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北京朝阳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
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
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
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
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
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
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
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
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
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
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
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
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
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
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
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
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
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
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
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
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
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
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
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
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
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
“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
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
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
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
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
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
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
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
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
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
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
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
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
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
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1.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
B. 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
C. 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
D. 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2. 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 )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 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 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3.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
4. 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
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
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
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
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
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
褥也十分朴素。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
(2)蘅芜苑 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节简要分析。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B.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C.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蒲松龄《促织》)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A.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C.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蒲松龄《促织》)
7. 下列对成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本指视力好到能看清鸟兽秋天所生的细
毛的尖端,后多形容人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
B. 踌躇满志:出自《庄子》“为之踌躇满志”。形容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踌躇,
得意的样子;志,指意愿。
C. 钩心斗角:出自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本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
精致工巧,现比喻各用心机,相互争斗、排挤。
D. 日削月割:出自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原本是形容秦国不断攻打六国,
占领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现比喻逐步侵吞蚕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
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
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
由由然不忍去也。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
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
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
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
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
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
忙离去。【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
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
恭,君子不由.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
天下法也。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
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患
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
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
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遗
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
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
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
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
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
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
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
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
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
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取材于王安石《三圣人论》)
悯:忧愁
由:在意
矫:纠正
觉:启悟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先知觉.后知
B. 厄穷而不悯.
C. 君子不由.也
D. 于是伯夷出而矫.之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
B.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
C. 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
D. 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样周游天下,却忘记了社会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厌恶的人了
10. 孟子和王安石都认为孔子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圣贤之大成者,但二人论述有所不同。
根据文意对两人的观点分别加以解说。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注】。”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
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公子纠被杀,他的师傅召忽自杀殉主,另一个师傅管仲却做了
桓公的宰相。
子路和子贡对“仁”的理解,与孔子有何不同?结合以上材料中他们对管仲的评价,简要分
析。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是年秋,陈与义流亡洞庭期
间作此诗。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首联以今昔对比 手法表达了洞庭湖巨变给作者的震撼。
B. 陈诗第一句中以“东”“西”二字点明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C. 两首诗第二联都写到了古地名称,增添了洞庭湖的历史厚重感。
D. 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登临所见之景,抒发了真切而又复杂的情感。
13. “夕阳”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下列诗句与陈诗中“夕阳”蕴含的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
A.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顾况《春游曲》)
B.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C.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和周廉彦》)
D. 一溪绿水皆春雨,两岸青山半夕阳 (端木国瑚《沙湾放船》)
14. 明人胡应麟评论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艺术风格说:“得杜调者也。”结合两首诗谈谈你
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洞庭湖自古就是文人吟咏的对象。南宋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曾以
“________,明河共影,________”描绘洞庭湖的清亮明洁。
(2)真正的仁人志士应以天下为己任。《论语》记录了曾皙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咏而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
议书》中用“________,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达了自己勇于担当、推动变法、
革除时弊的决心。
(3)化用是古诗文中常用手法。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化用了《周易·谦
卦》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古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能借古鉴今、针砭时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
非天下也”讽谏唐敬宗要吸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点
明六国破灭的缘由,借此奉劝北宋统治者不能再妥协苟安。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想念
①电话铃声响得那么突兀..,我一下子就醒了,四下里一团漆黑。我听到小白的声音,他
一直在医院里照顾我爸爸。“曹老情况不大好,医生让你到医院来。”我没有多问,就把电话
放下了。
②我穿衣服,穿了一件毛衣,又穿了一件,我拿了包,看清钱包是在里面,我拿了钥匙,
然后关灯出门。那个时间没有电梯,我从十四层往下走,楼道里响着我奇怪的脚步声,非常
奇怪。奇怪的是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动作,但又不像是我的。我走到外面,空气冰冷,天还
漆黑,苍黄的路灯下,大街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影。在这巨大虚空..的黑夜后面,我感到了
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的爸爸走了。
③以后的几天里,冬日的天空异常晴朗,太阳明亮极了,街景和往日一模一样,但是它
毕竟有一点不一样了,我再不能到医院去看我爸爸了。在他离开我之后,我想他想得很多。
④爸爸创作的《雷雨》应该是我看的第一个话剧,在我的记忆里是这样。我很小,大约
四五岁,还不到进剧场看戏的年龄,完全不能理解舞台上人和人的关系,甚至也弄不清舞台
上的演出和我爸爸的关系。到了第三幕,雷电交加,侍萍要女儿起誓不再和周家的人来往,
四凤被逼发了毒誓:“让天上的雷劈了我!”话音甫落响起一声炸雷,满场震动,我吓得“哇”
地哭了。
⑤让我永远不会忘的是爸爸的举动。我挨着他坐,他伸手一把抄起我,动作之粗暴让我
心惊,我被他紧紧夹在腋下,一团漆黑之中,惶惶然稀里糊涂忽然来到明亮的地方。在剧场
的侧厅他把我放到地上,刚刚的瞬间我因为惊吓已经忘了哭泣,只是胸部还止不住抽动,大
口大口地吞咽空气。他没有说我,等着我慢慢平静下来。也许他有点歉疚,小女儿太小,实
在不能怪她,另一方面他相信我已经明白了,不能在剧场里那样大哭,那是不对的,因为影
响了看戏的观众,而他们是最重要的人。这是关于戏剧我所上的第一堂课,戏比天大,剧场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⑥等我又长大一些,上学了,仍然是演出《雷雨》,爸爸牵着我的手,小心再小心,蹑
手蹑脚地来到后台,站在侧幕间,看那些把我吓哭的闪电劈雷是怎样造出来的,还有稀稀疏
疏的雨,怎样越下越大,一阵阵砸着观众的耳鼓。音效师们操作着,精妙地掌控着力度和节
奏,把大自然的万千气候带进剧场。很多年以后我开始写小说,后来又写电影和电视剧,最
终写了话剧。我不由想,难道爸爸曾对我寄予了这样的期望?我想那时候并没有。分娩不止
是在出生、离开母腹的时刻,人生中会经历数次分娩。是爸爸让我在首都剧场的母体中再次..
