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河北张家口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
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
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
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
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
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
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
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
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
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
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
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
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
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
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
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
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
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
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
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
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
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
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
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
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
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
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
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
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
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
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
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
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 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
河。
C. 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 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
超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
诗的最高峰。
B.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论说了中外古诗中“月”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思以及不
同特点。
C. 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那么就很难得到主
流文化的认可。
D. 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
典型意象。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A.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B.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C.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 在“月”这一意象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寄寓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诸简
要概括。
5. 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继
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
【答案】1. B
3. B
4. 情感区别:中国诗歌常用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西方诗歌常
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2 分)
原因:中国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承载着“载道”的重任,如果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
2. C
)
)
)
将得不到主流文化认可;西方诗歌多追求艺术上的“真”,以及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
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束缚。(2 分)
5. 继承:①继承了“借月抒怀”的手法,即用“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思念、思乡等情感。
②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3 分)创新:运用非凡奇特的想
象,超越了前人月亮诗中表达思念、思乡等常见情感,赋予月更为丰富的蕴含,如一种情操、
一种人生追求的象征,以此来寄托情感,表现风节。(3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讯
契诃夫
小铺子老板库兹玛·叶戈罗夫的木房里既闷又热。该死的蚊蝇聚集在人的眼睛和耳朵附近,
惹人讨厌……屋里烟雾腾腾,但散发在空气中的却不是烟味,而是咸鱼味。在空气里,在人
的脸上和蚊子的嗡嗡声中都有着一种苦恼。
一张大桌子,桌上放着一只内盛核桃壳的小碟子、一把剪刀、一个装有绿色软膏的小罐,几
顶帽子和一些空酒瓶。在桌旁坐着库兹玛·叶戈罗夫本人、村长、医士伊万诺夫、教堂小职
员费奥方·玛纳富伊洛夫、教堂唱诗班的男低音米海洛、教父巴尔潘契·伊万内奇、从城里
来安尼西娅姑母家做客的宪兵佛尔土纳托夫。库兹玛·叶戈罗夫的木房现在暂时出租为医疗
站。前厅里有一些病人正在等着看病。刚才从一个什么地方送来了一个折断肋骨的农妇……
她躺在前厅呻吟着,等待着医士对她表示善意的关注。
库兹玛·叶戈罗夫的儿子谢拉皮昂站在离桌子相当远的地方。他在城里做理发师,如今在父
亲家休息几天。他挺拘束,在用发抖的手揪着短唇髭。窗外聚集着一群人,他们都是来看库
兹玛·叶戈罗夫将怎样打儿子的。
“你们一直讲我撒谎,”谢拉皮昂说,“所以我不想同你们多说。现在是十九世纪了,爸爸,
光空谈任何事情都干不了,因为理论缺了实践就不能存在,关于这一点您自己也并非不知
道。”
“住口!”库兹玛·叶戈罗夫厉声说道,“别东拉西扯!你说正经的,你把我的钱弄到哪儿去
了?”
“钱?嗯……您十分聪明,您应该明白,我没有碰过您的钱。钞票您又不是为我积蓄的……
别冤枉人……”
“谢拉皮昂·库兹米奇,您要坦白,”教堂小职员说,“须知我这样问您是为什么。我们是想
开导您,把您引上正路……除去为您好之外,您的亲爸爸对您没有别的什么……因此,他才
把我们请来了…….您老老实实说……谁会没有一点过错?您拿了您爸爸放在他五屉柜里的
二十五个卢布,或者,不是您拿的?”
谢拉皮昂不说话,向一旁吐唾沫。
“你倒说话呀!”库兹玛·叶戈罗夫大声叫喊,用拳头敲打着桌子,“你说,是你或者不是你。”
“随您便……行了吧!”
“应当讲:‘就算是’。”宪兵纠正他说。
村长从桌旁站起,在膝盖上擦亮一根火柴,恭恭敬敬地将它送到宪兵的烟斗前。
“呸!……”宪兵生气了,“你给我放进了一鼻孔的硫黄!”
吸了一口烟后,宪兵从桌旁站起,走到谢拉皮昂跟前,恶狠狠紧盯着他尖声喊道:
“你是什么人?你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啊?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不答话?反抗
吗?拿别人的钱!闭嘴!答话!说!你回答!”
“如果……”
“住口!”
“如果……请您小点声,先生!如果……我不怕!您过分自负了!可您是个傻瓜,如此而已!
