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试题及答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苏轼的《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经典诗文,让中华儿女容纳非凡的气度,读《岳阳楼记》,我们从①“________,_______”
中感受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济世情怀;读《行路难》(其一),我们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李白乘风破浪、云帆渡海,一往无前
的精神;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读《月夜忆舍弟》,我们从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我们从
⑤“_______,___________”中读懂了诗人思乡怀亲之情。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谱
写的一曲曲人生的歌!
【答案】 ①. 千里共婵娟
②. 三年谪宦此栖迟
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 后
天下之乐而乐
⑤.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⑨. 有弟皆分散
⑩. 无家问死生
⑪. 因思杜陵梦
⑫.
凫雁满回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婵、
谪、宦、栖、忧、长、沧、沉、畔、皆、陵、凫、雁、塘”等字的正确书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1 年 11 月 3 日,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46 项原创甲(A.成果 B.
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复旦大学赵东
元院士团队双双同时折桂。至此,曾数. ① (A.shù
B.shǔ)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
奖一等奖已连续 8 年产生得主,这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最佳注 jiǎo ② (A.
角 B.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原创导向,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 乙
(A.源远流长
B.源头活水)功能,以更大力度 丙 。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
②处:__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确保各项下放的权责接得住、管得好
②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
③促进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④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①②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甲 A
②. 乙 B
(3)【示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双
双折桂。
(4)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1)数度:几次。数,读作 shù。故选 A;
(2)注脚:读音 zhù jiǎo;解释字句的文字。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甲,成果:学习、工作、劳动、斗争等方面的收获。成就:事业上的成绩。
根据语境“46 项原创”的提示,可知是国家自然科学方面的具体收获,应使用“成果”,
故选 A;
乙,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
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根据需要修饰“功能”一词的语境,应使用“源头活水”,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修改。
画线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双双同
时折桂”语病是重复赘余,应删掉“双双”或“同时”。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排序。
根据语境“以更大力度”可知,应谈进一步的做法和效果(或目的),④②两句是做法,应
排在前面;①③两句是目的,应排在后面;先破后立,④应在前排第一位,②应在后,排第
二位;管理管理的目的是出人才,出人才也是最终目的,①应排在③之前;因此语序为
④②①③。故选 C。
二、阅读理解。(68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 对这首诗内容及写法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 “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C. “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家无望和路途渺远。
D. 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4. 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3. C
4. 颔联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
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根据“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知,作者是被贬离京,故“家何在”表明
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袁朽惜残年”意思是: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
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诗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
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哀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白不阿之态。表
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忠君爱国、
甘愿奉献的精神。
(二)(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叔祖念莪翁①,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
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②,澄潭漱其址③,隙
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
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
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④片石,咫尺不可见。先
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注】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名。②回澜:荡漾的水波。③址:山脚。④江郎: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山名。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拟是.年暂止游屐 是:________ (2)循溪觅胜. 胜:________
(3)崖临.回澜 临:________
(4)余欣然..返寓 欣然:________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B. 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
陆/
C. 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D. 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
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如故,因为余言。
(2)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8. 本文描写的石岩、潭水有何特征,请简要概括。
【答案】5.
①. 这
②. 优美的景色
③. 靠近
④. 高兴的样子
6. A
7. (1)互相一见就像老朋友,(他)于是对我说。
(2)(我)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没法实现。
8. 潭水清澈。石岩或姿态挺拔优美,或神奇诡异,颜色青翠碧绿;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余拟是年暂止游屐:我计划这年暂时停止出游。 是:这。
(2)循溪觅胜:顺着溪流寻访优美的景色。 胜:优美的景色。
(3)崖临回澜 :石崖靠近荡漾的水波。临:靠近。
(4)余欣然返寓:我十分愉快地回到住处。欣然:高兴的样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名词代词
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语气词和连词往往该断句),找句式(注
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
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文中画波浪线句“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意思是:三十日过了江山县,抵达青湖,
于是丢下船上岸。“过江山”“抵青湖”“舍舟登陆”是连动句。据此断句为:三十日过江
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
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如:像;故:老朋友;因:于是;为:对;余:我;言:说。
(2)拟:打算;其:代词,代指江郎山;比至:等到;不果:没法实现。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澄潭漱其址”可知,潭水清澈;“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通过写石色青翠碧绿,
高高耸立有荷花露出水面的悠态,展现石岩颜色青翠碧绿,姿态挺拔优美;“岩石奇诡,探
幽之屐,不可不一过”,通过语言描写,侧面展现岩石神奇诡异。
【点睛】参考译文:我计划这年暂时停止出游,但叔祖念莪翁,年岁已高,还冒着酷暑,来
家中坐着催促,于是在七月十七日启程出发……三十日过了江山县,抵达青湖,于是丢下船
上岸。顺着溪流寻访优美的景色,在北边的小洲上找到石崖。石崖靠近荡漾的水波,澄澈的
潭水冲刷着石崖底部,石缝中长着茂盛的树木,石色青翠碧绿,高高耸立有荷花露出水面的
姿态。僧人傍靠石崖建盖房屋,感觉十分幽雅、美好。我盘坐在石头上,遇到一个叫刘对予
的人,互相一见就像老朋友,(他)于是对我说:“江山县北二十里处有左坑,那里岩石非
常神奇诡异,探寻幽深的旅行,不能不去那里一次。”我十分愉快地回到住处,已是下午,
没能启程。八月初一日冒着雨行走三十里。一路上眺望江郎山片状的岩石,咫尺不能看见。
(我)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没法实现。
(三)(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
牛棚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
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
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
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对!你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⑤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
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
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
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⑥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女
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真
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
说着就跑下坡去。
⑦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⑧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到了神仙山,我有
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
着吃个饱吧!
⑨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
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
了她的姑家。
⑩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
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⑪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⑫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⑬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⑭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
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
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
在天空里。
⑮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
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队。吴召儿说:今年,
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
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免崽子们
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
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
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⑯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
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
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掷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⑰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 年 11 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 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抗战时期融洽的军
民关系。
C. 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掩藏东西,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
而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D. “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月夜的梦幻
美。
10.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
(1)文章开篇划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从下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
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11. 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12.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和加点词语意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9. C
10.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写出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
轻松、欢快的气氛。
②从吴召儿的笑声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的女孩形象。
11. ①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
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
12. 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热情感染着他人。在那段抗战岁月中,吴召
儿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与发扬,表达
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与写法分析。
C.“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有误,根据第⑤段中的“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
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可知,应为:熟快动听的念
书声。故选 C。
【10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一般来说,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往往调动人
的各种感觉器官,从景物的色、形、声、味、态等方面进行描绘,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