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年北京房山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
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
务之路。①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
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②
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
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
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
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
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④所以也不要过分
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
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
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
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
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
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
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
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
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取材于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
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2.根据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3 分)
A.①
B.②
C.③
D.④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
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
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
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
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
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
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
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
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
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
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
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
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
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取材于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
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
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
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
“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
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
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
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
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
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
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
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
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取材于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
系统里。
B.零星片断的知识,既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
入系统。
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
存起来。
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
种能力。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4 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1 题。(共 20 分)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
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赤壁赋(节选)
苏轼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
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
鹘之危巢,俯冯夷【1】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
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丹,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
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
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1】冯夷:水神。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履巉岩,披.蒙茸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缪:通“潦”,缭绕
侣:伴侣
披:分开
顾: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而.未尝往也
D.耳得之.而为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适.有孤鹤
小学而.大遗
俯冯夷之.幽宫
8.对《赤壁赋》(节选)的理解与欣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正襟危坐”一词描述了容色改变的苏轼整理衣服并且坐得很端正的样子。
B.“渔樵于江渚之上”意思是在江边捕鱼砍柴,这是对苏轼与客生活的实写。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明人生也可以永恒。
D.苏轼从水和月常常变化的视角,表达“物与我皆无尽”这样超达的人生观。
9.对《后赤壁赋》(节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蕴含了作者对眼前景象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
变化的感慨。
B.“披”“踞”“登”“攀”“俯”等动词和“履”这一名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独自
一人登山的过程。
C.“虎豹”和“虬龙”分别指像虎豹的石头和像虬龙的树木,这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
景物的特征。
D.《后赤壁赋》(节选)以时间为序,具体而真切地记述了“我”与“二客”“复
游”赤壁的经过。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后赤壁赋》(节选)描绘了初冬时节游赤壁所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山”的景象;而《赤壁赋》则描绘了初秋游赤壁所见景象。其中描绘江水
景象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篇赋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有区别:《赤壁赋》在绘江水秋月图与洞箫和歌图的基础
上。叙苏子与客的问答,以入梦收尾,表现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怀;《后赤壁赋》
在绘赤壁冬景的基础上,叙________的经历,以梦醒结篇,表现作者超尘绝俗的情
怀。(4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共 5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为政》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1】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2】馔。曾是以为孝
乎?”
注释:【1】色,脸色,此处指和悦的脸色。
【2】先生:指长者。
(1)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按照礼节对待父母去世后的祭葬,是孔子认可的孝。
B.不让父母为自己的不良品行担忧,是孔子认可的孝。
C.能让父母吃饱穿暖却不敬重他们,非孔子认可的孝。
D.有为难的脸色,但能为父母做事,是孔子认可的孝。
(2)对于上面材料中关于“孝”的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是当今时代依然值得传承的?请用
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一观点,并结合对《论语》中相关材料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
的看法。(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13-16 题。(共 12 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
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
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
泪,流不尽,许多愁。
13.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美人》中“又东风”的“又”字表明作者非常期盼“东风”的出现,蕴含了
词人无法排遣的愁绪。
B.《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朱颜
改”指人已变得憔悴。
C.从《江城子》中“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可知,词中的“杨柳”靠近水边,此
处曾经发生送别之事。
D.《江城子》“碧野朱桥”是“当日事”发生的地点,“人不见”中的“人”指当
时和作者相伴的人。
14.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词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的对比融为一体,抒发悲愁悔恨的情感。
B.秦词下片“飞絮落花”呼应上片“杨柳弄春柔”“春江”则呼应“水”
