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1.(浙江绍兴越城区期末)下列实验室事故处理或做法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根据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分析】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详解】A.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可以降低伤口处的温度,缓解疼痛,故 A 正确;
B. 实验做完了,手上很可能粘上化学药品,不洗手就吃东西非常不卫生,故 B 错误;C.用
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很容易造成烫伤,故 C 错误;D.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
也容易造成烫伤,故 D 错误。故选 A.
2.(浙江丽水青田县期末)科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你认为下列实验
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
行分析判断。C、根据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详解】A、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
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
人,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
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
禁、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 C.
3.(浙江杭州上城区期末)小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 4 次测量科学书的宽度,其测量结果分别
为 17.30 cm,17.31 cm,17.32cm,20.30cm,则科学书的宽度为(
)
A.18.055cm
B.18.06cm
C.17.310cm
D.17.31cm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0.30 厘米与其它数值偏差太大,所以
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社区;科学课本的宽度为(17.3cm+17.32cm+17.31cmL)/3=17.31cm
故选 D.
4.(浙江杭州萧山区期末)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
A.取一张废弃的墙纸,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 根据图片可知,设墙纸的圈数为 n,墙纸的厚度为 h,那么圆环
的直径,铅笔的直径和墙纸厚度之间的关系为:D2=D1+2nh;那么墙纸的厚度 h=(D2-D1)/2n;据
此可知,圈数 n、铅笔的直径 D1 与圆环的直径 D2 是必须测量的,而墙纸的长度 L1 则没有必
要,故 A 符合题意,而 B、C、D 不合题意。故选 A
重难点三 体积的测量
5.(浙江杭州上城区期末)在一次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徐同学对在课桌上
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金同学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将数据记录在表
格中,分别是 40mL 和 42mL,那么盐水的实际体积一定是(
)
A.小于 40mL
B.等于 40mL
C.小于 42mL
D.大于 42mL
【答案】C
【解析】进行量筒读数时,应注意视线与液面的凹底相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量筒的读数方法,不能俯视和仰视。
【详解】由题意知,小徐同学按照要求读数,读数正确,小金同学未按照读数要求,俯视读
数,读数偏大,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
6.(浙江杭州萧山区期末)如图是小金同学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的两个实验步骤,实
验中要注意在量筒中要加入“适量的水”。根据如图所示量筒和小石块,则下列水的体积不
符合“适量的水”的要求的是(
)
A.6mL
B.21mL
C.25mL
D.31mL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D 根据图片可知,小石块的体积为:V=40cm3-20cm3=20cm3;因为:
6cm3+20cm3=26cm3<50cm3; 21cm3+20cm3=41cm3<50cm3;25cm3+20cm3=45cm3<50cm3 所以 A、B、C
不合题意;因为:31cm3+20cm3=51cm3>50cm3;所以 D 符合题意。故选 D.
7.(浙江杭州萧山区期末)小金取来一支体温计,看到水银柱的位置在 35℃以下,他用这支
体温计测量甲同学的体温为 38.3℃,他用酒精棉花给体温计消毒后,直接去测乙同学体温,
结果体温正常的乙同学,温度计示数为 38.3℃.就小金测量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 38.3℃这个读数,估计值为 0.3℃
B.不用开水消毒的原因是用酒精消毒的效果更好
C.体温计玻璃管太细,使用如果不甩,水银就不会回落
D.如果先测乙同学,再测甲同学体温,两人的体温都能够准确测量
【答案】D
【解析】(1)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为 0. 1℃;(2)根据体温计的量程分析;(3)体温计使用之
前都要甩一甩;(4)体温计不甩,则温度不会下降。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
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详解】A、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为 0. 1°℃,对于 38. 3°℃这个读数,0. 3°℃是准确的,
另外,体温计读数不要估读,故 A 错误;B、沸水温度高达 100°C,远远高于体温计的量程,
用沸水对温度计消毒,会毁坏温度计,故 B 错误;C、体温计下端有一个很细的缩口,使用
前要用力的甩一下,水银才会回落,并不是应为体温计的玻璃管太细;故 C 错误;D、如果
先测乙同学,由于乙的体温正常,在 37°℃左右,所以能测量出乙的体温,再测甲同学体
温,甲同学的体温为 38. 3°℃,高于乙的体温,所以两人的体温都能够准确测量,故 D 正
确。故选:D.
8.(浙江丽水青田县期末)室内温度为 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
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读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答案】B
【解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
数又会上升。
【分析】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蒸发特点和现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学
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从而选错
答案,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详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
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B 图象与事
实相符合。故选 B.
