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卷首语】盛唐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岁末,大雪翩然而至,你同家人围炉而坐,煮酒吟诗,品茗论雅。
一、围炉温酒
◎酒能福佑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在生活中,印刻在文字里。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贴起了各式各样的“福”
字。小语发现家里贴的一些“福”字写法与现在很不一样,于是好奇地去查找了关于“福”
的资料并探究。
(“福”甲骨文图解)
1. 按照方法提示,正确填写汉字。
汉字的识记要(遵尊)(1)_______循一定的规律,如“福”,从畐(fú)声。又从甲骨文
的图形文字可以看出,右边上部是一个“酉”字,指装酒的容器,下部是两个“手”字,左
边是“示”,指古人祭 sì(2)_______的祭台。“福”的本义就是(3)_______。
2. 小语发现家里贴着些寓意美好的作品,都带有吉利的谐音,请你填入正确的成语。
福到
事事如意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遵
②. 祀
③. 用酒向上天祈福
2.
①. 年年有余
②. 喜上眉梢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词义。
遵循:zūn xún,按照;遵照。
祭祀:jì sì ,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由“从甲骨文的图形文字可以看出,右边上部是一个‘酉’字,指装酒的容器,下部是两个
‘手’字,左边是‘示’,指古人祭祀的祭台”可知,“福”的本义是用酒向上天祈福。
据此填空即可。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片观察和文化常识积累。
年画中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寓意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剪纸中有梅、喜鹊,寓意着“喜上眉梢”,指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酒有雅兴
3. 家人围炉煮酒,谈天论地,小语提议可以像《红楼梦》众人一样尝试行酒令,邀请你一
起参加。
规则:要按悲、愁、喜、乐顺序,引用的诗必须与酒有关。
宝玉行令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
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
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
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
衫薄。
诗文行酒令
离别悲,“明月几时有,(1)______”。(苏轼
《水调歌头》)
仕途愁,“(2)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
白《行路难》)
赏景喜,“(3)_______,(4)_______”。(范
仲淹《岳阳楼记》)
(5)_____,“(6)________”。
【答案】 ①. 把酒问青天
②. 停杯投箸不能食
③. 把酒临风
④. 其喜洋洋
者矣
⑤. 示例一:知己乐(示例二:共勉乐;示例三:醉翁乐) ⑥. 示例一: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示例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示例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作答①到④空时应注意易错字词“酒、青天、投箸、临、喜洋洋”的正确书写;
作答第⑤空时,要以乐为主题,格式为:两个字的动词或名词+乐;第⑥空要根据第⑤空所
填的内容,引用与酒相关的句子;例如:宴会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酒品意蕴
小语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发现酒在其中意蕴丰富,“酒”是性情流露,是成就传奇的见证。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体会酒的含义。
材料一
来到林木丛中看时,却是一座卖村醪小酒店,施恩立住了脚,问道:“此间是个村醪酒
店,也算一望麽?”武松道:“是酒望。须饮三碗。若是无三,不过去便了。”
两个入来坐下,仆人排了酒碗果品,武松连吃了三碗,便起身走。仆人急急收了家火什
物,赶前去了。两个出得店门来,又行不到一二里,路上又见个酒店。武松入来,又吃了三
碗便走。……武松、施恩两个一处走着,但遇酒店便入去吃三碗。约莫也吃过十来处酒肆,
施恩看武松时,不十分醉。
材料二
(选自《水浒传》)
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过江:“五胡乱华”导致北方中原沦陷多年,西晋灭亡后,晋王室过江,于江东建
都。
材料三
宋明时期,儒学到了新高度一理学,理学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选自《中国历史》)
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潇洒风流,但有相当多的情况是,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
恐惧和烦忧。这一时期,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魏晋名士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
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
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4. 任务一:材料一出自__________(情节);此情节包含了大量“武松饮酒”的片段,有人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认为此片段与关键情节无关可以删去,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5. 任务二:鲁智深、武松等被世人称之为“好汉”周伯仁、阮籍等被世人称之为“名士”,
小语却很疑惑:这些人嗜酒成性,也能这样称呼吗?请你结合材料为小语解答。
【答案】4.
