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北京西城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学校开展“走北京,探名胜——探访燕京八景”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从“选景”“命
名”“景观”“书法”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下面几段文字是他们撰写的研
究报告,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任务。
【燕京八景之选景艺术】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八百多年的建都史,yùn 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燕
京八景”就是其中之一。它得名于金代明昌年间,清乾隆十六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
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整个八景,从中央皇城到西、北、东、南的近郊,再延伸到北面雄伟的关塞居庸关,连
接了长城内外,与“海内一统”的政治理想相契.合。“燕京八景”的选择,虽然具有丰厚的
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体现了“京城为天下之中”的整体空间设计理念。如“居庸叠翠”一景,
雄伟的长城不仅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也是军事护卫京师的绿色屏 zhànɡ;又如“金台夕
照”一景,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强.国的典故,体现出统治者对治国安邦之才的渴望。
1. 对文段中拼音处应使用的汉字及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yùn 育”的“yùn”在此处是“生长、酝酿”之意,应用“孕”而不是“蕴”。
B. “屏 zhànɡ”的“zhànɡ”在此处是“阻隔、遮挡”之意,应用“嶂”而不是“障”。
C. “契合”在此处是“符合,吻合”之意,“契”应读“qì”而不是“qiè”。
D. “强国”在此处是“使国家强大”之意,“强”应读“qiánɡ”而不是 “qiǎnɡ”。
2. 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修改为:
【答案】1. B
2. “燕京八景”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京城为天下之中”的整体空间设
计理念,而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
B.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障:阻隔、遮挡。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故选 B。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划线句中“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体现了‘京
城为天下之中’的整体空间设计理念”之间不构成转折关系,因此“虽然……但是……”使
用不当;这两者之间可以构成递进关系,但是顺序不当,应该是“体现了‘京城为天下之中’
的整体空间设计理念”在前,故应该改为:“燕京八景”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京城为天下
之中”的整体空间设计理念,而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燕京八景之命名艺术】
燕京八景的名称集合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命名特点是将具
体景点与天地自然融汇一体,在时空的流转中,景观与名称 ① ,给人以美的享受:在
琼岛就是春天之阴,在太液就是秋风之律,在玉泉就是趵突之状,在西山就是晴雪之媚,在
蓟门就是烟树之 ② ,在金台就是夕照之多味,在卢沟就是“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
平镜明”,在居庸就是“两崖峻绝,层峦叠翠”。
。
3. 文段中前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①断章取义 ②朦胧
B. ①断章取义 ②妖娆
C. ①相得益彰 ②妖娆
D. ①相得益彰 ②朦胧
4. 结合语境,在段末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八景因其名称而突显了无穷的韵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B. 八景因其名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突显了无穷的韵味。
C. 无穷的韵味在八景的名称里体现,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D. 无穷的韵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体现在八景的名称里。
【答案】3. D
4. A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
意不符。是贬义词。
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是褒义词。
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可知,是称赞,结合“景观与名称”可知,应该选择“相得益彰”。
妖娆:意思为娇艳美好、有诱惑感的。
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这一含义
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这里用来形容“烟树”,应该突出其模糊美,故选“朦胧”。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结合“燕京八景的名称集合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小巧的文学体
裁。其命名特点是将具体景点与天地自然融汇一体,在时空的流转中”可知,这段文字主要
突出燕京八景的名称的特点,突出名称能够体现景点的美,燕京八景的名称是原因,“无穷
的韵味”和“永恒的魅力”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故排除 CD;并且两个结果“突
显了无穷的韵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语意并列,不是因果关系,排除 B。故选 A。
【燕京八景之景观艺术】
同学们前往北海公园实地考察了八景之一——太液秋风。游览结束后,一位同学撰写了一段
文字来描绘这里的风光。
北海船如天上坐——太液秋风
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风,位于北海公园内。太液池亦名西华潭,水中有亭叫“水云
榭【甲】它四面环水【乙】八面来风,视野开阔。①这里云光映水,小亭如出水之莲,碧带
环绕,颇有洞庭水国的风韵。天高云淡时,乘舟登台,大好秋光尽收眼底。②北望琼岛,一
片浓绿之上,白塔正襟危坐,静观秋风微动池水。南面是瀛台,殿堂行人依稀可见,东岸万
善殿和千圣殿是近景,与西岸的紫光阁遥遥相对。③微风徐来,芳荷片片摇曳;夕阳晚照,
蒲苇丛丛生姿。金波荡漾,游鱼徜徉。入夜,“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天上的
圆月与水中的圆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此时万籁俱寂,灯火闪烁,游人仿佛伫立于天水之
间。④身处此景,怎能不让人兴起“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之叹?
5.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6. 对文段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进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水云榭比作莲花和碧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云榭洞庭
水国的风韵之美。
B. 第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正襟危坐”“静观”写出了白塔高高耸立于琼岛之上的
情态,生动可感。
C. 第③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太液池上的动感与生机,画面优美,语言凝练,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
D. 第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入夜时分太液池上月影灯火呼应的美妙意境,引发
了游人的无尽赞叹。
7.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摘引自①____代②____(人名)所写的《岳阳楼记》一文。
【答案】5. C
6. A
7.