9.(浙江丽水青田县期末)紫背天葵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价值。某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对茎段
处理的方法,会影响紫背天葵的成活率,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取 20 根生长状况相近且良好的紫背天葵枝条,将
它们剪成相同的茎段;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标为 A
组与 B 组
设计要求
选择合适的
实验器材
将 A 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将 B 组的茎段
下方切成斜向切口;将两组的茎段插入同一沙性
土壤中,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控制实验条
件
每天定时观察 A、B 两组的茎段,记录长出新叶的
茎段数。
观察和记录
(1)“每天定时观察 A、B 两组的茎段,记录长出新叶的茎段数”。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
于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表达与交流
(2)为判断何种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紫背天葵的成活率,本实验采用比较两组长出新叶的茎
段总数,而不是采用比较哪组先长出新叶来得出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
(3)若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更容易成活,预测实验的结果为
。
【答案】(1)C ;(2)能长出新叶就是说明已经成活,而不需比较长出新叶的先后;(3)B 组长
出新叶的茎段总数多于 A 组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
【解析】此题是关于紫背天竺进行扦插繁殖的一个探究实验题。在用植物的茎进行扦插繁殖
时,要对茎做一定的处理,一般茎段保留两个节,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以减少伤口水
分的蒸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利于增加吸水的面积,也易辨别正反方向,上一个节上的
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使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降低了蒸腾作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下一
个节要从叶柄处全部去掉,便于留下伤口,容易形成愈伤组织,易于生根,扦插时要将下一
个节埋入土中。在处理扦插的茎段时,在茎段下方是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的成活
率高,因此应设计对照实验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扦插的繁殖方法,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
【详解】(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
流。每天定时观察 A、B 两组的茎段,记录“长出新叶的茎段数”。属于收集事实证据。(2)
本实验采用比较两组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而不采用比较哪组先长出新叶来得出结论,主要
原因是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可以判断何种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紫背
天葵的成活率。(3)预测结果得出结论: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若 A 组先长出新叶,则茎段下
方切成水平切口更容易成活,若 B 组先长出新叶,则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更容易成活。故
答案为:(1)C ;(2)能长出新叶就是说明已经成活,而不需比较长出新叶的先后;(3)B 组长
出新叶的茎段总数多于 A 组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
10.(浙江湖州吴兴区期末)大蒜是很好的营养品,它的营养价值高于人参。通常人们还认为
大蒜可以杀菌,针对这种说法,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大肠杆菌(一种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
寄居细菌),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取大小相等的 6 张滤纸片,其中 4 片
中,另外 2 片浸泡于无菌水中。他们选用
的目的是
。
浸 泡 于 大 蒜 汁
“无菌水”浸泡
(2)然后在涂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依次放置 4 片浸有大蒜汁的滤纸片和 2 片浸有无菌水
的滤纸片,将培养基置于 37℃恒温环境中培养。你认为温度选择 37℃的原因是
。
(3)培养 24 小时后,培养结果如图所示,实验小组据此得出结论:
。
(4)根据这个结论,你可以提出什么饮食方面的建议?
。
【答案】(1)排除其他细菌的干扰,利于对照 ;(2)37℃是人体的体温,最有利于大肠杆菌生
长繁殖;(3) 大蒜(汁)能抑制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4)适当吃大蒜
解析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
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
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生活条件,探究实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详解】 (1)取大小相等的 6 张滤纸片,其中 4 片浸泡于大蒜汁中,另外 2 片浸泡于无菌水
中。他们选用“无菌水”浸泡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细菌的干扰,利于对照,这样就形成了以大
蒜汁为变量的对照实验。(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
有有机物等。因此,实验中将培养基置于 37℃恒温环境中培养,37℃是人体的体温,最有
利于大肠杆菌生长繁殖。(3)实验结果:浸泡大蒜汁的滤纸片周围 0.5cm(平均值)范围内没
有大肠杆菌生长,浸泡无菌水的滤纸片周围有大肠杆菌生长,由此可见:大蒜(汁)能抑制细
菌(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4)根据这个结论,可以建议大家适当吃大蒜,有利于身体健康。
11.(浙江湖州吴兴区期末)小欣在期末考试之前整理了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
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用皮尺环绕圆柱体一周测量其周长,若将皮尺拉得太紧,长度偏大
B.从装有 80mL 液体的量筒中倒出 10mL,倒好时俯视读数,体积偏大
C.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口腔温度,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温度偏低
D.用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时,发现使用了已经磨损的砝码,质量偏小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2.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
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答案】B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摩擦阻力的影响因素---锯齿形状的关系,
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要探究“东倒西歪”的锯齿对锯木头时阻力的影响,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只改变锯
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如同一把锯子、同一块硬木头等;然后比较用力情况;
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只有 B 选项是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因素相同,来比较
用力情况;符合题意。故选 B.
