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0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9 分) 某校初二年级开展“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网上查阅等方式,探 寻到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皇家园林杰作——颐和园 1. 下面的文字选自“颐和探宝”组同学撰写的“身边的文化遗产 颐和园的长廊”报告中的前言部分,请 阅读文段,完成任务。 捉起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你首先想到的也许是清波潋滟的昆明湖、典雅古朴的亭台轩榭、俯仰生(zī) 的草树花……而我们小组此行探访的是颐和园中最富文化艺术气息的长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绘制的彩画, 色彩明艳,内容丰富。“江东二乔”“周敦颐爱莲”“苏轼夜游承天寺”“三借芭蕉扇”……语文课本中 同学们熟悉的许多人物、场景,惟妙惟肖.地呈现在长廊的枋梁上,足见设计者的。 (1)文段拼音处应填入的汉字、加点字的读音、横线处应使用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资 xiāo 因地制宜 B.资 xiào 因地制宜 C.姿 xiào 别具匠心 D.姿 xiāo 别具匠心 (2)文段中提到的“江东二乔”曾出现在唐代诗人________的《赤璧》一诗里。其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人借对历史的独特认识来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楹联是颐和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致,令同学们久久回味。亭台映水,小径蜿蜒,翠竹环绕。此番美景, 让同学们不禁想起颐和园道存斋西侧的一副楹联。请根据情境,选出上、下联。(依次填写序号) ①绿竹成阴环曲径 ②一径竹阴云满地 ③朱阑倒影入清池 ④半帘花影月笼纱 3. 小组策划以“颐和园的桥”为专题开展一次讲座。下面是同学们文字稿中的部分句子,其中四字词语或 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鱼桥身材较矮,贴近水面,仿佛在与水中游鱼对视,颇有些“知鱼之乐”的意趣。 B. 玉带桥的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整座桥的造型宛如一条玉带,设计巧妙绝伦。 C. 十七孔桥偃卧在昆明湖荡漾的碧波上,17 个孔层出不穷,孔孔相连,恰若长虹卧波。 D. 镜桥的桥名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富含文化意蕴。 非遗民间宠儿——沙燕风筝 4. “沙燕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是“比翼齐飞”组同学以沙燕风筝的口吻,撰写的一段介
绍文字。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我是沙燕风筝,已经一百七十多岁啦!我属于曹氏风筝一脉。想当初,曹雪芹先生著书记录风筝的制 作方法,来帮助穷人谋生。此后,我在民间便大受欢迎。我的制作工序很讲究,有“扎”“糊”“绘”“放” 四艺呢!“扎”要讲究对称;“糊”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要着色鲜艳亮丽,远眺清楚,近看真 实;“放”是指制作的最后阶段要试飞,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你看!人们在我身上点缀了牡丹、蝙蝠 等吉祥图案,寓意富贵幸福。我的家族成员也很多,肥燕是健壮男子,瘦燕是娴静的女子,雏燕、小燕、 半瘦燕分别是婴儿、小孩和青年。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真是个大家族呢!我的家族体系是不是很符合你 们人类对家族兴旺、圆圆满满的美好期冀? (1)根据文段内容,横线处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不但制作工序繁琐,而且身上还有好多吉祥图案。 B.我不但制作工序考究,而且还承载着好多文化寓意。 C.因为我制作工序繁琐,所以身上绘有好多吉祥图案。 D.因为我制作工序考究,所以还承载着好多文化寓意。 (2)有位同学买了几只沙燕风筝赠送给家中亲戚,并在风筝上配了祝福文字。下面的祝福文字语气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肥燕风筝送叔叔。您可是家中的顶梁柱! 愿您身体健健康康,事业蒸蒸日上! B.瘦燕风筝送舅妈。喜欢上面九只蝙蝠吧?“蝠”“福”同音,愿您永远幸福美丽! C.比翼风筝送给姐姐和姐夫。祝你们比翼双飞,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哦! D.“学足三余”风筝送表哥。难道不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吗?祝你进步!
