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注意事项:
第Ⅰ卷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 11 题,共 27 分。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8 分。1~4 小题、6 小题,每题 2 分;5 小题、7~11 小题,每
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遁.词(dùn)
豢.养(juàn)
困厄.(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冠冕.堂皇(miǎn)
间.不容发(jiàn)
相得益彰.(zhāng)
荡.然无存(dàng)
不足为据.(jù)
矫.揉造作(jiǎo)
忸怩.作态(ní)
A. 汲.取(xí)
B. 恪.守(kè)
C. 麾.下(huī)
D. 秘诀.(ju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汲.取(xí)——jí;
B.豢.养(juàn)——huàn;
C.间.不容发(jiàn)——jiān;
故选 D。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文物承载灿烂文明,
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
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
。我们必须要把凝结着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祖先的成就和光荣,
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
滋润
滋润
继承
传承
B. 维系
D. 维持
滋养
滋养
传承
继承
A. 维系
C. 维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维系:指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
维持:保持使继续存在。
第一空表示“文物”可以使“民族精神”不涣散,所以选择“维系”更恰当。
滋润:不干燥,浸润、润泽、舒适;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第二空表示“文物”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养分,所以选择“滋养”更恰当。
继承:依法承接遗产、权利等;
传承: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泛指对前人的经验进
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
第三空表示继承并发扬中华祖先的“成就和光荣”,所以选“传承”更恰当。
故选 B。
3. 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②它是上古先民在生产生
活中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③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还能有效指导农民农耕生产。④2016 年,它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 第①句
【答案】C
【解析】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包括成分残缺、成分多余、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
第③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可将“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和“能有效指导农民农
耕生产”调换位置;
故选 C。
4.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我看着父亲两鬓霜花尽染,走路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虎虎生风,不知道那个曾经专横霸道
的人去哪儿了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越来越虚弱②、越来越无力的老者,看得我心中生出痛
楚。“爸爸,您的葫芦丝呢?”我说③:“真想听您再吹吹!”父亲笑了,把葫芦丝放在嘴
边比画着,一首④“月光下的凤尾竹”仍能吹响,曲调却没有当初那么流畅了。
B. ②
C. ③
D. ④
A. 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①处的句子不是问句而是陈述句,与后文中的句子相承接,因此应把问号改为逗号;
C.③处根据文段中的“爸爸,您的葫芦丝呢”“真想听您再吹吹”可知,这两句都是“我”
说的话,而提示语在句子的中间;因此应把冒号改为逗号;
D.④处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歌曲名,因此应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故选 B。
5. 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中,作者概括叙写自己被贬多年的遭遇,“凄凉地”一词饱含无限艰辛,“弃置身”
言明自己被放逐。
B. 颔联中,作者使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出了自己遭贬归来之后的感慨:
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沉舟”与“病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比,不仅充满哲理意味,
还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
共勉之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表述不正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
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因此作者并不是将“沉
舟”与“病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比,而是用“沉舟”与“病树”自喻,
用“千帆”与“万木”比喻新事物,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也表达了诗人乐
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选 C。
阅读《弘扬劳动精神》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劳动精神
智春丽
①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
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当下
中国,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 7.6 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 750 亿亿
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涵
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③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
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那些劳模,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
雾,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无数
次沿着电力线路“溜达”,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
杆。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凤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贡献力量。
④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哪个时代的劳模,
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劳动者。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
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不断涌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
工夏立,多次参与卫星天线的研制、装配与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 0.004 毫米,相
当于一根头发丝的 1/20 粗细。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做一点点、创新一点点,日积
月累,“高原”就成了“高峰”,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⑤“我热爱高高的塔机,喜欢它那长长的铁臂、通往天路的神梯,热爱钢铁般的气息。”
全国劳模、中国建筑一局塔吊工人王华曾这样吐露心声。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保障
劳动者权益创造更好制度环境,就能激发亿万人民用劳动托举梦想的豪情,汇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说法,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该弘扬劳模精神。
B.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C. 我们要学习劳模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
D. 我们要学习劳模实干苦干的劲头。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
舞台。
B. 不同时代的劳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上闪耀着信仰的光彩,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
而奋斗。
C.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
变的。
D. 只要重温劳模的故事,就一定能让每一个人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这句话,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B. 第③段中“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
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第④段中夏立的事例,证明了劳模的身上都闪耀着信仰的光彩,为穿越眼前的迷雾,付
出艰苦努力。
D.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既指出了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始终未变,又展望了弘
扬劳模精神的美好未来。
【答案】6. A
7. D
8. C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
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段落开头、段
落中间、段落结尾,或是需要通读全文,自己总结概括。同时注意文题点明论题或中心论点
的作用。结合标题“弘扬劳模精神”、第②段“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
秘笈”以及第③段“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第④段“学习劳模,要
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弘扬劳模精神;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
D.结合文章第③段“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心底就有
‘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可知“能让每一个人走过风雨看到彩虹”,太过绝对,与原文内容不符;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C.第④段中夏立的事例,证明了“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的观点,所以“证
明了‘劳模的身上都闪耀着信仰的光彩,为穿越眼前的迷雾,付出艰苦努力’”的分析不正
确;
故选 C。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增其旧制. 制:规模
B. 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都
C. 沙鸥翔集. 集:停息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微小
10.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百废具兴
C. 至若春和景明
B. 前人之述备矣
D. 宠辱偕忘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富表现力,写出了洞
庭湖水气势磅礴的特点。
B. 文中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 第⑤段中,作者一问一答,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点明
全篇主旨。
D.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都。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时
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
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因此作者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
达胸襟的赞美和欣赏之情。
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
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
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
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
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
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
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
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
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
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
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
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把第 I、II 卷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第 II 卷
2.本试卷共 13 题,共 93 分。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 分)
12. 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6)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 高处不胜寒
④. 在
乎山水之间也
⑤. 月是故乡明
⑥. 但愿人长久
⑦.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
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渡、沧、婵娟”等字词的正
确书写。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
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
夫相与忭④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