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资料共2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设集合 {4,5,6,7} A  , {6,7,8} B  ,U A B   ,则 U( ð A B ) 中元素个数为( ) B. 4 C. 5 D. 6 A. 3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交、并,补集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因为集合 {4,5,6,7} A  , B  {6,7,8} ,所以 A B   6,7 ,所以 Uð    A B   4,5,8 . 故 Uð  A B 的元素个数为:3 个.  U A B     4,5,6,7,8 , 故选:A. 2. 已知 i a  i  A. 1 【答案】D 【解析】  5 ,则正实数 a ( ) B. 2 C. 3 D. 2 【分析】根据复数的除法和 2i 1  ,以及复数的求模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i a  i   i a  i  i   i 2 i i a  2 i   i 1 a  1  i 1 a   2 a 1   5 , 所以 a   , 2 所以正实数 2 a  , 故选:D. 3. 设命题 p : x  1  x   2 1, 1. 命题 q : 2,    x  1 x x 1 2 x 2   1. 则 p是 q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且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判断 p,q间关系可得答案. 【详解】当 1 1 ,则 2    x  1 x x 1 2 x 2   1 ,故 p是 q的充分条件; x  1   x 2 2  1 当    x  1 x x 1 2 x 2  ,则可令 x  1  x   2 5 0.3 ,不能得到 x  1   x 2 1 1 ,则 p不是 q的必要条件. 则 p是 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4. 将函数 y  x sin 2    π 6    ( ) 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2 倍,所得图象函数式为 A. y  x sin 4    π 6    B. y  x sin 4    π 3    C. y  sin x   π 12    D. y  sin x   π 6   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 y A  sin  ωx φ  图象的伸缩变换,若将 sin x 图象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y   1  倍则可得到 sin x y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由三角函数 y A  sin  ωx φ  图象的伸缩变换可知,  将函数 y  x sin 2    π 6    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2 倍,可以得到 y  sin    1 2  2 x  π 6     sin x     π 6    . 故选:D 5. 已知等比数列 na 的前三项和 84, 1 a a 4  ,则 4a  ( 42 )
B. 6 C. 12 D. 24 A. 3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通项与前 n 项和公式结合已知得出其首项与公比,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设等比数列 na 的公比为 q, 等比数列 na 的前三项和 84, 则当 1q  时, 1 a  a 4  a 1  a 1  ,不满足题意, 0 当 1q  时, a 1 3 1· q  1 q   84 ① , a 1 a 4  ,则 42 a 1 3 a q 1  ② , 42 令 ① ② ,即 3 1· q  1 q  3 a q  1 a 1 a 1 ,解得  2 q  ,则 1 a  , 48 1 2 则 a 4  3 a q 1  48  3    1 2     6 , 故选:B. 6. 从三个班级,每班随机选派两名学生为代表,这六名同学被随机安排在一个圆桌会议室 进行“深度学习与复习”座谈,会议室的圆桌正有好有六个座位,则同一班级的两名同学恰 好被安排在一起相邻而坐的概率为( ) A. 1 30 【答案】C 【解析】 B. 1 15 C. 2 15 D. 1 20 【分析】 n 个元素圆桌环形排列的所有情况为 1 1An   ,将需要相邻的元素捆绑,环形排列, n 还要注意捆绑的两个元素内部也有顺序. 【详解】由题意可知,所有的情况数是 5 5A  120 种,同一班级的两名同学恰好排在一起相 邻而坐的情况数为:首先三个班的两名同学捆绑,形成新的三个元素,环排共有 2 2A 2 种, 又每个班两名同学可以排序,则有 2 2 A A A A 16 2 2 2 2  2 2  种,同一班级的两名同学恰好被安  
排在一起相邻而坐的概率为 16 120  2 15 . 故选:C 7. 设函数 ( ) f x  A. ( ) f x 是奇函数 2 1 2x  ,则( ) B. ( ) f x 是偶函数 C. f x 的图象关于点 ( ) 0,1 中心对称 D.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1x  轴对称 ( )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于选项 AB: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对其判断; 对于选项 CD:根据函数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定义对其判断. 【详解】对于选项 A: 对于选项 B: f (  x )  f (  x )  2 1 2 x    2 1 2 x     f x    f x  ,则 ( ) f x 不是奇函数,故 A 错误; ,则 ( ) f x 不是偶函数,故 B 错误; 对于选项 C:  f x   f   x   2 1 2  x  2 1 2    x x   2 1 2  x 1 2  ,故 ( ) f x 的图象关于点 0,1  2 中心对称,故 C 正确; 对于选项 D:  f 2  x   2 2 1 2 x     f x  误; 故选:C. ,则 ( ) f x 的图象不关于直线 1x  轴对称,故 D 错 8. 已知 1F , 2F 为双曲线 C : 2 2 x a  2 2 y b  1( a  0, b  的两个焦点,以 1 2F F 为直径的圆与 C及 0) C的渐近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分别为点 A和点 B,若 A,B两点横坐标之比为 4∶3,则 C的 离心率为( ) A. 5 【答案】D 【解析】 B. 2 C. 2 3 3 D. 3 2 2 【分析】先求得 B 点的横坐标,进而求得 A 点的坐标,将 A 点坐标代入双曲线的方程,化 简求得离心率. 【详解】以 1 2F F 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原点,半径为 c ,方程为 2 x  2 y 2  , c