百年国医翘楚——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5. 下面是“悬壶济世”组准备的一段介绍同仁堂的文字。请阅读文段,完成任务。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仁堂品牌创始人乐显扬以“同仁” 二字为堂名,意为“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三百多年来,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不敢省人工,品味虽 贵□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在选料、工艺等方面执行严格的标准,经营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中成 药,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牛黄清心丸、十香暖脐膏、舒筋活 血定痛散、透骨镇风丹等同仁堂中医药流传至今,惠及大众。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杰出代表的同仁堂, 在坐馆行医、制药售药、中医药展示普及等方面,都彰显了重义、爱人、厚生的中国医药文化价值观。 (1)下面是小组讨论时的发言内容,请你补充完整。 讨论主题 1:探秘“同仁堂中药” 京京:难怪同仁堂的中药享誉海内外,这和一代代同仁堂人恪守祖训分不开 啊!不过,我我故意把两句祖训中一个共同的字隐去了,但这个字很重要。 根据语境,你觉得方框处应填的这个字是①“______”。(A.必 B.亦) 天天:我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文段说的“丸、膏、散、丹”是药的几种样 态,我知道其中“散”是粉末状。因此,“舒筋活血定痛散”的“散”读音 应该为②_____。(A.sàn B.sǎn) 讨论主题 2:揭秘“同仁堂商标的文化内涵” 北京同仁堂商标 南南:同仁堂商标模仿汉朝瓦当造型,让我感受到古老 悠久的气息。启功先生题写的“同仁堂”三个大字,端 正庄严,大气厚重。 北北:是呀!还有两条尊贵的中国龙,浓浓的中国风啊! 我查了资料,这两条“龙”也与中药药材蛤蚧的形象相 似。 明明:读了上面的资料,听了你俩的一番话,我理解了 这个商标的含义:③______ (2)请你压缩文段画线句,提取主要信息,作为小组报告的标题: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 ②. 杜牧 ③.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 2. ①③3. C 4. ①. B ②. D
5. ①. A ②. B ③. 仿汉朝瓦当造型,体现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商标上两条尊贵的中 国龙,表明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之瑰宝;启功先生题写的“同仁堂”三个大字,端正庄严,大气厚重, 彰显同仁堂在选料、工艺等方面标准严格(“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宗旨)。 ④. 同仁堂彰显(重义、 爱人、厚生的)中国医药文化价值观 【解析】 【1 题详解】 (1)考查字音字形和成语运用。 俯仰生姿,fǔ yǎng shēng zī,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此处表现的是设计者构思之精巧,与众不同。故选“别具匠心”。 故选 C。 (2)考查名句背诵。《赤璧》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到了 “江东二乔”。作者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 改观。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大乔和小乔的命运来影射东吴的命运,把战争胜利的因素归结于东风, 是东风让周瑜成名,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2 题详解】 考查拟写对联。根据上联末字为三声或四声可知,上联有“绿竹成阴环曲径”和“一径竹阴云满地”,下 联有“朱阑倒影入清池”和“半帘花影月笼纱”。“绿竹成阴”与“朱阑倒影”同为主谓短语,“环曲径” 与“入清池”同为动宾短语。“一径竹阴”与“半帘花影”同为偏正短语,“云满地”与“月笼纱”同为 主谓短语。故两联分别为“①③”“②④”。结合题干中的“亭台映水”和“翠竹环绕”,可知,这幅楹 联是“①③”。 【3 题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 C.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与前面的“17 个”语义矛盾。 故选 C。 【4 题详解】 (1)考查补充句子。需要补充的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后文“寓意富贵幸福”“男男女女,大 大小小,真是个大家族呢!我的家族体系是不是很符合你们人类对家族兴旺、圆圆满满的美好期冀”可知, 空白处后文介绍的是风筝承载的文化寓意。再结合前文的“我的制作工序很讲究”可补写为:我不但制作 工序考究,而且还承载着好多文化寓意。 故选 B。 (2)考查语言表达。D.“难道不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吗”是一个反问句,语气过于强烈,不适合祝福
他人。 故选 D。 【5 题详解】 (1)考查字音字形。 ①A.必:必定。亦:也。 祖训表达的意思是一定不敢省人工,一定不敢减物力。 故选 A。 ②散,sǎn,中成药剂型之一。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 外用散。 故选 B。 ③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南南说的“同仁堂商标模仿汉朝瓦当造型,让我感受到古老悠久的气息”可得:仿汉朝瓦当造型,体 现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根据北北说的“还有两条尊贵的中国龙,浓浓的中国风啊”可得:商标上 两条尊贵的中国龙,表明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之瑰宝。启功先生题写的“同仁堂”三个大字是楷书,端 庄大气,中正平和。联系材料中的“炮制虽繁□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同修仁德,济世 养生”可知,彰显同仁堂在选料、工艺等方面标准严格和“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宗旨。 (2)考查提取句子主干。 画线句中的“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杰出代表的”是定语,“同仁堂”是主语,“在坐馆行医、制药售药、 中医药展示普及等方面,都”是状语,“彰显”是谓语。“了”是补语,“重义、爱人、厚生的”是定语, “中国医药文化价值观”是宾语。故主干为:。同仁堂彰显中国医药文化价值观。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一)默写。(共 4 分) 6.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典故以古寓今,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思志向。《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 _________”借“黄金台”的典故,赞扬了边关将士誓死卫国的壮志豪情;《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 “_________”一句借《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词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答案】 ①.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③.