(1). 宋
(2). 范仲淹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甲处,结合前面的标点及语句,应是:水中有亭叫“水云榭”。
语句表达完整,最后用句号。乙处“四面环水”与“八面来风”“视野开阔”都是并列关系,
所以“四面环水”后的标点和“八面来风”后的标点一致,用逗号。即:并列成分做谓语时,
如果并列成分是主谓结构,那么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故选 C。
【6 题详解】
A.“将水云榭比作莲花和碧带”有误。第①句“小亭如出水之莲”使用比喻的修辞。将“小
亭”比作“出水之莲”。“碧带环绕”中“碧带”指“西华潭”的水环绕着“水云榭”。并
不是“将水云榭比作碧带”。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文学常识的识记。根据语句“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和题干
中《岳阳楼记》的提示可知,语句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8. 【燕京八景之书法艺术】
“燕京八景”因其景盛名美,催发了诗词曲赋及书法碑文等艺术的繁荣。左下图是同学们找
到的一幅乾隆的书法作品,但最左列“蓟门烟树”四个字散失了。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
谐美观”的原则为其修补,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判断。乾隆的这幅书法作品是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
写得快也认得清。B 项符合这个特点。
A.方折平直,粗细有致,是隶书;
C.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是楷书;
D.是楷书;
故选 B。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5 分)
9. 默写。
(1)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四季的流转,总有不同的描述:《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
写春风的和煦与阳光的明媚;《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写夏日繁盛的树木浓荫;
《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用“__________”写京城秋景的明净如洗;《湖心亭看雪》中用“雾
凇沆砀”写西湖冬日的奇绝景象。
【答案】 (1). 蹴尔而与之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春和景明
(4). 佳木
秀而繁阴
(5). 秋容如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题有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不论分几种类型,
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要注意“蹴、繁阴、拭”等字词的
书写;“沧海”不要写成“苍海”。
(二)(共 5 分)
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乙】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 “以画入境”能更好地理解词句。“苏子作诗如见画”,读苏词,眼前有很强的画面感。
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词句
以画入境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无
法入眠之人。中秋对月,愁思不禁涌上心头。
11. “以象知意”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酒”抒怀。《江城子》
中,苏轼借“酒”来抒发自己____________的志向;《水调歌头》中,苏轼借酒来排遣自己
__________的情感。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酒”字的诗句:___________。
【答案】10. 太守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衣着华美,率领千骑奔驰,横扫山冈。好
一个盛大、壮观的出猎场面!
11.
(1). 想为国家建功立业
(2). 失意/矛盾/惆怅/思念亲人
(3). 暂凭杯酒
长精神/浊酒一杯家万里/莫笑农家腊酒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左牵黄,右擎苍”写出了太守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锦帽貂裘”写出了太守头
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着貂鼠皮衣;“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太守带着众多随从,像疾风一
样,席卷平坦的山冈。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盛大、壮观的出猎场面。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情感的理解。
《江城子》中“酒酣胸胆尚开张”写出了作者饮酒的豪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出
了作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出了
作者愿赴边疆抗敌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综上,作者在词中借“酒”抒发了作者爱国,
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
《水调歌头》中词前小序说明了此词是作者酒后之作;“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写出了作者对现实人间的不满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心理;“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作者怀念弟弟的深情与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
祝福和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答题空三示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金樽清酒斗十千/把酒话桑麻
(三)(共 7 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
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致.书以观
宁静致.远
闲情逸致.
专心致.志
B. 援疑质.理
文质.彬彬
质.朴无华
天生丽质.
C. 久而乃和.
言和.色夷
政通人和.
风和.日丽
D. 缊袍敝.衣
敝.帚自珍
弃如敝.屣
敝.服粗食
13. 用下面《论语》中的话帮助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正确的一项是 (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甲】颜回以“向道”为乐,而不顾及自己吃住条件的简陋,这与宋濂因为从小出身贫贱,
所以立下志愿要发愤读书,故能够苦中作乐,以致于忘记了自己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同舍
——《论语 •雍也》
生”是一致的。
【乙】颜回以“向道”为乐,而不顾及自己吃住条件的简陋,这与宋濂因为在学习上能够获
得无穷乐趣,内心充实而坚定,对学问充满渴求,所以不在乎吃的穿的不如其他“同舍生”
是一致的。
14. 阅读选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填写表格。
【材料一】
白牛生者,金华潜溪人,宋姓濂名。尝骑白牛往来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生虽贫,
喜色常溢眉宇间。或诘之,生曰:“吾内足乐也。内既足乐,无人非,无鬼责,得亦乐,失
亦乐,我何忧哉?”生不贵①贵人,不贫②贫人。或尤③其无别,生曰:“贵自贵尔,于我何
加焉;贱自贱尔,于我何损焉。”
【材料二】
(节选自宋濂《白牛生传》)
数十年来,师弟子道废,鲜有推所得引人之事。执事④探索古初,根据仁义,汲汲⑤以诱
拔后辈为职。虽樗朴不才⑥如某者,亦收之于门,而告以斯道。执事于义,则师也,知己也;
于恩,则拔之于恒人之中,而成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