①. 武松醉打蒋门神
②. 不赞同。这段情节体现了武松豪迈、勇猛、
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武松装醉惹怒蒋门神的情节,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
5. ①水浒英雄以酒结义,饮酒能体现其豪爽的性格。(个人)②宋明时期存天理、灭人欲,
而水浒英雄饮酒与传统儒学相背离,重视个人欲望,是个性自由的主张。(社会)③这些名
士嗜酒成性,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这是魏
晋风度的一种表现。(个人)④魏晋名士面对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的现实与政治黑暗,没办
法改变现状,借酒消愁,来躲避政治。(社会)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概括。
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两个出得店门来,又行不到一二里,路上又见个酒店。武松入来,又
吃了三碗便走。……武松、施恩两个一处走着,但遇酒店便入去吃三碗。约莫也吃过十来处
酒肆,施恩看武松时,不十分醉”可知,材料一出自武松醉打蒋门神。相关情节:武松发配
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
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
第二问,此情节包含了大量“武松饮酒”的片段,但不能删去。因为“武松饮酒”这一情节
将武松英勇无畏的豪迈英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为武松装醉后醉
打蒋门神这一情节内容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不能删去。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评价。
联系材料三“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潇洒风流,但有相当多的情况是,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大的
苦恼、恐惧和烦忧。这一时期,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魏晋名士们的人生慨叹
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
执著人生,非常痛苦”可知,酒代表了像阮籍那些魏晋名士的风尚和风度,酒能够体现出他
们的风格、风尚、以及做派。周伯仁三日大醉,不理朝政,并不是本性如此,也不是不作为,
而是一种逃避灾难,明哲保身的办法,利用醉生梦死逃避灾难的睿智。同时,在《水浒传》
中,喝酒则体现出了鲁智深和武松率性、洒脱、逍遥的侠义性格。可据此作答。
二、围炉谈艺
塑造美好心灵,书法应有作为
言恭达
①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借助多元传播手段以新的展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进一步掀
起书法热潮。在提倡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书法艺
术的美学价值?如何使书法更好地助力大众美育?
②纵观历史,无论是王羲之兰亭雅集之乐,颜真卿祭侄文稿之痛,还是苏东坡黄州寒食
之叹,都以书法塑造出鲜活的生命形态,传递人文精神,通达传统美学的理想境界。在品鉴
研习古今碑帖、追求真善美的路上,书法引导人们沉潜到文化深处,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得以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③(1)塑造美好心灵,书家何为?还需以守正为先。守正之根在于心正。老子有云,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于书家而言,便是要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回归常态常容,以平常心
和纯粹的求知欲,去探求书艺在历史演进中的本体规律,从中国文化源头追索书法艺术的精
神内质、人文理念与历史贡献。在创作中,书家需遵循本心,认真完成严格的技法程式训练
——从点画、结体、字理、章法、布白、通势到气韵,然后再进入审美风格的选择与定位,
直到彰显作品艺术精神。
④守正之道更在于深研中国书法审美品格,承扬中华美学精神,延续书艺本体的文化命
脉。中和之美一直为历代书家所追慕。尽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但是这些不同历史阶
段的审美诉求与艺术拓展,均未脱离讲求中和的传统审美准则。以行草的演变为例,历代书
家均取法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又将其与各时期文化进行“基因重组”,为书法创
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下,倡导追求中和之美,既是对中国书法审美底线的坚守,亦是
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⑤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美育功能还需在“守正”的基础上“通变”。守正意味着回归传
统,但并不等于复制传统。一成不变的传统难以表达当今时代的脉动,不能对传统进行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家终将止步不前。守正通变,既是持守传统美学精神的实践,又
是动态创新的过程。具体来说,既要遵循艺术规律走正道、守正格、循正脉,也要将传统特
点、时代特质与个性特征有机融合,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求证于经典、积累于当代,以
笔墨表达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
⑥“通变”意味着不单纯追求技巧与形式美的递变,而要超越纯技术层面,直入艺术精
神层面。正如我们被历代经典近乎完美的创作技巧打动时,自然会努力探求其形式渊源与文
化基因,关注其暗含的时代背景与人格精神。(2)当代书法创作,不但要从传统经典中“偷
得梨花三分白”,更要“借来梅花一缕魂”。从审美理想、道德高度与文化价值层面提升创
作,赋予点画精神意蕴,作品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感染力。
⑦“守正通变”这一理念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从技法体系延伸到内在精神,是当代书法
艺术的审美自觉。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坐标系—其纵轴是从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中看待未来中
国书法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时间轴;其横轴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找到书法艺术的审美定位,