双曲线过一、三象限的渐近线方程为 y  b a x , 由   y   x   2 b a y x 2  2 c 解得 Bx a ,所以 Ax a , 4 3 则 Ay  2 c 2 4 a   3     ,将 x ,A y 代入双曲线方程得 A     整理得 2 2 c a  9 2 , e  c a  3 2 2 . 故选:D 4 3 a a 2 2     2 c  a 2    4 3 2    b ,  1 二、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 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部分选对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9. 某社区通过公益讲座以普及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为了解讲座效果,随机抽取 10 位社区居民,让他们在讲座前和讲座后各回答一份垃圾分类知识问卷,这 10 位社区居民在 讲座前和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如下图: 则( ) A. 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都小于100% B. 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中位数小于 70% C.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平均数大于85% D.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大于讲座前正确率的极差 【答案】AC 【解析】 【分析】由图表中数据可直接判断 A;计算出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中位数可判断 B; 计算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平均数,判断 C;分别计算出讲座后和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
确率的极差,即可判断 D. 【详解】对于 A,10 名社区居民在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分别为 65%,60%,70%,60%,65%,75%,90%,85%,80%,95% ,答题的正确率都小于100% ,A 正确; 对于 B,将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从小到大排列为 60%,60%,65%,65%,70%,75%,80%,85%,90%,95% , 所以其中位数为 70% 75% 72.5% 70%    2 ,所以 B 错误, 对于 C,由图可知,10 位居民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平均数为:  1 (90% 85% 80% 90% 85% 85% 95% 100% 85% 100%) 89.5% 10 正确;          , C 对于 D,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为95% 60% 35%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100% 80% 20%     , , 所以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小于讲座前正确率的极差,所以 D 错误, 故选:AC. 10. 正方体 ABCD A BC D 1 1 1 1  的棱长为 1,P为线段 1 1B D 上的点,则( ) A. BP 平面 1AD C / / B. AP 平面 1C BD / / C. 三棱锥 B APD  的体积为定值 D. BP与 1AD 所成角的最小值为 45 【答案】BC 【解析】 【分析】根据点 P 与 1D 重合时,即可判断 A;证明 1 AB D ∕∕平面 1C BD ,再根据面面平行 1 的性质即可判断 B;说明 PBD△ 的面积为定值,再证明 AC  平面 BDD B ,结合三棱锥 1 1 的体积公式即可判断 C;以点 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即可判断 D. 【详解】对于 A,当点 P 与 1D 重合时, BP 与平面 1AD C 交于点 1D ,故 A 错误; 对于 B,因 为 1 BB DD∕∕ 且 1 BB DD 1 1 , 所以四边形 BDD B 为平行四边形, 1 1
所以 BD ∕ ∕ B D 1 1 , 同理可得 1 AB DC∕∕ , 1 又 1 ,B D AB  平面 1C BD , 1 1 ,BD DC  平面 1C BD , 1 所以 1 1B D ∕ ∕ 平面 1C BD , 1AB ∕∕平面 1C BD , 又 1 B D AB 1  1  B B D AB 1 1 , , 1 1  平面 1 AB D , 1 所以平面 1 AB D ∕∕平面 1C BD , 1 又因 AP平面 1 AB D , 1 所以 AP ∕∕平面 1C BD ,故 B 正确; 对于 C,由 B 选项可知 BD ∕ ∕ B D 1 1 , 则点 P 到 BD 的距离为1, 则 S △ PBD 1    1 2 2  2 2 , 连接 AC ,则 AC BD , 因为 1BB  平面 ABCD , AC平面 ABCD , 所以 1BB AC , BB 又 1  BD B BB BD  , , 1  平面 BDD B , 1 1 所以 AC  平面 BDD B , 1 1 所以三棱锥 A BPD  的高为 1 2 AC  2 2 , 所以 V  A BPD   1 3 2 2  2 2  , 1 6 即三棱锥 B APD  的体积为定值,故 C 正确;  1,0,0 , 对于 D,如图,以点 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 A  AD 1   1,1,0 ,  BP ,设   1,0,1 , , P a a  ,1 0 0,0,1    1,1 D 1 1, B 则 ,    a a     a  ,  1
故 cos   AD BP , 1     AD BP   AD BP 1 1  2  1 a  0 1     a   a  1  2  2  1  1 2  2 a   2 a  , 2  1  1 令 t   2 cos 则  , a t  1,2   AD BP , 1   ,则 2   , a t t  2 2   t 2  1  1 2   2  t 2 t 2   4 t  3 1 2  2 ,   4 t 3 2 t 令 m  1 t , m     1 2  ,1   , cos 则   AD BP , 1  2  1 2 3 m ,  4 m  2 当 1m  时, cos 当 m  时, 1 2 cos   AD BP  , 1   AD BP  , 1 2 2 ,此时 BP与 1AD 所成的角为 45 , 6 3  2 2 , 所以当 m  ,即点 P 与 1D 重合时,BP与 1AD 所成的角小于 45 ,故 D 错误. 1 2 故选:BC. 11. 抛物线 C y : 2  2 ( px p  的焦点为 F ,准线为l ,经过C 上的点 M 作C 的切线 m ,m 0) 与 y 轴、l 、 x 轴分别相交于点 N 、 P 、Q ,过 M 作l 垂线,垂足为 1M ,则(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