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 九万 里风鹏正举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 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患、提携、鹏”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 阅读《春望》《绝句》,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 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望》首联中“破”字写出国都破败的悲凉状况,“深”字呈现了荒草丛生的凄凉情景。 B. 《春望》记录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之情,深沉蕴藉,感动人心。 C. 《绝句》中“江碧鸟逾白”一句,诗人以江水的碧绿与鸟羽的洁白相衬,色彩明丽清新。 D. 《绝句》由对眼前故乡美景的描写转为直抒胸臆,笔意急转,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8.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绝句》中的“山青花欲燃”诗句,都借花传情。结合内容,分别 说说诗人是如何借“花”传情的。 【答案】7. D8. 示例:《春望》中“感时花溅泪”一句,诗人移情于物(采用拟人笔法),表达了对国家衰 败、山河破碎的哀痛之情。《绝句》“山青花欲燃”一句以夸张的笔法(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春花在青山映 衬下格外明艳夺目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美丽春景的喜爱之情(以乐景衬哀情,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更显浓 郁)。 【解析】 【7 题详解】 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 D.“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作者眼前之景,他乡之景,不是故乡美景。此时作者身在异乡,所以才 会有乡思。故选 D。 【8 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感时花溅泪”,花无情而有泪,它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给人 以愉悦。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山青花欲燃”,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这是从视觉角度写景,运用“欲燃”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春花在青山映衬下的明艳。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联系后句作者抒 发的思乡之情可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烘托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浓烈。 (三)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选自《史记》的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材料一】 庄襄王①元年,大赦罪人,修②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东周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 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史记·秦本纪第五》) 【材料二】 王③行暴虐侈傲,国人谤④中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⑤,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 奔于彘⑥。 [注释]①庄襄王:秦国国君。②修:封赏。③王:指周厉王。④谤:批评指责。⑤卫巫:卫国的神巫。⑥ (《史记·周本纪第四》) 彘(zhì):地名,今山西霍州。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里之.城 以告则杀之. 汝之.不惠 B.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成礼而去. C. 布惠于.民 出奔于.彘 告之于.帝 D. 诸侯不朝朝..发白帝 朝.思暮想 10. 对文章和材料中画线语句的翻译、依据语境作出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翻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 理解:这句话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乙]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翻译:秦国没有断绝东周的祭祀,把阳人这个地方赐给了东周国君,供奉他们的祖先。 理解:庄襄王善待东周君王,与他之前的治国之策一脉相承,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翻译:国人没有谁敢说话,在道路上碰到了,都用目光示意。 理解:周厉王杀害指责自己的百姓,所以百姓不敢说话,就用眼神交流要把厉王赶出国都。 11. 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得道”与“失道”在庄襄王和周厉王身上的具体表现。 【答案】9. B10. 【乙】
11. 得道表现:庄襄王即位后,封赏先王功臣并优待其骨肉,对百姓布恩施惠;打败诸侯的联合讨伐后, 善待诸侯国君,允许其祭祀先祖。失道表现:周厉王残暴奢侈,派卫巫监视国人,只要有批评指责他的就 杀掉;后来更加严苛,使得百姓在路上不敢言,只能用眼睛示意。 【解析】 【9 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代词,指谤者\主谓之间,不译; B.动词,离开\动词,离开\动词,离开; C.介词,给\介词,到\介词,表对象; D.动词,朝拜\名词,早上\名词,早上; 故选 B。 【10 题详解】 考查语句理解。 甲:根据“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这句话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丙:根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可知,文中并未提到国人用目光交流要把厉王赶出 国都; 故选乙。 【11 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得道:根据材料一中的“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可得:庄襄王即位后,封赏先 王功臣并优待其骨肉,对百姓布恩施惠。 根据“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可得:打败诸侯的联合讨伐后,善待诸侯国君,允许其 祭祀先祖。 失道:根据材料二中的“王行暴虐侈傲”“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可得:周厉王残暴奢 侈,派卫巫监视国人,只要有批评指责他的就杀掉。 根据“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可得:后来更加严苛,使得百姓在路上不敢言,只能 用眼睛示意。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 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