确定其时代意义,这是一个空间轴。“守正通变”既是对书法艺术功能的文化反思,也是对
艺术发展规律、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必然选择。
⑧书法美育根植于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以大美情怀为视野,以美境高趣为旨归,聚焦
真善美的诗性交融。为更好地实现书法的美育功能,当代书法创作既要有历史底蕴与民族气
质,又要紧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融古为我,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审美品格的精髓与灵魂。当
代书法工作者应当以优化当代文化生态为己任,使中国书法更具朝气与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2 日 08 版)
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7. 课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理解,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论证方法及表
达效果
老子有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1)______
以行草的演变为例,历代书家均取法以“二
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又将其与各时期文化
(2)______
进行“基因重组”,为书法创新发展提供了不
竭动力。
8. 朱光潜先生曾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
思维。”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品读以下句子。
(1)塑造美好心灵,书家何为?还需以守正为先。
(2)当代书法创作,不但要从传统经典中“偷得梨花三分白”,更要“借来梅花一缕魂”。
9. 小语认为,文章第②段内容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没有帮助,删去也不影响表达效果。你是
否认同?请说明理由。
10. 阅读以下文字与图片,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待传统春节,我们如何做
到“守正通变”。
除夕一大早,我就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我们便一咕噜地爬起来,穿好新衣服、
新鞋,跑到外面放鞭炮。然后等待我们的便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饺子了。……鞭炮声就像是过
年的钟声,鞭炮一响,过年到!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噪声、环境污染,也存在引发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火灾等风险。
自 2018 年 6 月起,我县开始实行烟花爆竹全域禁售禁放,今年是实行全域“双禁”后的第
——老舍《过年》
4 个春节。
——安吉县人民政府网(2022 年 1 月 20 日)
【答案】6. (1)守正之根在于心正。(2)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美育功能还需在“守正”的基
础上“通变”。(3)为更好地实现书法的美育功能,当代书法创作既要有历史底蕴与民族气
质,又要紧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融古为我,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审美品格的精髓与灵魂。(或:
塑造美好心灵,书法家应当做到“守正通变”。)
7.
①.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老子的话论证了“心正”的重要性,使得论证更
具权威性、更有力。 ②.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例举“行草的演变”,更具体地
论证了守正之道在于深研中国书法审美品格,倡导书法应追求中和之美,使论证更具体,更
有说服力。
8. (1)句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书法对美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分论点——
塑造美好心灵应以“守正”为先,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结
构更加紧凑。(2)句子引用了《红楼梦》中的诗句,形象地阐释了书法创作不但要追求技艺
与形式,更要赋予其精神意蕴,用语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9. 文章第②段不能删去。这一段从书法的历史入手,着重论证了书法的重要意义一一书法
能够帮助大众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这一意义是后文讨论如何发挥书法美育作用的
前提,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大众美育。因此本段的论述是必要的。
10. “守正”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对中华传统精神的继承发扬,“通变”则要
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将新时代的特点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审美品格的
精髓与灵魂。过去的春节热闹、喜庆,鞭炮为我们增添了过年的气氛,而今,放鞭炮成了过
去式,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的春节习俗。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春节文化,我们不但要
重形,更要关注春节的精神内涵。正如传统书法艺术的“守正通变”,不仅要追求技巧与形
式,还要赋予其精神文化意蕴,融入新时代的特征。传统春节的习俗,其目的是寄托情思、
表达美好祝愿,如“压岁钱”是希望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年,“守岁”是祈求父母延年益寿。
现今,我们可以在延续传统春节习俗的基础上,参与符合时代特征的春节活动,如新年音乐
会、逛新型庙会等,这样,同样能够寄托情思、表达对新年对美好期待,做到传统春节对“守
正通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①空根据题目中的思维导图分论点一“塑造美好心灵,应以守正为先”和下文内容“守正之
道更在于深研中国书法审美品格,承扬中华美学精神”可知,需要概括的是第③段的内容;
根据关键词句第③段“守正之根在于心正”,“于书家而言,便是要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