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烟台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
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4.写在试卷上和答题卡指定区域外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7 分)
1. 默写。
(1)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宿建德江》)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游子吟》)
(3)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4)斯是陋室,__________。(《陋室铭》)
(5)__________,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6)______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答案】 ①. 江清月近人
②. 报得三春晖
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 惟吾德
馨
⑤. 夕日欲颓
⑥. 选贤与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清、晖、窗、惟、馨、颓、与”等字的正确书写。
2.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烟台剪纸、螳螂拳、八仙葫芦、烟台绒绣……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句话中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B.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雷锋精神依然具有跨越时间的无限魅力。——这句话
没有语病。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觥筹..交错”“一豆.羹”——“白”“觥筹”“豆”在古代都指酒杯。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这
个文学常识表述是准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C.说法有误。“觥筹”是酒杯和酒筹,“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而
非“在古代都指酒杯”。
故选 C。
3. 学校开展“走近母亲河弘扬黄河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览黄河风光】
(1)班长小文为“诗览黄河”古诗词交流会拟写了一段开场白,请补充完整。
诗人们常把黄河写入诗篇,创设意境。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写出了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写出了黄河曲折
辽远的景象;王维“_____________”(用《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填空),写出了黄河雄壮深
邃的意境。
【活动二:知历史变迁】
(2)为了解黄河的历史变迁,小文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仔细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老的河道愈加杂乱无幸,这似乎又给黄河以变换手法继续粗野的口实。在典籍记载或
有水文资料的全部两千五百年间,撒泼打滚的黄河放 sì地胡作非为,上演出无数场三年两
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闹剧。任性的破坏直接酿成黄泛区接踵而至的生灵涂炭。“黄患”灾民,
经常在被迫无奈之下背井离乡的逃难。
材料二:
(节选自赵政的《若重若轻的牵挂》)
目前山东正积极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黄河大集”成为重要载.体。“黄河大集”
(
)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
)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
节点,(
)“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黄河大集”之兴展现了老百姓物质生活
富足和消费品位的提升。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放 sì(
)
载.(
)体
②材料二括号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整合 贯通 汇集
B.融合 贯通 集合
C.整合 连通 集合
D.融合 连通 汇集
③为概括黄河的历史变迁,小文根据材料拟写了上联,请补写下联。
上联:忆往昔河道多变致生灵涂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扬文化精神】
(3)小文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和两段歌词。请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
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
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
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歌词一:
(摘自《河南日报》)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
们民族的屏障
歌词二:
(节选自《黄河颂》)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节选自《我的中国心》)
根据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歌词一、二中“黄河”的文化内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浪淘风簸自天涯
②. 长河落日圆
(2)
①. 肆
②. zài
③. D
④. 示例:看今朝文化大集让百姓富足
(3)
①. “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②. “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
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淘、簸、涯、圆”等字的正确书写。
【小问 2 详解】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sì——肆,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2)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
载.体:读音 zài tǐ,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整合:集结不同的意见或事物,重新统合,成为新的整体。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空一,根据“‘黄河大集’( )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语境,此处是把红色文
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合成一体,应使用“融合”。
贯通:连接,沟通。
连通:互相连接起来,相互有联系往来连通管。
空二,根据“( )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语境,此处是互相连接起
来,相互有联系往来连通管的意思,应使用“连通”。
汇集:聚集。
集合:许多分散的聚在一起。
空三,根据“( )“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语境,此处是聚集的意思,应使用
“汇集”。
故选 D。
(4)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
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根据上联“忆往昔”动宾结构,结合材料二“目前山东正积极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
可拟写“看今朝”;
根据上联“河道多变”主谓结构,结合材料二“山东正积极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黄
河大集’成为重要载体”,可拟写“文化大集”或“黄河大集”;
根据上联“致生灵涂炭”动宾结构,结合材料二“‘黄河大集’之兴展现了老百姓物质生活
富足和消费品位的提升”,可拟写“让百姓富足”。
示例:看今朝黄河大集让百姓富足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
根据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我们的
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
家国情怀”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根据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
祖国的深情,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同根同族同源’的民
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同根同族同源”的
民族观念。
班级开展“读名著,谈体会”主题读书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辨识人物】
文段一:
①饭盒里的水正在冒泡。突然,一条火舌从燃烧着的木头下面贼溜溜地蹿了出来,在一
个低着头的人的乱头发上舔了一下。那人慌忙把头一闪,不满意地咕哝了一句:“呸,真见
鬼!”