如果我爸爸要折磨我,我准备好了…你们折磨吧!你们打吧!”
“住口!别说……说话!我知道你想什么!你是贼吗?你是什么人?住口!你站在谁面前?
别犟嘴!”
“必须惩治他,先生,”教堂小职员叹气说,“如果他不愿用认错来减轻罪过,那么,库兹玛·叶
戈罗夫,就非用鞭子揍他一顿不可。我认为,非揍不可!”
“狠狠揍!”男低音米海洛说,声音极其低沉,大家听了都害怕。
“是你或者不是你?我最后一次问你!”库兹玛·叶戈罗夫问道。
“随您的便……就算是……您折磨吧!我准备好了……
“打!”库兹玛·叶戈罗夫下命令道。他面色发紫,从桌后走了出来。
人们斜靠在窗台上。病人们挤集在门口,昂起了头。就连那个折断了肋骨的农妇也抬起头……
“躺下!”库兹玛·叶戈罗夫说。
谢拉皮昂匆匆脱下短小的上衣,在胸前画了个十字,顺从地趴伏在长凳上。
“折磨吧!”他说。
库兹玛·叶戈罗夫解下皮带,朝人群看了看,像是在期待人来帮他似的,接着他就开始打……
“他连一声都不吭!”人群惊叹道。
人们让出了一条路,库兹玛·叶戈罗夫的妻子走进房来,上了浆的裙子沙沙作响。
“库兹玛!”她对丈夫说,“我在你衣袋里找到的是一笔什么钱?是不是你刚才寻找的那一笔
钱?”
“正是那笔钱……起来,谢拉皮昂!钱找到了!昨天我把它放进口袋后就忘了……”
“再打,先生!”佛尔土纳托夫嘟哝道,“狠狠揍!就该这么收拾他!”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库兹玛·叶戈罗夫邀请村里很多有名望的人来陪审,以达到更好的审讯效果。
B. 小说在叙写审讯过程的同时,还捎带着写了一些聚在外面看热闹的人们。
C. 小职员说了一番极具开导性的话,他的引导与启发,说明他已经掌握了证据。
D. 已经知道钱不是谢拉皮昂偷的,宪兵还嘟哝道“狠狠揍”,可见他内心的冷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只写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既闷又热”正好和人们烦躁苦恼的心情相应。
B. 契诃夫常借底层的小人物来刻画当时的病态社会,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写法不同。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发抖”“揪”两个动作暗示了谢拉皮昂做贼心虚的恐惧心态。
D. “她躺在前厅呻吟”看似闲笔,但后文“农妇也抬起头”与其照应,揭示了人们猎奇心
理。
8. 叙述故事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高超的小说家,才能吸引读者一口气把故事读完。请结
合文本分析契诃夫的叙事技巧。
9. 有人说“这是一场看似严肃,实际上却非常荒唐的闹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8. ①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整个审讯过程,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拉开
距离。
②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曲折多变。从谢拉皮昂的自述,到各色人等的审讯,再到最后钱被找
到,故事跌宕起伏。
③利用突变式的结局。在众多人物审讯后,结果却发现谢拉皮昂是冤枉的。这样巨大的落差,
戏剧化的突变,出人意料。
9. ①由村子里各种“权威”人士组成的审判队伍审讯“罪犯”,这是看似非常严肃的事情。
②荒唐的闹剧:父亲毫无根据地认为儿子偷了钱,结果钱又找到了;审讯时听不进去“罪犯”
7. D
)
)
的辩解,只是一味地威逼利诱,结果错打了人。
③作者正是借助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来表达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引发人们对“专制”“冷漠”
“麻木”病态社会的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宗熙宁二年七月,张巩等奏:“上约【注】屡经泛涨,并下约各已无虞,东流势渐顺快,
宜塞北流,除恩、冀、深、瀛等州水患。”司马光言:“巩等欲塞河北流,臣恐劳费未易。或
幸而可塞,则东流浅狭,堤防未全,必致决溢,是移恩、冀、深、瀛之患于沧、德等州也。
不若俟二三年间,东流益深阔,北流渐浅,塞之便。”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
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光曰:“若上约流失,其事不可知。上约存则东
流必增,北流必减。借使分为二流,于巩等不见成功,于国家亦无所害,何则?西北之水并
于山东则为害大,分则害小矣。巩等亟欲塞北流,皆为身谋,不顾国力与民害也。”帝卒从
巩议。
六年夏四月,置疏浚黄河司。先是,有选人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浚河。宦官黄怀
信以为可用,而患其太轻。王安石请令怀信、公义同议增损,乃别制浚川杷。或谓水深则杷
不能及底,虽数往来,无益;水浅则齿碍沙泥,曳之不动,卒乃反齿向上而曳之。人皆知不
可用,惟安石善其法,使怀信先试之,以浚二股。又谋凿直河数里,以观其效。且言于帝曰:
“开直河则水势分,其不可开者,以近河每开数尺即见水,不容施工尔。今第见水即以杷浚
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苟置数千杷,则诸河浅淀,皆非所患,岁可省开浚之费几百千万。”
帝曰:“果尔,甚善。闻河北小军垒当起夫五千,计合境之丁,仅及此数,一夫至用钱八缗。
故欧阳修尝谓:‘开河如放火,不开如失火。’与其劳人,不如勿开。”安石曰:“劳人以除害,
所谓毒天下之民而从之者。”至是遂置司,将自卫州浚至海口,以虞部郎范子渊为都大提举,
公义为之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浚六塔二股河》)
【注】约:相当于黄河两岸的河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B. 帝曰/今不侯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右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C. 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D. 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在中国古代,“河”特指黄河,后又引申指一般的河流,还可指银河。