13.李明同字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
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种是(
)
A.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里,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
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
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
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
后冷却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背鳍,②尾鳍,③是鳞片,④臀鳍,⑤腹鳍,⑥胸鳍,⑦是鳃,⑧是
侧线。对照实验的变量具有唯一性。
【分析】注意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
【详解】本题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题目有唯一变量--水中的含氧量。故一个中加适
量河水,另一个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除去水中的氧气),同时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我们不能取得鱼数量过少,且鱼的大小、活力要相当。故选:D
14.某些说英语的国家,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除使用摄氏度温标外还沿用另一种温标-华
氏温标。华氏温标的单位写作゜ F.细心的小科从天气预报中记录了在相同的温度时,两种
不同的温标下的数值,整理如下表。
t/℃ -5
0
5
T/°F
23
32
41
10
50
15
20
68
25
77
(1)表中未填好的数值是
。
(2)某日小科从伦敦起飞时温度为 86°F,回到北京温度为 20℃,两地温差为
℃.
(2)10
【答案】(1)59;
【解析】(1)由数据知,当摄氏温度每次增加 5℃,华氏温度每次就增加 9F,由此填上空缺的
温度数值;(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
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分析】此题考查了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换算关系及温度计的读数,属于基本规律和技能
的考查,难度不大。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1)摄氏温度每增加 5℃,华氏温度就增加 9°F,所以华氏温度应该
补充的数值是 50°F+9°F=59°F;(2)摄氏温度每增加 5℃,华氏温度就增加 9°F,所以华氏
温度应该补充的数值是 77°F+9°F=86°,摄氏温度为 25℃+5℃=30°C,所两地温差为 30℃
-20℃=10℃.故答案为:(1)59;
(2)10.
15.(1)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如下:
①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S1;②数出不规则物体所
。
占的方格数 n(占半格以上的算 1 格,不到半格的舍去);③计算物体面积 S=
(2)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
方格的面积为 6.0c ㎡,则小芳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请写出简要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只写出结果不给分)
【答案】(1)nS1; (2) S=2×28×6c ㎡=336c ㎡(或 S=2×27×6c ㎡=324c ㎡)
【解析】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时,按不足半个小方格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
个,粗略统计出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分析】本题考查了粗略测量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方法,属于基础性题目。
【详解】(1)每一方格的面积 S1,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 n,物体面积 S=nS1;(2)小芳同学左
脚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 n=28,小芳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 n
总=2n=2×28=56,每个方格的面积 S1=6. 0c ㎡,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 S=NS1=56x6. 0c ㎡=336.
0c ㎡.故答案为:(1)nS1; (2) S=2×28×6c ㎡=336c ㎡(或 S=2×27×6c ㎡=324c ㎡)
16.多选(科学探究)为了比较两种新型保温材料甲和乙的保温效果,将这两种保温材料分别
做成形状、结构、厚度完全相同的保温筒,两保温筒内同时分别放置完全相同、温度均为
80℃的恒温源,其截面图如图所示。将两保温筒放在室温为 20℃的房间内,每隔 10min 测
量一次两保温筒外表面 A 点和 B 点处的温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图
中图像 I 表示保温材料甲做成的保温筒外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像 II 表示保温材
料乙做成的保温筒外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实验过程及图像,下列四个选项中,
判断正确的是(
)
A.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越大,保温效果越好
B.甲材料的保温效果比乙材料的保温效果好
C.乙材料的保温效果比甲材料的保温效果好
D.如果把两保温筒内 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他条件不变,则无法比较甲、
乙 两 种 保
温材料的保温效
果
【答案】C
【解析】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这是转换法。
【分析】【详解】A、B、C. 由图知在相等时间内,材料乙做成的保温筒外表面温度升高的
少,说明乙材料的保温性能好,故可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
故 A、C 正确,B 错误 D.如果把两保温筒内 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
件不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升高温度的多少来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材料的
保温效果,故 D 错误, 故选 A、C
17.(科学思维)有一次,伽利略在教堂参加活动时,发现悬挂着的吊灯因受风吹而有节奏
地摆动。一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知道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于是便
按着脉搏注视着吊灯的摆动,发现吊灯每摆动一次,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脉搏的
跳动次数都相同,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之后,伽利略
通过将铁球系在绳端做成单摆进行实验,通过研究发现了单摆的一系列规律。
(1)文中提及“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伽利略的设想
是
。
(2)小乐对单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相同质量的铁球和不同长度的线制成多个单摆,完成
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摆线长 L/cm 摆动 30 次的时间 t/s 摆动 1 次的时间 t/s
25.0
50.0
75.0
100.0
30.0
42.6
52.1
60.0
1.0
1.4
1.7
2.0
①实验中,小乐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②每组实验 都通过记录单摆摆 动 30 次的时间 来计算摆动一次的 时间,这样做的目 的
是
。
③此实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答案】(1)灯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2)①秒表、刻度尺;②减小测量时间时的误
差;③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线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