,而不必靠专家的个人魅力和积累的经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阅读活动中引入评估体系势在必行,要为阅读活动找
A. 图文并茂 包罗万象 蔚然成风 捉襟见肘
B. 声情并茂 面面俱到 蔚然成风 左支右绌
C. 图文并茂 面面俱到 靡然成风 捉襟见肘
D. 声情并茂 包罗万象 靡然成风 左支右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浸润着。
B. 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浸润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
C. 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美妙的视觉盛宴也在图画中呈现出来。
D. 不仅孩子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浸润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经历了粗放阶段之后的阅读活动,应该追求适宜引导和准确支持的境界
B. 阅读活动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应该追求适宜引导和准确支持的境界
C. 经历了粗放阶段之后的阅读活动,应该追求准确支持和适宜引导的境界
D. 阅读活动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应该追求准确支持和适宜引导的境界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 ① 。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
紊,繁而不乱。 ② ,尤其为后人称道。 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 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
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 这种叙事能
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 ③ 。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70 个字。 (5 分)
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前端入手,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是健康中国行动的一大亮点。
健康的身体源自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抵制不健
康的生活方式,能极大地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在影响健康的因素
中,生物学因素占 15% 、环境影响占 17% 、行为和生活方式占 60% 、医疗服务仅占 8% 。
可见,获得健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健康管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
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每
个居民都可以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日常自我保健、自我养生。
四、写作(60 分)
22.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60 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嫦娥,传说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美貌非凡;民间故事嫦娥奔月,言其
居住在月亮上面。
②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登陆;“玉兔二号”踏上月球表面,
在月背留下第一道印迹。
③2020 年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
王旗预定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2)回顾抗美援朝的战斗历史,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联系现实生活,你有何感想? 请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 (3 分)A
2. (3 分)D
3. (3 分)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 (3 分)C
5. (3 分)A
6. (6 分)①强化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健全环保法律体系;②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
类推进,循序渐进;③加大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增强环保意识,普及垃圾分类教育;④充分利
用智能、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引入“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⑤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
进经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 (3 分)B
8. (6 分)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或:可以在荷叶间快乐
的玩耍);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我”念念不忘(或:荷叶与“我”的味蕾紧密联系,那些用荷
叶包裹着的食物是“我” 记忆中的美味)。 (每点 2 分)
9. (6 分)①描写的时间不同:文章是阳光下的荷塘,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是月下荷塘;
②描写的对象不同: 文章描绘的是一幅夏日新荷图,重点写了蛙、鱼等动态景物还有人的活
动。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描绘的是一幅月夜荷塘图,重点写了荷花、荷叶等静态景物;
③寄托的情感不同:文章的情感是快乐欢喜,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是既有淡淡的喜悦,又
有淡淡的哀愁。 (每点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