B. 司,指掌管、主管,引申为主管的工作,也可指官署。文中指官署。
C. 杷,农具名、用以耙疏、收聚柴草谷物。文中指形似于此的疏通河道工具。
D. 丁,成年男子称“丁”,未满十六岁的男子称“口”。“丁”“口”,都仅指男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巩等人建议在东流通顺畅快的时候,堵塞北流,以解除恩、冀、深、瀛等州的水患,
司马光对此表示反对。
B. 司马光认为张巩等人急着堵塞北流的做法,是出于个人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公心,这会
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损害。
C. 李公义建议用铁龙爪扬泥车疏通黄河河道,黄怀信认为可行,但是担心它太轻,最终并
未采用这种工具。
D. 为了更好地疏浚黄河河道,王安石直接任命范子渊为都大提举,李公义担任他的属官,
)
)
)
12. D
11. D
共同治理黄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北之水并于山东则为害大,分则害小矣。
(2)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
14. 宋神宗为什么会赞同王安石疏通河道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3. (1)西北两个方向的水在山东汇合那么危害就会变大,分开危害就会变小。
(2)现在只要见到水就用浚川杷疏通,水当即随着杷子改变方向成了直河。
14. ① 非常实用,解决了难题。 ② 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其一)
白居易
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
闾里固宜勤抚恤,楼台亦要数跻攀。
笙歌缥缈虚空里,风月依稀梦想间。
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
【注】白居易曾出任杭州刺史,他对杭州有很深 感情。
)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细话”一词形象生动,凸显了朋友即将上任时诗人想要细细地诉说心声的心情。
B. 首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感情氛围,“留心”强调了自己说话的内容非常重要。
C. 颔联对仗工整,平仄交错,如“闾里”与“楼台”、“勤抚恤”与“数跻攀”分别相对。
D. 尾联“遥飞”二字从“江山”一面写来,寄寓着作者对朋友即将赴任远方的浓浓深情。
16. 请简析这首送别诗中诗人向朋友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5. B
16. ①劝勉。希望朋友在杭州任上关心百姓,并且公事之余欣赏杭州的
美景。②怀念。诗人曾任杭州太守,杭州哪里的繁华和山水风光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③
欣喜。为杭州能有这样一位有诗人情怀的人担任太守而高兴。④祝愿。为朋友即将到杭州上
任而感到高兴。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说理,如文章先说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然
后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与其对比,说明学习需日积
月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
平盛世的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唱着歌回家。
(3)古人经常在诗词歌赋中使用“江”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驽马十驾
边落木萧萧下
翠峰如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千里澄江似练,
②. 功在不舍
⑤. 无
③. 浴乎沂
④. 风乎舞雩
,
),自然让人(
)
固然
固然
居然
居然
,他人回答
②
,如元妃说:“好
大快人心
大快人心
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
不稂不莠
不伦不类
不稂不莠
不伦不类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白话小说,人物日常交往自然以口语白话为主,但在某些场合出现
白话和文言对峙情况,也很值得(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与众亲友对话
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答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母亲对女
儿(
)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从表面看,元妃说话情真意切,而
王夫人的书面语言似乎在控制情感,但深一步看,这种语体的差异却暗含着礼仪的差异。
探春向贾宝玉发出的帖子是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还用了较多典故,如结尾曰:“孰谓莲社
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贾芸向他的“干爹”献殷勤, ③
其内容是;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
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
这样的白话以及夹杂了几个文言用词的(
),但拿这帖子与
探春诗帖相对照则更有意思。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回味
B. 体会
C. 体会
D. 回味
19. 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
20. 选文中贾芸送给“干爹”白海棠时附带了一个便条。请问这里的“干爹”是谁?请将这
个便条改写成 50 字以内的一段白话。
【答案】18. D
