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资料共2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湖北省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 案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 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 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 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 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 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 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 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 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 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 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 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
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号,古 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 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极尽荒僻。此处写景 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 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 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 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 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 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可以 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材料二: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 怨》)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萧道成因 杨柳而想起“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韩君平因杨柳而想起“昔日青青今在否”的章 台倡女……何以这首诗的主人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 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是一种受情感综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 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 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 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 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说诗已经做穷了,倒不如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 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 是情感。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比 如古诗《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 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单看起来,每句都无特色,合看起来,全篇却是一幅极幽美的意 境。不仅汉魏古诗是如此,晋以后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要在总印象上玩味,决不能字斟句酌。晋以后 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 的衰落现象。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 体。比如李太白的《长相思》收尾两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钱起的《湘灵鼓瑟》 收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温飞卿的《菩萨蛮》上阕“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 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我们仔细玩味这些诗词时,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 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天生成的联络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由 于它们在情感上是谐和的。单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来说,曲终人杳虽然与 江上峰青绝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所以它们可以调和。 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或是只说“江上数峰青”,意味便索然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 见出创造是平常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使意象协调统一种种道理了。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 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例如《王风·黍 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 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三章诗每章都只更换两三个字, 只有“苗”、“穗”、“实”三字指示时间的变迁,其余“醉”、“噎”两字只是为压韵而更换的, 在意义上并不十分必要。三章合在一块不过是说:“我一年四季心里都在忧愁。”诗人何必说 一遍又说一遍呢? 因为情感原是往复低徊、缠绵不尽的。这三章诗在意义上确似重复而在情 感上则不重复。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综和的。情感或出于己, 或出于人。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创造与情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 B. 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C. 杨柳这个意象之所以引起了不同联想,是因为每个诗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D. 文艺作品一定具有完整性,它的意象被情感综合后,由散漫零乱变得谐和统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 性。 B. 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文章语 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C. 材料二中作者反对“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的观点,因为情感 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D. 材料二列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 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但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B. 因为情感经历不同,对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读者产生了三种不同解读:对这位悲 惨的老人的怜悯;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以及对勤劳独立的老人的歌颂。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中人与景因为情感而交融在一起,把旅人听见鸡声就爬 起来,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D. 马致远在途中看到秋天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融合自己的思 念、飘零之感,最终写出《秋思》。 4. 学习《李凭箜篌引》时,一位同学提出,“吴丝蜀桐张高秋”中“张”字意为“弹奏”, 但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又总觉得不好,不明白为什么。请据材料一给这位同学解决疑惑。 5.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但材料二给了我们一把解诗钥匙。请据材料 二分析李商隐《锦瑟》中间两联。 【答案】1. B 2. C 3. B 4. ①材料一提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作用。②“张”这里虽和“弹” 同意,但它“拉开、张开”的本义会让我们联想到随着琴弦的拉开,清越的箜篌之声如同张 开翅膀飞扬而出,飞上高高的天空,让天上的云朵也颓然凝定不动,联想到“响遏行云”的 典故,联想到“惊天动地”的美妙音乐。它与下文的“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恰好相应, 意蕴丰富。而“弹”不会形成如此丰富的联想。 5. ①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可以通过情感来综合意象,使原来看似散漫无关的意象形成统 一整体。②《锦瑟》中间两联使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的典故,看 似散漫凌乱,甚至毫无关联,但因为它们都具有朦胧伤感的情感,可以整合在一起,构成怅
然若失的意境,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表现了作者理想破灭、可望不可及的悲慨心情。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倒数第二行,原文 “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由可能变必然。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错误,张冠李戴,这一段中心论点是第一 句,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向我们说明“联想的过程”。 B.“引用论证”错误,“如李白《蜀道难》中……”不是引用论证,这是举例论证。 D.“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二第二 段,“不仅汉魏古诗是如此,晋以后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要在总印象 上玩味,决不能字斟句酌”,是为了论证“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 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读者的情感,而材料二的论点,从标题以及结尾可见是“情感对于诗歌创造过程的作用”, 是从创作者角度而言的。 其它三项都是创作的角度谈情感的作用。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 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联想 在其中起着统摄作用。 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张”字的本义为“拉开、张开”,“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让人们联想到清越的箜篌之声如同张开翅膀飞扬而出,飞上高高的天空,让天上的云朵也颓
然凝定不动,意蕴丰富。“弹”只是意思上符合,不会让人有此丰富的联想,没有这种表达 效果。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 就是情感”可知,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可以通过情感来综合意象,使原来看似散漫无关的 意象形成统一整体。 《锦瑟》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 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 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把四个典故整合在一起,构成怅然若失的意境,形成了完整的有 机体,表现了作者理想破灭、可望不可及的悲慨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 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 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 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 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 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 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 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 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 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 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 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 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
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 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 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 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 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 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 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 “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 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 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 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 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 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 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 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 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 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 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 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 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 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 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 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 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 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 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 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 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
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 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 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 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 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 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 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 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 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 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 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 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 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 车辕。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问他无果,既暗示了赵三有秘密,又设置了悬念,引起阅 读兴趣。 B. 王婆一进去男人们都闭了嘴,同时还发现青山媳妇和孩子都不在,于是就产生了怀疑, 凸显其敏锐机警的形象。 C. 村妇们听闻男人们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并且像遇到钓钩的鱼 儿四散逃开,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 D. 明明已经“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却告诉李二婶子和其他村妇们“没有这回事”,表现 了她的谨慎心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三和男人们商讨大事,却被李二婶子偷听,并告知了村妇们,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 伏笔。 B. “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蕴含深意,发人 深思。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