C.“西城杨柳弄春柔”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
D.两首词的作者都用了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以表达愁情。
15.李煜的《虞美人》与秦观的《江城子》结尾均借江水抒写愁情,其中触发愁情的因素
分别有哪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10 分)
(1)《劝学》中表达荀子通过学习可以发生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坚守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曾引用秦观《鹊桥仙》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又岂在
朝朝暮暮。”宽慰家中的爱人。
(3)古代诗人常常以花写人。比如,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曾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用桃花衬托女子美丽的容颜。温庭筠在《菩萨蛮》中的
“____________,花面交相映”。也用了类似的写法。
(4)古诗中塑造了美丽多情的女子,比如《琵琶行》中“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
急”的琵琶女。再如《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刻画的故意藏起来不让所等者
找到的女子。
(5)一位在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年龄较大的选手在发表感言时,引用《师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还要进一步将自己擅长的专业做专做精的意
思。
(6)《涉江采芙蓉》中“长路漫浩浩”带来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果又
是“忧伤以终老”的原因。
(7)郑燮在《题画》中通过描述画竹的历程,提出了“________”这一不只适用于绘画的
“定则”,即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这一定则也适用于写作。
(8)一位登泰山的游客在看到日出前天边的云很快变得五彩缤纷时,不禁吟诵起姚鼐在
《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记忆与印象
史铁生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
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
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
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
周,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
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
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
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蹚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
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
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
“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
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
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
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西
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
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
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
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
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
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
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
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
知连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
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儿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
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
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扑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
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
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
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
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
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
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
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
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
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
消磨掉神奇。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
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
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
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
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
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象
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
开端:指作品开头的部分
B.我蹒跚..地走出屋门
C.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
D.揭开另一种戏剧..
蹒跚:走路摇摇晃晃的样子
闭目塞听:形容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戏剧:这是指不同于白天的状态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向外看的“我”指刚有记忆的年幼的
作者。
B.文章通过奶奶和母亲说的话描述了关于“我”出生的情形,但作者对其真实性有所
质疑。
C.作者写自己看见的站在门前台阶上眺望的“孩子”是指文中“那条街道”中人家的
孩子。
D.作者在叙述并描写自己“记忆和印象”的基础上,表达对生命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
感悟。
19.请概述作者在文中写到的“记忆和印象”。(5 分)
20.请结合语境,分析“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的意蕴与其在结构
上的作用,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 分。
阅读下面从《乡土中国》节选的内容,完成 21-22 题。(5 分)
名实的分离(节选)
费孝通
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
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急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
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斗争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
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
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
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
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
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
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是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
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
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
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21.下列对文中“注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注释是对长老权力下的教条或命令的实质上的认可。
B.注释的目的是不愿让原有的权力形式适应社会变动。
C.注释的发生会让口是心非的虚伪表现逐渐销声匿迹。
D.注释歪曲愿意的程度随社会变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
22.请根据上文作者对“名”与“实”的看法,简要分析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这一现
象。(3 分)
六、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3.语言基础运用(5 分)
①十渡,位于北京房山区西南部拒马海畔,距京 100 公里,是北京西山以岩溶峰林和
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②因历史上这条河谷中一共有十个摆渡渡口而得名。③又
因山奇水秀,美如画卷,被人称道“十渡山水甲天下”,素有“北方奇景小桂林”之称。
④拒马河水,碧波荡漾,蜿蜒曲折,神似蛟龙;沿河两岸,奇峰挺拔,叠嶂起伏,雄奇不
凡。⑤十渡山水,处处是景,四季如画。⑥初春百花争艳,________;盛夏群峰叠翠,
________;深秋柿坠枝头,红叶似锦;寒冬冰河如镜,________,似一幅泼墨山水画卷,
一派绝妙的北国风光。⑦它集南国之________与北国之________于一身,让八方宾客如痴
如醉,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⑧1986 年,十渡被评为北京市十六景之一;现已被市人民政
府审定批准为首批市级风景名胜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香溢河谷 碧水潺潺 秀美 雄奇
B.碧水潺潺 香溢河谷 秀美 雄奇
C.碧水潺潺 香溢河谷 雄奇 秀美
D.香溢河谷 碧水潺潺 雄奇 秀美
(2)如果将第⑤句话改为“十渡山水,四季如画,处处是景”,距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3 分)
24.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