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3 道小题,1-11 小题,每题 1 分;12、13 小题,每题 2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入冬以来,沈阳突降大雪,给百姓带来重大损失,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
B. 雪灾
C. 山体滑坡
D. 森林大
化学变化的是
A. 台风
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台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雪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山体滑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森林大火,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D。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B. 冰水混合物
C. 食盐水
D. 空气
A. 矿泉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矿泉水中含有水、微量的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冰
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食盐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
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
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 B。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生铁铸造铁锅
【答案】A
D. 铜用于制造导线
【解析】
【详解】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呼吸时分解有机物,产生新物质属
于化学变化;所以氧气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的利用,故此项正确;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的性质,这种性质不需
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干冰的物理性质,因此此项不选;
C、生铁制造铁锅,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合适;
D、铜制制造导线,原理是制作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并没有变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项不合适.
故选 A.
4. 羟基磷酸钙【Ca10(OH)2(PO4)6】,是制造人工骨、人工关节和人造假牙的重要原料,
羟基磷酸钙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
B. +3
C. +4
D. +5
A.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显+2 价,氢氧根离子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磷元素的化
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10+(-1)×2+[x+
(-2)×4]×6=0,x=+5。
故选 D。
5.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结束后,如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A.
C.
【答案】C
【解析】
B.
D.
【详解】A、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取用完毕后,要把试剂瓶盖好,故 A 错
误;
B、酒精灯用完后,要立即用灯帽盖灭,并稳妥放置,故 B 错误;
C、试管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洗并放到试管架上,故 C 正确;
D、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了胶头滴管,故 D 错误。
故选 C。
6.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序号 事实
解释
A
B
C
D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闻到花香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mL
分子体积很小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则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B. B
C. C
D. D
A. A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闻到花香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 A 正确;
B、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mL,不是因为分子体积很小,二是因为分
子间存在间隔,故 B 错误;
C、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是因为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 C 正确;
D、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则不能,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故 D 正确;
故选 B。
7. 每年 3 月 2 日为世界水日,下列有关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软水一定为纯净物
B. 电解水时负极和正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2:1
C.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为沉降、过滤、吸附、杀菌
D. 用氢气燃烧的方法可证明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化合物的水,不一定为纯净物,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负极和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不是质量比,说法错误;
C、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为沉降、过滤、吸附、杀菌,说法正确;
D、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反应中元素
的种类不变,用氢气燃烧的方法可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法错误。
故选:C。
8. 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B. NaOH
C. NaCl
D. NH4NO3
A. CaCO3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A、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选项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
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B. 金刚石
C. 焊锡
D. 黄铜
A. 钢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钢是铁合金,其中含有少量的碳等杂质,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碳单质,不属于合金,符合题意;
C、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不符合题意;
D、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各成分的硬度都大,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各成分的熔点都
低。合金是混合物;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合金中各成分都是以单质存在的。
10.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 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C. 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
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
不带电子,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也不带电;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可燃物、物质
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分为纯净物(含同种物质)
和混合物(含不同种物质,可能是同种元素,也可能是不同种元素),纯净物分为单质(含
同种元素)和化合物(含不同种元素)。
【详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因为
中子也不显电性,故此选项错误;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因为
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此选项错误;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
能是混合物,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故此选项错误;
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此选项正确。
【点睛】为更好运用化学概念和原理,必须加强对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不能随意延伸与扩展。
本题易错点在于,纯净物与混合物不是以元素种类加以区分。
11. 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A.
C.
Mn H SO MnSO H
2
4
Fe MnSO FeSO Mn
4
4
4
2
B.
D.
Mg MnSO MgSO Mn
4
4
Mn CuSO MnSO Cu
4
4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详解】A、锰在氢的前面,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不符合题意;
B、锰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在镁的后面,能被镁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符合题意;
C、锰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在铁的前面,铁不能与硫酸锰发生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D、锰在铜的前面,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之前的金属能和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
气,且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后面的金属。
12. 将 10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变为 2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蒸发 5g 水
C. 倒出一半溶液
钠溶液
【答案】A
【解析】
B. 加入氯化钠固体 1g
D. 加入 10g 质量分数为 20%的氯化
【分析】10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g 10%=1g
,溶剂的质量
为10g-1g=9g 。
【详解】A、设蒸发水的质量为 x,
10g 10%
10g-x
×100%=20%,x=5g,故 A 正确;
B、设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 y,
10g 10%+y
10g+y
×100%=20%,y=1.25g,故 B 不正确;
C、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倒出一半溶液,溶液的浓度不变,故 C 不正确;
D、将 10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加入 10g 质量分数为 20%的氯化钠溶液, 溶液的
浓度小于 20%,故 D 不正确。故选 A。
【点睛】将 10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变为 20%,可以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13.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2、CO、H2 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
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增大(提示:相同条件下,
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分数成正比)②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 CuSO4 粉
末时无明显现象(提示:白色 CuSO4 粉末遇水变蓝)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 和 CO,一定没有 H2
B.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O 和 H2,一定含有 CO
C. 原混台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可能含有 CO,一定没有 H2
D. 原混合气体中无法确定是否含 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增大,若无色气体中含有 CO2,二
氧化碳会与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即
C+CO
2
高温
2CO
,造成气体的体积增大一
倍,所以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②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说明含有还原性物质存在;
③通过白色 CuSO4 粉末时,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水,可以确定还原气体中不含氢气;
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存在,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
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能是原混合气体中的,也可能是由于①中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了
一氧化碳,故无色气体中可能含一氧化碳。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CO2,一定不含 H2,可能含 CO。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每空 1 分)
【化学与生活】
1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大枣、瘦肉、加碘食盐
等,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目的是预防______(填“甲状腺肿大”或“佝
偻病”)。
②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③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2)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______,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
产量和质量。
(3)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家庭和学校
常备洗手液、酒精、一次性口罩、温度计等。
①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操作。
②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
是活性炭具有______性。
③医用酒精是 75%酒精溶液,其溶剂是______。
④温度计有多种,常用的体温计有水银温度计,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来解
释是______。
【答案】(1)
①. 甲状腺肿大
②. 导热
③. 乳化
(2)二氧化碳##CO2
(3) ①. 过滤
②. 吸附
③. 水##H2O
④. 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
大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①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目的是预防甲状腺肿大,补钙可以预防佝偻病;
②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③洗洁精中含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
【小问 2 详解】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二氧化碳,以促
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小问 3 详解】
①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可将病毒隔离在外;
②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有毒物质;
③医用酒精是 75%酒精溶液,其溶剂是水;
④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化学与微粒】
15.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表示原子的有______。(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