出生..,从此开始吸收来自戏剧的养分。
⑦爸爸去世后,我和妹妹整理了他给我们的信。他在信里说:“这几年,我要追回已逝
的时间,再写点东西,不然我情愿不活下去。浪费青春和中年时光,这是最可怜的,想起来
甚至觉得惨痛。只有在暮年猛追一阵,补去已逝的时间。但创作真是极艰苦的劳作,一遇到
走不通想不通的关,又得返工重写,一部稿子不知要改多少遍。当然真有一个结实的大纲与
思想,写下去只是费时间,倒不会气馁。”
⑧读着这些信,我的脑子里不由得老冒出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那时我家住在铁狮子胡
同三号,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春天花影满地。爸爸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
被前面高大的房子挡住了阳光。窗子上挂着白窗帘,门前我妈妈种了一畦晚香玉,夏天开花
的时候,那洁白硕大的晚香玉就像一个个朝天的小喇叭,美丽极了,也香极了。我和院子里
的孩子在海棠树下跳皮筋,一扭头总能看见爸爸趴在窗前的书桌上。我们边跳边唱,偶尔,
童稚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在他大约是一种隐约的来自天外的音乐。夏天,书桌上放着一大
盆冰块,爸爸写作时就光着膀子。有的时候我看到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脸上有些阴沉沉的。
他会很突然地剧烈地挠他的头顶,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只有拼命地痛快淋漓地挠头才
能把它们梳理清楚。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他进行创作的景象。
⑨在他 1982 年 7 月 13 日给我的信里,他说:“天才是‘牛劲’,是日以继夜的苦干精神。
你要观察,体会身边的一切事物、人物,写出他们,完全无误,写出他们的神态、风趣和生
动的语言。不断看见,觉察出来,那些崇高的灵魂在文字间怎样闪光的。你必须有一个高尚
的灵魂!卑污的灵魂是写不出真正的人会称赞的东西的。”
⑩今天,他不在了,再看他对我说的这些话,我想自己没有辜负这份深切的父女之情。
我走进了他指给我的迷人的创作境界,他曾经在这里获得了极大的享受。这是人生多大的幸
事啊。
⑪现在,已经到了 1997 年 2 月 6 日的晚上,是旧历的大年三十,我选择以独自在家的
方式来度过这个夜晚。家里人到别的地方团聚去了,七点钟左右我在附近的快餐店吃了简洁
的快餐,然后回到家,打开灯。屋子里真安静,和每一个晚上没有任何区别。然而还是有所
不同,我知道我再也不怕电话铃响了。我打开电脑。我一点也不是矫情..的人,可我要在这个
时候写几个字。
……
我发现我没有别的话可说。
……
爸爸,我非常想念你。
(取材于万方的散文)
突兀:突然,猝不及防
虚空:虚无,不存在
再次出生:比喻获得精神启蒙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话铃声响得那么突兀..