②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
③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红军战士,穿着呢上衣,留着一撮小胡子,刚刚对着火光检查完步
枪的枪筒,用他那粗嗓子说:“这个小伙子看书入了迷,火烧头发都不知道。”
(1)文段中的“小伙子”是______4______,“小伙子”当时看的书是《_____5_____》。
文段二: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
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
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2)文段中的“你”是_______6_______。
【活动二:品析形象】
(3)下面是一段“名著形象大家谈”的发言稿,请根据提示续写。
成功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多面的,而不是单一平面的。例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好吃
懒败,但也忠勇善良,关键时刻也能全力以赴;《骆驼样子》中的祥子勤奋肯努力,但后来
没有保持本心,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童年》中的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
所以,品读人物时,我们要多角度辩证思考。
【答案】4. 保尔
5. 牛虻
6. 大堰河
7. 示例:小茨冈爱偷东西,但乐观纯朴,争强好胜,喜欢逞能。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 8 章:布琼尼骑兵第一军冲破波兰白军的防线,准备袭击基辅周围
的敌人。加入这个部队的保尔同战友们一起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日托米尔,战斗之余,保
尔专心致志地阅读《牛虻》,并给同志们讲述其中的故事。
根据文段一“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红军战士,穿着呢上衣,留着一撮小胡子,刚刚对着火光检
查完步枪的枪筒,用他那粗嗓子说……”可知,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 8 章,回顾原
著情节可知,“小伙子”是保尔。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 8 章:布琼尼骑兵第一军冲破波兰白军的防线,准备袭击基辅周围
的敌人。加入这个部队的保尔同战友们一起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日托米尔,战斗之余,保
尔专心致志地阅读《牛虻》,并给同志们讲述其中的故事。
根据文段一“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红军战士,穿着呢上衣,留着一撮小胡子,刚刚对着火光检
查完步枪的枪筒,用他那粗嗓子说……”可知,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 8 章,回顾原
著情节可知,“小伙子”当时看的书是《牛虻》。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3 年 1 月 14 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
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公道的世界”的强烈
仇恨。
根据文段二“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
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
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可知,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结
合“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等可知,
“你”是“大堰河”。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续写。形式上,使用“(人物)+(性格)……,但(性格)……”的句
式,内容上,从《童年》中任选一人物,写出其性格的两面性(多面性)即可。
示例:阿廖沙(或“我”)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备受摧残,但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二、阅读(43 分)
(一)古诗阅读(4 分)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
服。
8.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 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
空一样。
C. 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
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而,吹面不寒杨柳风”。
D. 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
人对家人的思念。
9. 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8. B
9. 渲染环境的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赏析有误。颔联“水光浮日出,霞彩映江飞”写岳阳之景,当然离不开水,于是作者的视
线从空中向下移动,承第 一句“晚”字写湖中和江面之景。“水光”和“霞彩”都是静态的,
“出”字描绘出洞庭湖波光晃荡,日将落而未落时浮在水面上的情景;“飞” 字一方面见出
晚霞疾逝,一方面见出江水的流动。这两个字给画面注入了一种动态的美,突出了晚景的特
色。可见,运用了静中有动的手法,而非“动中有静”。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探究。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意思是:岳州晚景是乌鸦聚集在树上,秋季的天空中传来归雁
的鸣叫声。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奠定了感情基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
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
庭中的桂花。“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
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
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知,“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
中渲染环境的凄凉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
(二)文言文阅读(10 分)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