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资料共2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及答 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K39 I127 一、本部分共 25 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 下列供能设施没有利用新能源的是 燃煤发电 B. 太阳能集热 风力发电 D. 潮汐发电 A. 板 C.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均属于新能源,煤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 故选 A。 2. 下列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 A. 氮气 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氮气可以灭火、做保护气等,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B、氧气能供给呼吸 和支持燃烧等,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做化工原料等,不能供给呼吸;故选 项错误;D、稀有气体不能供给呼吸;选项错误。故选 B。 点睛: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氮气可以灭火、做保护气等;氧气能供给呼吸和 支持燃烧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做各种电光源等;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做化工原料等。 3. 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 氧 【答案】C 【解析】 B. 碳 C. 铁 D. 硅 【详解】A、氧元素的名称中有“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碳元素的名称中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C、铁元素的名称中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D、硅元素的名称中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炼钢 C. 乙醇用作燃料 【答案】B 【解析】 B. 干冰用作制冷剂 D. 氮气用作保护气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 解性、挥发性等。 【详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乙醇用作燃料,是利用乙醇的可燃性,乙醇的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氮气、干冰、氢气和氧气的 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
题中。 5. 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垃圾分类处理 C. 使用节水龙头 【答案】B 【解析】 B. 倡导使用一次性筷子 D.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详解】A、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B、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木材浪费,加大森林消耗,不利于保护环境; C、使用节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利于保护环境;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B。 6. 下列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成分中,属于有毒气体是 B. N2 C. CO D. CO2 A. O2 【答案】C 【解析】 【详解】O2、N2、CO2 均属于无毒气体,CO 有毒。 故选 C。 7. 下列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是 A. 发出蓝色火焰 C. 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D 【解析】 B.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生成黑色固体 【详解】A、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故选 D。 8. 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B. D. A. C.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图标的含义。 【详解】A、该图标表示禁止吸烟,故错误; B、该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故正确; C、该图标表示禁止放易燃物质,故错误; D、该图标表示禁止烟火,故错误; 故选 B。 含碳物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完成下面小题。 9. 自然界中存在碳循环,此处的“碳”指的是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原子 10. 我国古代书法家用墨(含炭黑等物质)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其中利用的 炭黑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密度较小 C. 难溶于水 11.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B. 不容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D. 黑色粉末 A. 2CO +C 高温 2CO 高温 B. CaCO 3 CaO+CO  2 C. C+2CuO 高温 2Cu+CO  2 D. Na CO +2HCl =2NaCl+H O+CO  2 3 2 2
12. 下列关于 2CO O + 2 点燃 2CO 2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表示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B. 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 参加反应的 CO 与 O2 的质量比为 2:1 D. 参加反应的 CO 与生成的 CO2 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答案】9. A 10. B 11. B 12. CD 【解析】 【9 题详解】 “碳循环”中“碳”的是指碳元素,故选 A; 【10 题详解】 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书写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 故选 B; 【11 题详解】 高温 A、 2CO +C 2CO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 反应,故选项错误; 高温 B、 CaCO 3 CaO+CO 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 2 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C+2CuO 高温 2Cu+CO 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 2 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 2 3 Na CO +2HCl =2NaCl+H O+CO 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 2 2 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2 题详解】 A、由 2CO O + 2 点燃 2CO 2 可知,此反应表示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 2CO O + 2 点燃 2CO 2 可知,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 CO 与 O2 的质量比为(28×2):32=7:4,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 2CO O + 2 点燃 2CO 2 可知,参加反应的 CO 与生成的 CO2 的分子个数比为 2:2=1:1,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D。 13.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A. 碳酸 H2CO3 B. 锌 ZN C. 氧化镁 Mg2O D. 氢氧化 钠 Na(O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酸中氢元素显+1 价,碳酸根离子显-2 价,化学式为:H2CO3,符合题意; B、锌由锌原子构成,故锌的化学式为:Zn,不符合题意; C、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 价,氧元素显-2 价,化学式为:MgO,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中钠离子显+1 价,氢氧根离子显-1 价,化学式为:NaOH,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 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选项 灭火措施 灭火原理 A B C D 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将蜡烛吹灭 隔绝空气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 移除可燃物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是利用水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利 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故错误; B、将蜡烛吹灭,是因为风带走热量,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缘故,故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能隔绝空气或氧气灭火,故错误; 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的目的则是利用移除可燃物的原理灭火,故正确。 故选 D。 15. 下列符号表示 2 个氢原子的是 B. 2H+ C. H2 D. 2H2 A. 2H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2H,2H +表示两个氢离子,2H2 表示 两个氢分子,H2 表示宏观的物质和微观的分子。故选 A. 考点:符号的意义 16. 钛合金是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钛元素的信息,下列关于钛 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为 22 C. 元素符号为 Ti 【答案】D 【解析】 B. 核外电子数为 22 D. 相对原子质量为 47.87g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2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2, 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22,表示原子序数为 22;根据原子中原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Ti, 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 47.8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17.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 CO 和 CO2 化学性质不同一分子种类不同 B. 干冰升华一分子体积变大 C.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一分子在不断运动 D.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一分子很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CO 和 CO2 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 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 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一滴水大约有 16×1021 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B。 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用酒精灯加热 C. 熄灭酒精灯 D. 添加酒精 19. 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