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1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2 分) 班级开展“做知礼、明礼、行礼好少年”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 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他准备选择一幅书法作品作为发言的背景图片。请结合开场白内容和字体特点 给他提出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千百年来,因为“礼”的存在,我们的国家才能够以恢宏的气度、 自信的姿态、端庄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礼”,开启“知礼、明礼、行 礼”之旅。 2. 小文同学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帮他解决。 什么是礼?答案也许五花八门【甲】礼,是礼貌、礼节、礼仪;礼,是①规矩..约束、文质彬彬;礼, 是立春时节的春饼、新年门上的对联……以上答案都对也都不对。 狭义的礼,是②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广义的礼,则包含了天人关系、治国理念、典章制度和切 于民生日用的生活交往方式,③合.礼貌、礼物、礼仪、礼制等所有层面为一体,是内容与形式【乙】道与 器的完美统一。 礼对于个人立身处世有着重要的意义。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曾子知礼,聆 听老师教诲,避席而立;孔融懂礼,把大梨留给兄长;张英明礼,主动让出三尺之地,感动邻居,才有了 六尺巷的美谈。由此可见,知礼、懂礼、明礼不仅可以和睦邻里,还可以增长学识、友爱兄弟。 要做到有礼,重要的是提高自身修养。为此,首先要④至力..于读书,提高认知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端正心态,努力规范自身言行。修养提高了,与“礼”的距离也就近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他对文中【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犹豫不决,请帮他作出正确的选择。(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2)他在文中标出了几处有疑问的地方,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 A.第①处的意思是“标准、法则”,“矩”字形无误,读音为“jù”。 B.第②处的意思是“与存在的标准一致”,“符”字形无误,读音为“fǔ”。 C.第③处的意思是“聚集”,“合”应写为“和”,读音为“hé”。 D.第④处的意思是“集中力量于某个方面”,“至”应写为“致”,读音为“zhì”。 (3)你发现画线句作为上一句的总结,表达欠妥。请帮他加以修改。 3. 在班会的“你言我语话明礼”环节,同学们针对“公共场所如何守礼”这一话题纷纷发表看法,其中成 语或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妨碍到别人,应该及时道歉,而不应强词夺理。 B. 看到不文明行为,不要袖手旁观,可以走上前去自圆其说。 C. 发生了“摩擦”,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和理解才能将“燃烧系数”降至最低。 D. 只有让“礼”的种子在心中发芽,才能让言行举止开出文明之花。 4. 在班会即将结束时,班长邀请大家共同创作一副对联。在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文明在心,心心相 ① , ② 和谐愿景 下联:礼让在行,行行相 ③ , ④ 美好未来 A. ①加 ②同创 ③印 ④共绘 B. ①加 ②共绘 ③印 ④同创 C. ①印 ②共绘 ③加 ④同创 D. ①印 ②同创 ③加 ④共绘 【答案】1. 答案示例①:选择【甲】。【甲】是草书,字体潇洒飘逸,自由不拘,能够体现我国自信的姿态。 答案示例②:选择【乙】。【乙】是篆书,典雅古朴,体正势圆,与我国悠久的历史、端庄的面貌吻合。 答案示例③:选择【丙】。【丙】是隶书,宽博大气,方劲敦厚,充分体现我国恢弘的气度、自信的姿 态、端庄的面貌。 2.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知礼、懂礼、明礼不仅可以增长学识,还可以友爱兄弟、和睦邻里 3. B 4.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作品赏析。 可选择任一幅字,先分析该字体的特点,再结合开场白中我国礼仪之邦与此特点相关的方面进行说明。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甲】为草书,运笔放纵,笔画带钩连,结构简省,字体潇洒飘逸,自由不拘,是草书,能够体现我国自 信的姿态。 【乙】为篆书,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是篆书,与我国悠久的 历史、端庄的面貌吻合。 【丙】为隶书,字形扁宽,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方劲敦厚,是隶书,充分体现我国恢弘的气度、自信的 姿态、端庄的面貌。 【2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 甲处,后面的内容是对“答案也许是五花八门”的具体解释,因此要用冒号;乙处,“内容与形式”“道 与器”是并列的成分,要短暂停顿,因此用顿号;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字音、字义。 A.“规矩”的“矩”读 ju; B.“符合”的“符”读 fú C.第③处“合”的写法无误; 故选 D。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第二段举的关于礼的事例,孔子、曾子、孔融、张英等人的事例,分别体现了增长学识、友爱兄弟、和睦 邻里的作用,因此最后一句的总结句语序不当,应把“和睦邻里”“增长学识、友爱兄弟”位置互换。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和修辞方法。 B.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本句用来形容劝说别人,不符合语境,使用 不恰当; 故选 B。 【4 题详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心心相印”是固定搭配,意思是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共绘”与“愿景”搭配恰当,“愿景”指希望看到的情景; “行行”“相加”搭配恰当,意思是各种礼让行为合起来; “共创”与“未来”搭配恰当,创造美好未来; 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4 分) 5. 默写。 人生不易,生活多艰:在《卖炭翁》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卖炭老翁悲苦 的矛盾心理;在《马说》中,韩愈以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的遭遇,写出了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 用的遭际。生活多艰,但精神常在;“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是梅花傲然不屈的 品格;“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是大鹏勇往直前的气魄。 【答案】 ①.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②. 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 骈死于槽 枥之间 ⑤.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⑥. 只有香如故 ⑦. 水击三千里 ⑧.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 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贱、祗、骈、槽枥、碾、抟”等字词容易 写错。 (二)(共 4 分)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6. 公元 761 年,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杜甫的茅屋。他用写实笔法先后描绘了秋风呼号图、________图和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________图,为我们还原了个人遭际的全过程。 