B. 在这巨大虚空..的黑夜后面
C. 是爸爸让我在首都剧场 母体中再次出生....
D. 我一点也不是矫情..的人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连用了几个“奇怪”,写出作者突然得知父亲去世,一时难以接受,觉得一切似乎
都不真实
B. 第③段写天空晴朗,太阳明亮,街景依旧,但作者的感受却与往日不同,突出了她对父
亲的哀思。
C. 大年三十全家人都去别处团聚了,作者独自回家,不想接电话,只想在灯下安安静静地
悼念父亲。
D. 作品结尾处两个省略号,表现作者想写文章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但思绪万千,久久不知
矫情:脆弱,易感伤
如何落笔。
18. 第⑧段描写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结合这段内容,简析“美好”体现在何处。
19. 作者写了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如何对待戏剧与创作。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都学到了
什么。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2022 年 3 月 29 日,在一场春雨中,话剧《雷雨》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于此,“北
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纪念演出季”正式启幕。②用家喻户晓....的《雷雨》打头阵,足以体现此
次纪念演出季的分量。③这部诞生于 1933 年的曹禺名作,既是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高
峰,也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和“压舱石”。④从 1954 年首演至今,600 余场演出,北京人艺
的《雷雨》可以说是长演不衰。⑤一座周公馆,八个主要角色,观众对于.故事情节已十分熟
悉,却还愿买票进剧场看演出,看的就是演员们在舞台上如何生动地演绎曹禺笔下复杂的人、
深刻的人、值得去悲悯的人。⑥通过一代一代演职人员的努力,使北京人艺的《雷雨》成为
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中的“于此”应改为“由此”。
B. 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C. 第③句中“压舱石”可以换为“导航仪”。
D. 第⑤句中“于”字去掉不影响句子意思。
(2)第⑥句有语病,在保持句意的基础上修改,将修改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在你阅读过的经典名著中,哪段情节、哪个
人物曾经让你有过共鸣?请简要介绍,并谈谈你的感受。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
不超过 150 字。
22. 除了在校上课,学校也会根据需要开展线上教学。但有的同学觉得,线上学习没有老师
的现场督促、同学的当面交流,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请你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发布在
班级群内,帮助同学提高线上学习效率。要求:条理清楚,语言得体,不超过 150 字。
23. 请以“镜中的我”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
不超过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牛劲”常用来形容人劲头大,也用来形容倔强执拗的脾气。曹禺在给女儿万方的信中
说:天才是“牛劲”。也有人说,工作和生活中犯“牛劲”会影响沟通和合作。关于“牛劲”,
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请以“谈牛劲”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4. 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达到
了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中国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女性航天
员王亚平出舱后,将一颗金色星星放到飞奔过来迎接自己的女儿手中,完成了出发前对女儿
许下的“摘星星”的承诺。无数网友被这感人一幕打动,纷纷留言:“王亚平也为全国人民
摘回了星星!”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王亚平一样,或伟大或平凡的“摘星人”。
请以“摘星人”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 C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答案】1. D
3. ①外在形态
②悲剧命运(悲剧形象)
③人物性格
④内在品格
4. (1)(薛)宝钗
(2)①蘅芜苑中没有花木,只有各种愈冷愈苍翠的香草,象征薛宝钗高洁端方的君子品格。
②房间布置没有装饰品,极其朴素冷清,表现了薛宝钗淡泊自持的性格。③蘅芜苑环境整体
色调清冷,寓示着薛宝钗冷淡平和、内敛隐忍的个性。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D
9. D
【答案】8. C
10. ①孟子认为,伯夷清高自守、伊尹勇于担当、柳下惠持中平和,孔子集三人优点之大成,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②王安石认为,伊尹、伯夷、柳下惠的主张都不是中正之道,而是为了匡正时弊,有针对性
地制定的,后世之士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其意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新的弊端,下一位圣人就
会提出新的主张来匡正。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弊端都达到了极点,孔子就集三人
主张之大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孔子的主张就是中正之道,再没有偏颇了。
参考译文:
(一)
伯夷眼睛不看丑恶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
不侍奉,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
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停留。伊尹说:“(我)哪里侍
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民呢?天下太平时(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
(可以)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道的人启悟后知道的人,
让先觉悟的人启悟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的人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圣贤之道启悟这些
百姓。”柳下惠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作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如果)出来做官就不
隐藏(自己的)才能,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任用也不怨恨,艰难困苦也不忧愁,
与俗人相处,(也)自自在在地不愿离去。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
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离开鲁国(的时候),(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
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退就隐退,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
是孔子。孟子说:“伯夷,是清高的圣人;伊尹,是负责的圣人;柳下惠,是随和的圣人;
孔子,是合时宜的圣人。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的人。集大成的人,就如同奏乐,开头以金钟
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钟起音,是有条理地开始;玉磐收韵,是有条
理地结束。有条理地开始,是智慧方面的事;有条理地结束,是圣德方面的事。智慧譬如是
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的位置),是(靠)你
的力量;箭(能)射中(靶心),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的技巧)。”
(二)
孟子议论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把他们)称为“圣人”,但又说:“伯夷狭隘,柳下
惠不严肃。狭隘和不严肃,(都)是君子不采取的。”圣人的美名,怎么能是狭隘和不严肃的
人能够得到的呢!(我)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从
前,伊尹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我)哪里侍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民
呢?天下太平时(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可以)出来做官。”但后世之士大多不
能探求伊尹(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追求做官而很少选择隐退,不正当地获利而损
害大义,这真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弊端啊。圣人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出来纠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