20. 贾宝玉;我认识许多花儿匠和名园,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了两盆白海棠,大人如果把我当
成亲儿子,就请把花收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误食毒蘑菇致人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同时毒蘑菇也是重要药物和功能分子的来源。生活
中,绝大部分误食中毒致死案例是由鹅膏属真菌引发的,其毒素为鹅膏环肽,(
)研究
者介绍说,与鹅膏属真菌亲缘关系很远的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蘑菇,也能产生这类毒素。
罗宏等人研究发现了与鹅膏环肽毒素合成相关的两个新的关键基因,二者为不同的加氧酶,
负责在鹅膏环肽毒素的关键位点引入氧原子。若空缺这些氧原子,毒素的活性将下降 1000
倍以上。这一发现将已知毒素合成基因从原来的 2 个增加到了 4 个,让人们对鹅骨环肽毒素
生源合成途径有了更深的认识。
21. 选文的括号内需要补充一个否定句,下列各项最符合语境的一句是(
A. 难道鹅膏环肽毒素只能是鹅膏属真菌独有的吗?
B. 鹅膏环肽毒素是鹅膏属真菌独有的。
19. ①多用口语白话;②却多用文言书面化;③也写了一个帖子。
)。
①
)
C. 鹅膏环肽毒素不是鹅膏属真菌独有 。
D. 但鹅膏环肽毒素并不是鹅膏属真菌独有。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若空缺这些氧原子,毒素的活性将下降 1000 倍
B. 若缺少这些氧原子,毒素的活性将下降 1000 倍以上
C. 若缺少这些氧原子,毒素的活性将下降到千分之一
)
22. C
D. 若空缺这些氧原子,毒素的活性将下降到千分之一
【答案】21. D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创业之初没有
一个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②苏格拉底曾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作业,就是每天前后甩手 300 下、同学们欣然答应。
一个月之后,苏格拉底问同学们谁坚持做了,有 90%的同学举手;两个月之后再问,有 80%
的同学举手。一年之后,再一次问时,只剩下了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另一位著名
的哲学家柏拉图。
③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具有理性思考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要善始善终
《道德经》里说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谓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
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因此善始善终是持之以恒的表现,是一种优良品质。
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甩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苛责
之下,能够善始善终,坚持到底。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
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炼。一如既往地坚持做好简单的事情,时间长了,
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善始善终就是这样一种有韧性的优良品质。
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花了九年的时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用了十五年,托尔斯
泰写成《战争与和平》用了二十七年。如果他们没有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精神,后人怎么
还能看到这些传世的名作?他们便是歌德口中能把生命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
的人,也是最成功的人。
由此看来,善始善终,才能成功。同样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要有坚持的勇气。英国
作家约翰生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古希腊哲学家毕阿斯说: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鲁迅先生说:“不耻最后。即
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坚持下去,善
始善终,你必将得到回报!
善始善终应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生活中很多人刚刚做某件事时信心百倍,积极肯干。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松懈下来,
结果功亏一篑。正如《诗经》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究其原因,是没有毅力,没有
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
每一次的善始善终都是充满挑战和艰难的,这样的时刻也是最考验我们的时候。如若我们在
这个关口放弃了,那么注定无法磨砺自己的意志,更加无法通达自己的人生前程。牛顿说过:
“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 5 分钟的时间中得来的成功。” 如果半路放弃,那么前面所做的
一切将会是前功尽弃,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终点就越难走好。而功败垂成,
会成为永久的遗憾。这就告诉我们,越接近成功就越要认真对待,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恒,
善始善终。
更重要的是做人善始善终,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