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燕山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燕山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实验学校九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自强不息好少年”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 完成下列任务。 1. 在认识自强不息内涵的环节,一组同学整理了下面的材料。 清华园内,历史风物随处可见。一座雕塑、一片树林、一栋建筑如粒粒明珠散落,又如 星晨璀璨生辉。意味悠长的风景旧物,见证了清华园的变迁与发展。 1914 年 11 月的一天,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大学,以“论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演讲过 程中,他借用《周易》中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①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的意思是:“天” 的运行康泰良好,有德行的君子应 “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 像。上天一样,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② 该效仿大地,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自那时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 了清华校训。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 步。 (1)有同学对文段①②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星晨”应写为“星辰” B.“见证”应写为“鉴证” C.“载”应读“zài” D.“卓”应读“zhuó” (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分享环节,同学们介绍了有关“自强不息”的古诗词。在文字横线处填入内容,全都 正确的一项是( ) 同学们介绍了唐代诗人① 的诗,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就体现了 自强不息的精神。同学们还分享了王安石的② ,诗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也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A. ①陆游 ②《登幽州台歌》 B. ①杜甫 ②《登幽州台歌》 C. ①杜甫 ②《登飞来峰》 D. ①陆游 ②《登飞来峰》 3. 在介绍自强不息的人物环节,下面四位同学的介绍都使用了成语或修辞手法,其中不恰 当的一项是( )
A. 北斗人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B. 跳水小将全红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化身水花精灵,勇夺东京奥运会冠军。 C. 青年祖逖立志报效国家,一改少时顽劣,鸡鸣即起,持之以恒地读书,练剑。 D. 越王勾践在兵败之后,决心报仇雪耻,一意孤行,最终成为了春秋霸主之一。 4. 某小组为大家提供了清华大学校训图片,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清华大学石刻校训是采用的①_________字体,这种字体具有②_____________特点。 5. 下面是某位同学“青少年要自强不息”主题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请阅读并回答小题。 。一个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食其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面临挫折,不自卑,不自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这是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 家庭、家族,一个企业、学校,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遭遇困难,不灰 心,不懈怠,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也是自强不息。我国自强不息的人比比皆是,正是如戚 继光,林则徐,詹天佑等个人的自强自立,才有国家的不断发展。也正如二十三名“两弹一 星”科学家团队,中国飞天航天中心团队,“蛟龙”号入海的各位英雄等社会共同体经历无 数挫折,克服一次次困难,才有祖国今日的辉煌。正是这种精神,使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 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学们!自强不息是对困难的蔑视,是对挫折的回应,是对成功的向往和渴望。让我们 一起努力,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1)填入开头横线处最恰当的语句是( ) A.我们青少年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自己积蓄成长的力量。 B.自强不息精神,既可以就一个人而言,也可以就民族国家等社会共同体而言。 C.自强不息精神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2)仿照演讲稿的结尾,写一句激励大家自强不息的话。(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仿写: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一起努力。 【答案】1. ①. A ②. B ③. 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 步,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 2. C 3. D 4. ①. 隶书 ②. 结体较扁,笔画方折平直、粗细有致,有波磔
5. ①. B ②. 示例:自强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力量源泉,是通向成功的阶 梯。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字音字形和语病。 (1)①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中的“即”是“是”的意思,不能与破折号连用;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根 据语境①处应用逗号;文段中“‘天’ 的运行康泰良好,有德行的君子应像。上天一样, 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与“‘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大地,厚实和 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之间是并列关系,分隔并列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应用分号;所以 ②处用分号; 故选 A。 (2)B.有误。见证:指证明、证据,也指亲眼目睹可以作证,亦指见证人;鉴证:指注册 会计师鉴证,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根据语境 应用“见证”一词,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 B。 (3)材料画线句子“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不屈的意志力 求自我进步”存在语序不当问题,应把“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与“用不屈的意志力 求自我进步”调换位置,形成递进关系。故应修改为: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用不屈的意志 力求自我进步,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所写的《望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出自王安石的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和修辞的使用。 D.有误。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自强 不息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一意孤行不符合自强不息的主题,也不符合越王勾践的 人物形象,所以成语使用错误;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体。 观察图片中的,字的形状宽大于高, 横画长而竖画短,字形多呈宽扁,粗细有明显的特征,