7. 作为叹词,“呜呼”在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6. ①. 群童抱茅 ②. 长夜难眠 7. 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等诗句包含了作者的期盼之 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 要求仿照“秋风呼号图”概括诗歌余下的内容。 “秋风呼号图”是第一节的内容。接下来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 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所以可概括为“群 童抱茅图”;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 漠的秋空洒向地面,而写布被又旧又破是为写“屋破漏雨”蓄势,最终的结果是“长夜难眠”。所以可概 括为“屋破漏雨图”或“长夜难眠图”。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 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这三段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 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 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在发出愿望之前,作者用感情强烈的“呜呼”一 词,作者了深深的感慨和期盼之情。作者身处漏屋,生活困窘,饱受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仍旧心怀 天下。“呜呼”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 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三)(共 9 分) 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礼记•学记》) (《论语•为政》) (《论语•述而》) (《论语•里仁》) 【丙】 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 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 不已,卒②造③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每试,辄④冠其曹⑤。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蜗牛缘 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使⑥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注释】①识:记住。②卒:最后。③造:到达。④辄:总是,每次。⑤曹:辈。这里指同学。⑥使:假 (选自《新法国文教科书》) 如。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温故.而知新 B. 学.学半学.而不厌 C. 然后能自.强也 童子自.校归 D. 可以为.师矣 汝苟以蜗牛为.法 9.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然后自己就可以反复地学习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B. 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 翻译:我想,这笨人的称号怎么就独独加在我身上了呢?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童子放学回家后“默默然若有所思”的具体内容。 C. 无何,童子学大进。 翻译:不知道为什么,童子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母亲的话对童子所起的重要作用。 D. 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翻译:以前称呼他笨人的同学都责怪他。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那些同学的气量之小。 10. 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甲】文针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在【乙】文中,孔子对 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等主张。读了【丙】文中的小故事,我们可以从母亲的 教和童子的学的角度分别悟出________和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8. D 9. B 10. ①. 教学相长 ②. 温故知新 ③. 学而不厌 ④. 要善于启发,不要空洞的说教 ⑤. 要勤奋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A.所以/旧的、原来的; B.通“敩”,教导/学习; C.自我/从; D.都是动词,“成为、当作”的意思;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是“反省”的意思。 本句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翻译和理解都不对; C.“无何,童子学大进”意思是:不久,孩子的学习进步神速。“无何”意思是“不久,很短时间”,不 是“不知道为什么”。翻译不正确; D.“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意思是:之前称呼孩子为笨人的同学都很奇怪。“怪”是意动用法,译为 “对……感到奇怪”,不是“责怪”的意思。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童子”进步神速。翻译和理解都不对; 故选 B。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阐述了“教学相长”观点。故①空填写 “教学相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 师了。本句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强调了复习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本句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育人的原则三个方面,反映了孔子爱好学习、 无私育人的品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 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本句阐述了学 习的态度,指出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了及时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乙】文中,孔子对于学习方法提出了“温故知新”“默而识之”的主张;对于学习态度 提出了“学而不厌”“见贤思齐”的主张。 由【丙】文“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 勤必有功,虽钝何害!”可知,母亲教育孩子时,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理对孩子进行启发,从而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因此教育要善于启发,不要空洞的说教。 由由【丙】文“童子闻言,遂勤学”“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可知,“童子学大进”是 因为他能够勤奋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 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 我做到了多少呢?”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 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丙】孩子从学校回家后,沉默不言,似乎在想什么事情。母亲很奇怪就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说: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