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
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共 10 页,共 23 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
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
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
多年的文明史。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
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
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
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
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
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
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
献。
材料二: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今天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大的发现与成就之一,是神话图像与物象的发现,以及对其
意义的初步揭示。在工程相关的发现中,最靓丽的如三星堆发现,面具、直立铜人都不是普
通人形,而是神灵,而是在通过物像叙述一段神话。至于这些神话表现的内容,各方可能还
有一定的分歧,却是可理解、可揭示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浙江的良渚文化,如何实证了中
华五千年的历史﹖有辉煌的水利工程证明其生产力的水平,有杰出首领大墓证明其组织的强
大,有精美玉器玉琮证明其技术与艺术之高超。但是,真正体现文明进程的还是玉琮纹饰对
于古老神话的记录。玉琮神像,形成特定图像类型,在良渚本部、上海福泉山、江苏张陵山
等地,都有相同类型的神像。这说明,神话的传播与良渚文化的辐射区是叠合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神话学家参与了研究工程,这是考古工作了不起的进步,神话与文
明探源工程的成绩是突出的,这是神话学与考古学两个方面结合的重要成就。也许人们可以
将其定位为学科交叉,但在我们看来,神话参与文明探源工程乃是神话之基本功能,并不是
从外面来交叉的。
神话研究参与考古研究,不是探源工程时才有的。此前,陆思贤先生的《神话考古》一
书已经明确表达了该主题。宋兆麟先生在该书序言写道:“考古学是神话学的重要源泉”,并
指出,顾颉刚、徐旭生、陈梦家和孙作云等先生为神话学作出的卓越贡献。确实神话学在中
国一发生,就有考古学家群体为其注入活力。考古学家认为,考古为神话研究提供了资源。
这种看法是合理的。考古学家也在以神话学解决考古问题。许多的考古难题,按照传统的思
路没有办法解决。像伏羲女娲考古问题,早期考古学家曾经觉得这是神话学家的问题,我们
挖出来任务完成了。考古学家自己来研究神话似乎不是正道。但是后来考古学界、历史学界
对于神话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比如张光直先生,直接开始讲述神话了。如商周神话分类,这
些在神话学看来还是从简单入手的,但这是考古学家的重要一步。他解释商周青铜器的美术
与神话,关于相关神话纹饰,他认为是巫者沟通天地,这是主动出击,在以神话解释考古图
像问题。至于这说法是否科学,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他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张光直先生
对于神话学的切入,比较直观地影响了考古学界,让考古学界自己也反思了,没有神话学做
考古研究就有很大一片世界没有办法解释。所以,考古学界整体对于神话研究的参与,是迟
早的事。
于是,我们发现,以考古文物作为神话研究的资料来研究神话,以神话思维与神话叙事
来解读考古事象,已经将考古学与神话学结合在一起,成为解释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这是一
种可喜的现象。考古学与神话学各自有其辽阔的视域,但是在文明起源一域,二者交融在一
起是文明探源的基本任务。
(摘自田兆元《“中国神话谱系”与“中华文明探源”精神本体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的必要前提。
B. 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有助于我国建立起一套独特的文明理论,从而为世界文明
起源研究作出贡献。
C. 神话研究参与考古研究并非起源于探源工程,而是自其出现伊始就得到了考古学界足够
的重视。
D. 依据神话图像理论,因为良渚、上海福泉山、江苏张陵山都有相同类型的玉琮神像,所
以这些地方也曾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重心不相同。
B. 由陆思贤先生的《考古神话》一书可知,考古学家本有研究神话的传统。
C. 考古学与神话学各有其视域,但在文明起源一域内可以实现学科交叉。
D. 神话研究参与考古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历史学、人文科学的进阶融合。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 朱熹《中庸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 孔子《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旧石器考古与人类起源、城市考
古、边疆考古等重点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
5. 考古学与神话学虽各有自己的视域,但在文明起源领域内结合又是必然的。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D
3. B
4. ①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了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
②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
③学科融合:考古学与历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
覆盖领域。
④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
献。
5. ①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将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密切考
古学与历史学的联合攻关,才能进一步回答好相关的重大问题。
②考古学与神话学内部本有交叉,考古为神话研究提供了资源,神话也为解决考古问题提供
了新的思路,两者相辅相成,交融在一起是文明探源的基本任务。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而是自其出现伊始就得到了考古学界足够的重视”错误,结合“像伏羲女娲考古问题,
早期考古学家曾经觉得这是神话学家的问题,我们挖出来任务完成了。考古学家自己来研究
神话似乎不是正道。但是后来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对于神话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可知在早期,
考古学家认为研究神话并不是正道,所以并未在出现伊始就得到了考古学界足够的重视。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进阶融合”错,由材料二最后一句“二者交融在一起是文明探源的基本任务”可知是“基
本任务”,“进阶融合”的理解有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提到我们对于西方的文明理论,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即是选取西方文明
理论中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点,用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文明理论,这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的意思,就是借鉴别人的长处来改进自我。
A 和 C 选项学习他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制服他人,与文意不符;
D 选项是讲向有德行的人学习,并不能泛指国家之间的相互借鉴。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
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
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概括出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已经经过了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
根据“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
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
文明史的认知”可概括出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
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
根据“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
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可概括出学科融
合:考古学与历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
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可概括出: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
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
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
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
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可知,探
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将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密切考古学与历
史学的联合攻关,才能进一步回答好相关的重大问题。
根据材料二“也许人们可以将其定位为学科交叉,但在我们看来,神话参与文明探源工程乃
是神话之基本功能,并不是从外面来交叉的”“考古学家认为,考古为神话研究提供了资源。
这种看法是合理的。考古学家也在以神话学解决考古问题”“于是,我们发现,以考古文物
作为神话研究的资料来研究神话,以神话思维与神话叙事来解读考古事象,已经将考古学与
神话学结合在一起,成为解释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考古学与神话学各
自有其辽阔的视域,但是在文明起源一域,二者交融在一起是文明探源的基本任务”可知,
考古学与神话学内部本有交叉,考古为神话研究提供了资源,神话也为解决考古问题提供了
新的思路,两者相辅相成,交融在一起是文明探源的基本任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
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
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
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
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
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
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
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
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
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
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
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
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 672 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
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
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
朝政,不圈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令强征十
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
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
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
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
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
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
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
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
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
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
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
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
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
下。先一一摆好 12 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
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
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
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
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 “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
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 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
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
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7. 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 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 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 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8. 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
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9. 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
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
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6. B
7. C
8. ①第一人称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
②与全知视角相比,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而展开,直到最后才明了荀息是
如何成功劝谏晋君的,增加了故事悬念。
③第一人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为真实亲切。
9. ①需要劝谏的事由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是人生道路的抉择,而仕途
经济为宝玉所不耻;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一事关涉国家根本,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
乐,但仍有雄心壮志。
②劝谏者身份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以闺阁少女的身份对宝玉的人生
选择加以规劝,亲近关系与情感力度皆不够;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
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
③劝谏的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结果不同:宝钗第一次是直谏,惹得宝玉不喜;第二次又将宝玉
与学诗的香菱作对比,诗赋与圣人之书对宝玉而言优劣分明,自然更加难以接受;荀息以曲
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