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北京房山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混合默写
1.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2)《荀子·劝学》里的“_____,_____”这两句中,作者将“思”与“学”进行
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3)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
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
生活。
B.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启示我们不囿于一技之长,应求
“道”。
C.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使人认识到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
护短。
D.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见义勇为: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启发我们要勇担道义和职责,成为仁义
之人。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山川相缪
围绕
C.固一世之雄也
属:劝请
缪:同“缭”,盘绕、
固:本来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泣孤舟之嫠妇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苏子愀然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A.何况你我和渔人樵夫同处江边,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B.何况你我和渔人樵夫同处江边,就像那鱼虾相伴,麋鹿共友。
C.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就像那鱼虾相伴,麋鹿共友。
D.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介绍游赤壁的缘由,表达了纵是面对美景也要脱离它而升仙的愿望。
B.第二段写苏轼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气氛由轻松走向了沉重。
C.第三段由景入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慨叹,弥漫着无限感伤的情绪。
D.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所言而发的议论,表达了其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7.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作者看来,自然界中的“水与月”,以至“天与地”、“物与我”都包含着变
与不变的关系。文中表现“水与月”时刻在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表现“水与月”其实终究没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叹千古英雄难再,其中隐含着眼下无人可
御外辱之意。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状刘裕北伐时的声威,寄寓着词人心底
的抗敌之情。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宋军打败金军的盛况,“北顾”意
为金军惨败。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表词人追忆四十三年前在扬州以北地区
抗金的情形。
9.词作结尾处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使用了典故。请问,词人在此使
用廉颇这一典故有何用意?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
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
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
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
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
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
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
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
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
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
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
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
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
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
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
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
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
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
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
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
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
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
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
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
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
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
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
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
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
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
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
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
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
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
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
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
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
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
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坦荡:宽广而平坦
B.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会神
C.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熨帖:体贴
身
11.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
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第④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
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第⑤段中划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
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D.第⑥段中划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
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12.根据要求,完成(1)—(2)题。
(1)请结合选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答出作者笔下地坛景物的主要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请综观选文,在思考地坛与作者生活乃至生命的
关系中从四个角度答出地坛之于作者是一处怎样的地方。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
在近视防控领域,共同呵护好儿童青少年的眼睛,给孩子们一个光明的未来,这
(甲)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目标,(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期待的
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是持续向好、总体见效的。2020 年,我国儿
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2.7%,比 2018 年的 53.6%下降了 0.9 个百分点。(丙)经历
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和冲击,近视防控(丁)基本实现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
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谈到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我们知道,近视一般分为两种:病理性近视和生理
性近视。病理性近视通常是由眼部疾病引起的,这类近视患者的视力在短期内会快速
下降。生理性近视,此类近视患者眼睛器官没有什么毛病,其近视问题主要是因不当
的用眼行为或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的。
病理性近视患者需到医院医治,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我们着重说一说生理性近
视的防控。
防控生理性近视,第一是要给眼睛来个“日光浴”。有科学家对 15081 名 4—14
岁儿童进行了追踪调研,发现每天接受户外光照超过 2 个小时的孩子,轴向伸长率降
低 24.9%,近视发生率降低 50%。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瞳孔在光线强的时候
会收缩,在光线暗的时候会扩张。而瞳孔在收缩的时候,景深会加深,成像会更清晰,
近视的人眯眼会看得更清晰就是这个原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晒太阳可以让
视网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不仅参与了视网膜神经元之间
的视觉信息传递,还能调控视网膜的发育。更有研究指出,阳光会诱导多巴胺从视网
膜中释放,防止眼球增大,并抑制轴向伸长。
第二是要带着眼睛做“运动”。打乒乓球即是特别适合锻炼眼球的运动,它可以
使眼球全方位地运动。在我们的眼睛里,有一个与近视息息相关的东西,那就是睫状
肌,它有改变晶状体厚度、调节焦距的作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让睫状肌过于紧
张,从而导致近视。而打乒乓球时,双眼需要盯着球,每一个球的路线、球速、旋转
程度又都不同,眼睛要不停地调整视线,在这个过程中,睫状肌也跟着一松一紧,这
可以有效提高它的收缩和舒张能力,降低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而导致的睫状肌疲
劳。研究表明,打乒乓球是各项体育运动中改善视力最有效的一种。
第三是要给眼睛一个安静的环境。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之间其实有着某种微妙的内
在联系,当噪音影响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波及到视觉器官。科学实验表明,
当噪音强度在 70 分贝时,视力清晰度想恢复到稳定状态需要 20 分钟;当噪音强度在
90 分贝时,视网膜中区别光亮的视杆细胞敏感度会降低;当噪音强度在 115 分贝时,
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降低 20%。而我们平时戴的耳机,其音量输出一般在 84 分贝左
右,眼睛长期待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中,对光线亮度的适应性就会不断下降,增加眼睛
的工作负担,从而引发近视。白天声音≤50 分贝、晚上声音≤45 分贝的环境对耳朵
和眼睛都更友好。
此外,还要做到平时多眨眼,每天给眼睛做一做热敷和按摩。因为眨眼可以使泪
液均匀地涂抹在眼角膜上,时时刻刻润滑着眼球;而热敷和按摩则可以促进眼部的血
液循环,有效消除眼睛的疲劳。
13.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取材于樊泽民、远保红等的相关文章)
A.不仅
B.不仅
C.或者
D.或者
更
更
或者
或者
不但
尽管
也
仍
不但
尽管
也
仍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眼睛做“日光浴”,可以使瞳孔收缩,还可以让视网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
B.打乒乓球特别适合锻炼眼球,并且是各项体育运动中改善视力最有效的一种。
C.眼睛和耳朵之间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所以听力不好的人其视力也不好。
D.平时多眨眼,每天给眼睛做一做热敷和按摩也是防控生理性近视的有效做法。
15.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迫切性——防控的历史成绩——近视的分类与诱因——生
理性近视的防控步骤
B.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迫切性——防控的基本现状——近视的分类与区别——生
理性近视的防控步骤
C.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性——防控的历史成绩——近视的分类与区别——生
理性近视的防控方法
D.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性——防控的基本现状——近视的分类与诱因——生
理性近视的防控方法
七、小阅读-课内
16.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
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
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
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
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
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
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
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
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
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
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
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
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
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
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
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
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
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
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选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教化权力(教化性的权力)”的概念,请答出教化权力存
在于怎样的社会中,其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
(选文有删改)
八、命题作文
17.《乡土中国》中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经验等
于顽固和落伍”。其实,经验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验有时是助力,有时也
可能是限制……你对“经验”有怎样的看法?
请以“说‘经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18.经验的获得通常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历
练、艰辛、波折、磨难……你有着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或了解到过他人怎样的获
得经验的故事?
请以“这真是让人长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体验或感悟。
1.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问君能有几多
参考答案: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
愁
2.A
3.D
4.A
5.D
6.A
7.
长也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
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