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一、积累运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曹操《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3)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可能遇到的两个治国困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①. 越陌度阡
②. 短歌行
③. 宁溘死以流亡兮
④. 加之以师旅
⑤. 因之以饥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陌”“阡”“溘”“兮”“旅”“馑”。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是革除科技馆积弊沉疴的最有效方法。
B. 丰子恺作为文人画家,其作品星罗棋布....,至今都是学界的热门话题。
C. 报道中的难民筚路蓝缕....,忍饥挨饿,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盼着回家。
D. 文学作品一旦被读者逐字逐句考据,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不忍卒读....。
(2)将下列 6 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合于礼就是做得对,对就是合式的意思。
②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④礼和法相异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⑤礼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的是传统。
⑥从行为规范说,礼和法律无异,都是行为规范。
A. ②③④①⑤⑥
B. ②⑤③⑥①④
C. ③⑥②⑤①④
D. ③①⑥
④②⑤
【答案】(1)A
(2)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选项是说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
B.“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选项是说法
丰子恺作品有很多,使用不恰当。
C.“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选项是说
难民悲惨的境遇,使用不恰当。
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选项是说阅读体验不好的意
思,使用不恰当。
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文段的层次是先指出“礼”是什么,接下来谈“礼”和“法律”相同的地方。因此先选出③
和①;
然后对“礼”和“法律”的相同点进行具体阐释⑥。
再承接上文指出“礼”和“法”的不同点④,先指出“法”是②,再说明“礼”是⑤;
因此正确排序应该是③①⑥④②⑤。
故选 D。
二、阅读(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的虚与实
周丰
①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元宇
宙的核心是信息,是一个信息的世界,信息由数据构成。然而,数据的创造者是人,这就意
味着,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
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
字宇宙中充分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
②如果说元宇宙是“把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了”,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
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
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
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凭借着“0”和“1”两个代码,数据能够塑造任何形式的对象,某种
程度上讲,数据就是人的想象的可视化。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然
而,在人的感知层面,元宇宙并未“解”或“破”开什么,我们可以将元宇宙对于感知的意
义理解为“放”。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
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 380~780nm 的光
波,我们的听觉是 20~20000Hz 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
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
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术时代,我们
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
③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我们在现实世
界中所获得的感知信息是由现实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传输给“我”的感知信息,例如,窗外的
风景,空调的噪音等,都是现实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的感知信号,我们便看到了窗外的雪、树
木和房子,听到了空调的嗡嗡声、感受到了它的方位。但是,在元宇宙之中,信号不需要现
实世界事物的反射,而是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呈现给我们,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
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
到寒冷,只要元宇宙技术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些都很自然。简言之,元宇宙正是完全抓住
了人的感知的技术手段,数据的本质也是信息,只要元宇宙设备能够高保真呈现相应的信息,
感知仍然是真实的感知。元宇宙正是将物质世界转化为了信息,而其真实之处就在我们对信
息感知的真实。
④然而,没有实在物质形式的元宇宙等同于幻觉吗?某种程度上,所有的感知都是错觉。
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要求,我们的感知不可完成对所有信息的一一对应处理,而是以
一种原型同构的方式去处理感知信息,例如我们会以范畴将事物单元化,我们在 380-780nm
波长的范围内见出了大致 7 种色彩,而不是 400 种甚至更多。“见出错觉不仅正常,而且
为生存之必需。”然而,错觉和幻觉有何不同?错觉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对象感知的歪曲;
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幻象。显然,我们
在元宇宙中能够感知到形象、声音、冷暖等,首先是因为元宇宙设备为我们呈现了相应的感
知信号。感知信号是实实在在的刺激输入,这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元宇宙的全沉浸式首先就
是感知信号的全真给予,因此,我们便能在这种“虚”之中获得全真实的感知体验。
⑤元宇宙的“虚”具有实在性(虽然我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只有一套 VR 设备),而元
宇宙所遭的质疑和批判也在于它的“虚”:___________。
⑥对元宇宙的质疑与批判其实是人类对元宇宙的驾驭方式之未知的担忧和焦虑。现实世
界如何与元宇宙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元宇宙如何助力建构现实生活,直言之,在元宇宙时代
之下,人如何自处?如何“诗意地栖居”?也许这正是如何将元宇宙之“虚”化为“实”的
关键。
3. 第②段中的词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
4. 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阐说事理的方式。
5. 依据第①—③段,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元宇宙是与自然宇宙没有关联的存在。
B. 元宇宙为人类所创造,它不存在限制。
C. 元宇宙将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主要途径。
D. 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
6. 如以《红楼梦》情节为例阐说第④段中的“幻觉”,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听仙曲。
B. 《红楼梦》中秦可卿去世前,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来告知永保家族之策。
C. 《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
D. 《红楼梦》中贾瑞病入膏肓,却在风月宝鉴正面看见了美丽的王熙凤。
7. 依据第①—④段,推断人们对元宇宙的“虚”可能提出哪些质疑。
【答案】3. 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
4. 作者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第一,抓住了解放这一核心概念,作者采
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
边界的“放”,分开阐说,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
依然是有限度的。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第二,引用人
类感知范畴数据/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来解释限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使阐
说更为清晰明了。
5. D
6. C
7. (1)元宇宙离开了现实世界,将现实转化为数据,由人类创造数据以及数据的组合方式,
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各种价值观、偏见、不同经历等因素,如何保证数据的全面、真实、没有
偏见、没有故意掩盖现实世界的瑕疵,创造一个伪装美好的世界呢?
