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二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同步练习(声速计算类型)
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二节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 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B 【详解】 解答:本题中音叉正在发声,乒乓球接触后会被弹开,说明了音叉是振动的,因此本实验用 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 接通电路, 电铃发出声音, 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 部抽掉时,将发生(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 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不见电铃振动, 但能听到声音 【答案】B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在抽气的过程中,介质 减少,但电铃仍在振动;随着不断抽气,介质减少,故会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故 AD 错误, B 正确;由于介质(空气)逐渐减少,故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故 C 错误,故选 B。 3.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 A.双耳效应 B.电光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快 C.雷声经过了地面、山峰、云层的多次反射 D.雷一个接一个地打个不停 【答案】C
【详解】 雷的原始声音持续时间很短,但经过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持续时间就长了,故出现 上述现象;故选 C. 4.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 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 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 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 D.三种办法都不行 【答案】C 【详解】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火车沿铁轨驶来,人趴在铁 轨上,火车与铁轨的碰击声可以通过铁轨最先传递到人耳,来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 过来的声音。ABD 项不符合题意、C 项符合题意。 5.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详解】 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故 A 选项不正确; B、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故 B 选项正确; C、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所以此选项不正确;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 故 C 选项不正确 D、在人们敲响大钟后,大钟的振动不会马上停止,故 D 选项不正确。 故选 B。 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听声音的变化 B.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斜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花四溅 C.③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D.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答案】B 【详解】 A.①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那么尺子的振动频率改变,听到声 音的音调发生改变,故 A 不合题意。 B.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斜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 B 符合 题意。 C.③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故 C 不合题意。 D.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可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 的关系,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B。 7.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在另一端的小强敲击一下铁管,则( ) A.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B.小明能听到两次响声,依次是由铁管和空气传来的 C.小明能听到两次响声,依次是由空气和铁管传来的 D.小明能听到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反射 【答案】B 【详解】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将耳 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时,会听到两次声音,一次是通过 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 故 B 正确. 8.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 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 A.204m B.408m C.340m D.170m 【答案】A 【详解】 声音从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t= 1 2 ×1.2s=0.6s, 因为 v= s t ,所以,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0.6s=204m. 故 A 正确,BCD 错误。 9.一般大礼堂盼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答案】A 【详解】 B.增强声波的反射 D.仅为了装饰 电影院的屋顶和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 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 的听觉效果。 故选项 A 符合题意。 10.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使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答案】B 【详解】
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因为我们说话的地点离桥洞两侧较近,声音传到桥洞两侧上反射回来的 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不能区分说话声和回声, 也就听不到回声,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 B. 11.一天,突然下起了雷雨,阿强站在窗前看到前方一道明亮的闪电直劈向地面,大约 3 秒钟后,阿强听到了震耳的雷声。请你估计一下,发生闪电的地方离阿强大约有多远 ( ) A.10 米 B.100 米 C.l 千米 D.10 千米 【答案】C 【详解】 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 v= s t 可得,人距打雷处的距离约为: s=vt=340m/s×3s=1020m. 故选项 C 符合题意。 12.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 A.至少要安装一个扬声器 B.至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 C.至少要安装三个扬声器 D.至少要安装四个扬声器 【答案】B 【详解】 如果在剧场里安装一个扬声器,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虽有差异,但传播的 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强弱差别不大,达不到理想的音响效果; 如果在剧场里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扬声器,不同位置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到人两只耳朵 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正是 由于双耳效应,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即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至 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 故选 B. 13.邮政局的长途电话间大多是用玻璃制成的,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 A.能较好地吸收声音 B.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详解】 玻璃的表面比较光滑,可以更好的反射声音,使传出的声音比较少,起到了较好的隔音效果. 故选.B. 1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 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 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详解】 ①敲鼓时,鼓面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②真空罩中响铃的手机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③用相同的力度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齿,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物体振动 的频率有关; ④用手按住发声的锣,其声音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 止。故①②④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 故选 D。 15.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已知常 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那么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为( ) A.340 米 B.170 米 C.34 米 D.17 米 【答案】D 【详解】 回声的路程至少为 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为 s=vt=340m/s×0.1s=34m, d= s  2 34m 2 =17m。 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16.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 A.1 次敲击声 B.2 次敲击声 C.3 次敲击声 D.4 次敲击声
【答案】B 【详解】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 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会听到两次声音,一次 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故 B 符合题意。 17.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 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 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 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 做 10 次. ③第三步骤············· (1)第三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4)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 敲击玻璃板; 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大小; 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 璃的振动强 【详解】
(1) 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第三步骤是:换成双层 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2)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 主要原因; (3)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4)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 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1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 10 cm 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如图甲所示位置)后,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 璃圆筒口正上方 10 cm 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 如图乙所示,则∠AOB 是该光路的___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填 “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填“强” 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 空 入射 能 强 【详解】 试题分析:(1)振动部分没有和身体直接接触,只有空气作为介质把耳朵和振动的机械表 连在一起,所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通过平面镜看到表,即表反射的光线 AO 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沿 OB 进入人眼,所以 AO 是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没有平面镜时声音不能传播到人耳,有了平 面镜后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也能像光一样反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