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元坝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
一、积累▪运用(18 分)
(一)阅读语段,完成 1~4 题。(12 分)
试题及答案
全红婵站在十米高台,神态自若,缓缓向前走去。这时,整个游泳场的观众一齐翘.首而望。
只见全红婵双手撑地,轻轻一跳,像一道闪电,划破天空。迅速做出各种动作: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
一周半转体。短短一秒多钟,却表现的十分出色,可谓无与伦比。整个过程中,她足尖(bēng)直,动作
标准(xián)熟,又不(jū)束,显得胸有成竹,(xiāo)洒自如,仿佛这还不是她的全部实力。最后,
她展开身体,宛若一片轻盈.的树叶,落进清(chè)的水中。大名鼎鼎的“水花消失术”再现了,四面水花
悄.然不惊,只能看见几串白色气泡。
“真的太厉害了,‘水花消失术’名不虚传啊!”一位观众赞叹道。这时,整个游泳馆沸腾了,如梦
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吹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zhōng)的赞赏。全红婵的精彩表
现让两位评委给出了满分 10 分。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得分 91.2 分,总分 413.9 分。最终,由全红婵
领衔的广东队获得全运会女子团体 10 米跳台金牌。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3 分)
(1)(bēng)直(2)(xián)熟(3)(jū)束
(4)(xiāo)洒 (5)清(chè)(6)由(zhōng)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 分)
(1)翘(A.qiáo B.qiào)(2)盈(A.yíng B.yín)(3)悄(A.qiāoB.qiǎo)
3.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正确的写法是“”。(3 分)
4.解释“如梦初醒”的意思:。(3 分)
(二)回顾练习,完成 5~6(6 分)
5.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10 月 18 日,青岛召开疫情防控情况发布会,会上通报,青岛将开建大型传染病医院,占地大约 180
亩左右、投资 15.8 亿元、共有 1000 张床位。
B. 在第 13 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通过歌舞等形式,使我们了解了脱贫攻坚中的感人事
迹。
C.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系好
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D. 校运会期间,维持田径场秩序的工作人员强调,切忌在比赛时不横穿跑道。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藤野先生》的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回忆了母亲的主要事迹,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感谢与怀念。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阅读▪ 鉴赏(72 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一)阅读短文,完成 7~8 题。(6 分)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
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
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
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
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
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
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
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
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
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
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
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
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
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
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
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献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8.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 9~13 题。(19 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
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①。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
【乙】
(选自郦道元《三峡》)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③,乃在霞
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④,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
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注】①形容:形状;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②践跻:实际亲临。③离离蔚蔚:形
容树木茂盛的样子。④弥习弥佳:愈亲近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林寒涧肃.(严肃)
C. 及.余来践跻此境 (等到)
B. 属引.凄异 (连接)
D. 既至欣然..(高兴的样子)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耳闻之.不如亲见 春冬之.时
C. 故.渔者歌曰 故.外户而不闭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悉以.临惧相戒
D. 绝.壁或千许丈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先写三峡的总体风貌,然后从三峡的四季特点,表现出三峡的豪放之美、清秀之美和凄婉之
美。
B. 【乙】文先描写三峡的山水之美,然后以“山松言”转入议论抒情,表达欣赏山水的喜悦之情。
C. 【甲】文通过猿鸣渲染景色的凄清,此凄清景色也是作者悲苦孤寂心境的体现。
D. 【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和【乙】文中“山水迂曲,而两岸高
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描写山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13.【甲】【乙】两文都写了三峡的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文作者所表达的共
同情感。(4 分)
(三)古诗词阅读,完成 14~15 题。(16 分)
1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 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和,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抑郁孤寂的感情。 (2 分)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颔联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
排挤出朝廷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
艺术特色。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3)诗的颈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 分)
15. 古诗默写。(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 分)
(1). 相顾无相识,。(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4). 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龟虽寿》)
(5).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思乡的诗句是:?。
(6).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6 分)
16.请按要求填空。(6 分)
(1)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节选,请说说文中的“他”指的是谁,在埃德加·斯诺的眼中他是一
个怎样的人。(3 分)
“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我问。
“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成功,”他回答说,“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
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
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他”指的是
,在埃德加·斯诺的眼中他是一个的人。
(2)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
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 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
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 1936 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
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8 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
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
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
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
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
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
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
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
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
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
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
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
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
—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
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
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
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
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
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
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
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
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
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⑨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
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
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
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
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
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
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
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7.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
完整。(4 分)
①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
②
③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④
18.赏析本文画线的句子。(6 分)
(1)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2)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19.文章里多次写到奶奶的“张望”,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究竟在张望什么?(4 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20.文章最后一段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简要回答“我的思念
和我永生的痛悔”是什么?(4 分)
(六)语言运用(共 7 分)
2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 分)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
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
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
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
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22. 下面是一次关于“诚信”活动的解说词,请你补充完整。(4 分)
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讲诚信的人才有人愿意与其打交道。诚信是水,能给思想浑浊者
带来心灵的洗礼;诚信是______,能______;诚信是______,能______。
三、应用▪ 写作(60 分)
23.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
独特之处?请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100 字左右。(1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 分)
鲁迅先生一直珍藏着藤野先生写有“惜别”的照片,并写下了怀念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如今,照片在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旅游照、毕业照、新闻照……比比皆是。它呈现着大千世界,记录了生
活点滴,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
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③600 字以上。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200
400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600
参考答案
四、积累▪运用(18 分)
(一)阅读语段,完成 1~4 题。(12 分)
1.(3 分)
(1)绷直
(2)娴熟
(3)拘束 (4)潇洒
(5)清澈(6)由衷
2.(3 分)(1)A (2)A
(3)B
3.(3 分)振耳欲聋
震耳欲聋
4.(3 分)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二)回顾练习,完成 5~6(6 分)
5.C (3 分)【解析】A.语意重复。可把“占地大约 180 亩左右”中“大约”或“左右”删去;B.缺少主语。
可删去“使我们了解了脱贫攻坚中的感人事迹”中的“使”字,或删去“通过”;D.否定不当。可把“切
忌”改为“记住”,或将“不横穿跑道”的“不”删去;
6.C (3 分)【解析】C.“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表示有误,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二、阅读▪ 鉴赏(72 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 7~8 题。(6 分)
7.C(3 分)【解析】A.原文没有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和古老建筑之间具有必然联系。B 西方建筑利用先
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D 原文“超脱自然”是说超越了自然,是一种人工美
8.A(3 分)【解析】本文的“集体美”是指建筑物格局的群体性,不是说“集体力量产生了美”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 9~13 题。(19 分)
9.A(3 分)【解析】A.句意: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是“寂静”的意思;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