(2)元宇宙中,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我们,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未
来,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过程永远如人类所想所愿呢?
(3)正如作者所说,元宇宙的虚使人类成为造物主,使人类享受创造的自由,从辩证的观
点看,这是培养人类的创造能力还是增强人类的狂妄心理?这是让人类享受还是沉迷?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桎梏”的本义是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这里主要从解放束缚的
角度来解析“桎梏”的。
由文中第二段“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
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可知,“桎
梏”的一层意思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
从文中第二段“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 380~780nm 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 20~20000Hz
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
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
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可知,人类是受着人的有限性所限制的,由此可知,“桎梏”的另
一层意思是指人类感知对象的有限性。
结合以上分析可得,文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理方式的分析能力。
从文中第二段“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
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
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可知,作者
在这一段中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重点是“解放”。作者并没有笼统的将
解释“解放”一词,而是采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
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边界的“放”,分开阐说。“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
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
‘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
术时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正是通过这一分开阐述的方
式,作者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依然是有限度的。
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
同时,作者通过引用人类感知范畴数据,如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范围,“我们的视觉
可见光范围是 380~780nm 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 20~20000Hz 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
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通过引用具体数据来解释限制来自
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从而让读者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楚,对人所受到的限制也更
加清晰明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没有关联的存在”说法错误。从第三段“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
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
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寒冷”可知,元宇宙是与自
然宇宙是有联系的。
B.“它不存在限制”说法错误。从第二段“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
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可知,元宇宙也受
到人的感知限制所限制。
C.“主要途径”错,由第①段“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
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字宇宙中充分
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从“平行”和“似乎”中可见选项“主要”表
述无中生有。
D.“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说法正确。从第三段“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
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并非幻觉,而是
错觉。从第四段“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
幻象”可知,林黛玉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是受到落花的刺激而产生,所以这不是幻觉。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从第一段“数据的创造者是人,这就意味着,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
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可知,元宇宙
离开了现实世界,将现实转化为数据,由人类创造数据以及数据的组合方式。但人和人是不
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价值观、偏见、不同经历等都造成人们的不同,所以如
何保证数据的全面、真实、没有偏见、没有故意掩盖现实世界的瑕疵,创造一个伪装美好的
世界呢?这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第二段“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
和虚拟性,凭借着‘0’和‘1’两个代码,数据能够塑造任何形式的对象,某种程度上讲,
数据就是人的想象的可视化”可知,元宇宙中,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我们,所以
计算机的性能和性质是决定性因素。而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
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过程永远如人类所想所愿呢?
从第一段“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
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第四段“因为元宇宙设备为我们呈现了相应的
感知信号。感知信号是实实在在的刺激输入,这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元宇宙的全沉浸式首先
就是感知信号的全真给予,因此,我们便能在这种‘虚’之中获得全真实的感知体验”可知,
正如作者所说,元宇宙的虚使人类成为造物主,使人类享受创造的自由,但如果滥用这种自
由,是否会造成人类的狂妄心理?是否会让人类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二)(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已成传说的幺店子
卢一萍
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
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
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
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
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
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
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
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
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
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
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
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
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们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
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
价格收费。
④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
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
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
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华溪口是两河交汇之处,天空像鱼尾,王家湾的地势稍微宽
一些,便像鱼腹,然后在临近下两河口的附近收紧成鱼嘴状,一条布满星辰的深蓝色大鱼,
似乎正从天空向着巴河的方向游动。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
⑤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
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
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
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
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
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
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
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
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
⑥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
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
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
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
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
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