有这些特征的字体是隶书。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仿写句子。 (1)根据“一个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食其力,得以生存和发展,面临 挫折,不自卑,不自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这是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家 庭、家族,一个企业、学校,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遭遇困难,不灰心, 不懈怠,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也是自强不息”可知,文段以“青少年要自强不息”为主题, 强调不仅就个人而言,也就民族国家等社会共同体而言,所以 B 选项比较恰当; 故选 B。 (2)仿写句子要注意结合主题,与例句结构相似,内容相似,并根据题干运用修辞手法。 示例:自强不息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不甘落后的表现,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默写。 6. 在横线处补充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里,既点明酬答之意,又包含共勉之情的一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 ②.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 今日听君歌一曲 ④. 暂凭杯酒长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箸、醉、翁、暂、凭、长”的正确书写。 (二) 欣赏下面两首苏轼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写于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后。 7. 《水调歌头》句句扣“月”。上阕对月问青天,在“__________”与“人间”的矛盾中, 选择了“人间”。下阕对月抒怀,从恼月照人,表达__________之情,到由月及人,表达旷 达胸襟和深挚祝愿。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8. 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作品都以中秋月为题材,“婵娟”“玉盘”都指月亮,作品都有对中秋月的生动 描绘和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怀。 B. 《水调歌头》写在苏轼与苏辙久别之后,《中秋月》写在苏轼与苏辙重逢之时,两首作品 都蕴含着深厚的亲情。 C. 《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写的是诗人转过朱红的楼阁;《中秋月》中的“转玉盘”写 的是明月升入中天,遍洒清辉。 D. “何事长向别时圆”“此生此夜不长好”两句,一句用疑问,一句用否定,两句表达的 情感有相近之处。 9. 下列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学校,他常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他诚实守信,所以赢得了同学们的信 任,周围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他交往。 B. 中秋晚会上,民歌《月柔柔》、魔术表演《嫦娥穿“月”》等节目,都寄托了人们“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C. 面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现实,中国人总是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共享一 轮明月,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 D. 正是因为人生有久别,有痛苦,有无奈,才更要珍惜眼前难得的相聚,毕竟“此生此夜 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答案】7. ①. 天上 ②. 思念(或:惆怅) 8. C 9. A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文的理解。 根据《水调歌头》上阕“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 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可知,此句明写月宫的 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的展现出来;“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 暖人心肠)”写出词人面对“天上”还是“人间”的抉择时,想起“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 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道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 间的决心,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 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 的离别,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不禁愁绪万千,内心惆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 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词人从个人 的离愁中跳脱出来,表现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满含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8 题详解】 C.《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意思是: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用“转”“低”二字,来写月亮的移动轨迹, 暗示夜已深。所以“转朱阁”写的并非是诗人转过朱红的楼阁; 故选 C。 【9 题详解】 A.“高处不胜寒”意思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 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达 到极高境界时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在此形容他诚实守信所以大家都 愿意和他交往,引用有误;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 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在此形容中秋晚会节目的主题,引用正确;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 由月亮的圆缺变化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用来形容面对“悲欢离合”的 现实,引用正确; D.“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 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 呢?写美景难遇,遇到就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在此形容珍惜难得的相聚,引用正确; 故选 A。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薄.暮冥冥 B. 浮光跃.金 C. 杂然前陈. 推陈.出新 不以.物喜 D. 述以.文者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日薄.西山 义薄.云天 欢呼雀跃. 鱼跃.龙门 慷慨陈.词 以.身作则 势单力薄. 龙腾虎跃. 新陈.代谢 拭目以.待 A.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感,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 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洞庭湖的阴风苦雨更加触发了迁客骚人原本就难以释怀的悲情愁绪。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理解:作者想探求古仁人的思想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是否不同,但一直没有答案。 C.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捉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情形,是滁州人 出游。 理解:因滁州山多林密,山路崎岖难行,游山百姓为防止迷路,相互呼唤搀扶。 12.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 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请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材料,说说“以百姓心为心”在范仲淹、欧阳 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①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③,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④,复发橐中⑤黄金五十两,以 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注:①【上供米】给朝廷供奉上缴的粮食。②【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粜常 平米】出售常平仓的米。④【哀(póu)羡缗(mín)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⑤【发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橐(tuó)】拿出自己囊中的东西。 【答案】10. B 11. A 12. 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欧阳修虽然被贬, 依然能够与民同乐;苏轼被贬杭州时,帮助百姓对抗饥荒和疫病。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迫近/迫近/迫近/微,少; B.跳跃/跳跃/跳跃/跳跃; C.陈列/旧的/陈述/旧的; D.用/因为/用/来;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h 和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理解不正确。根据【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可知,范仲淹找到了答案,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而非“一直没有答案”; C.理解不正确。根据【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游山百姓 表达出出游的快乐,而非“为防止迷路,相互呼唤搀扶”; 故选 A。 【12 题详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