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翘首(qiào)
骤雨(zhòu)
锃亮(zènɡ)
深恶痛疾(wù)
B.畸形(jī)
悄然(qiǎo)
黝黑(yǒu)
锐不可当(dānɡ)
C.凌空(línɡ)
炽热(zhì)
迁徙(xǐ)
屏息敛声(bǐnɡ)
D.粗鄙(bǐ)
胡髭(zì)
篡改(cuàn)
笔耕不辍(chu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泻气 佃农 愚钝 振聋发聩
B.劳碌 燥热 吹嘘 白手起家
C.侏儒 私塾 萤光 为富不仁
D 娴熟 遁形 周济 藏污讷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电影《夺冠》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许多观众前去观看。
B.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第一次将“教育公平”镌刻..在人类的价值
图谱上。
C.走进考场,同学们个个正襟危坐....,气氛十分紧张。
D.他有才华而又谦逊,在一群夸夸其谈却无真才实学的人中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
A.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处于闭馆状态的博物馆利用互联网发布馆藏、介绍展览、开设网上展厅等,提高了
人们的文化生活。
B.中小学复课后,学生进校严格检测,有无绿色健康码、有无健康信息档案、进校测温是否正常决定了你
可以进入校园。
C.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的方向
发展。
D.据报道,扫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道风景线。然而,“炫”的同时也伴随着“悬”,扫码的安全风险容
不得你不小觑。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中国运动员吕伟在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
冠的情景。
B.《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在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
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C.《美丽的颜色》的体裁是传记,作者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波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D.《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HJ1.2mm〗
6.仿写句子。(2 分)
例:天空收容每一片奇特的云彩,所以它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块怪异的岩石,所以它雄壮无比。
仿:
,
。
7.默写。(10 分)
(1)树树皆秋色,
(2)
(3)
。(王绩《野望》)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
(4)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
(5)
,绿水逶迤。(欧阳修《采桑子》)
(6)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 7 )《 钱 塘 湖 春 行 》 写 出 诗 人 观 景 的 处 所 和 初 春 湖 面 水 天 相 接 美 景 的 句 子
是:
,
。
( 8 ) 《 答 谢 中 书 书 》 一 文 中 写 山 水 相 映 之 美 的 句 子
是:
,
。
二、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8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ZZ)〗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略无阙处
(2)风烟俱净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10.两文都写了猿鸣,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两文中不同的表达效果。(2 分)
11.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2-16 题(12 分)。
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
赶鸟的孩子
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ト、白
莱,还有香菜和蒜。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但莱地好像忽略了寒冷,
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我们不认
识,把它们称为长尾巴鸟。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菜长成了,它们就来,菜没了,它们就
走。我不得不相信鸟是有灵性的,要不它们怎么能把时间掐得那么准呢?
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
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里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谁的手
在不停地挥舞。刚开始似乎管点用,那群鸟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
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吃起来。好好的菜叶被啄得到处是洞,七零八
落。
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我在屋角的
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呼的一下全飞走了,
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我
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
那群鸟叫了一会,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啄食菜叶。我挥动起竹丫,嘴
里吆喝着追了过去。它们见了,呼的一声,一齐飞回到枫树上。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
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我生自己的闷
气,也生那群鸟的气。
⑥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几天
过去,我仍然没有找到好办法,又累又气的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他说,抓两把谷,
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说干就干,正当我俩在四
处找农药的时候,事情被母亲知道了。
⑦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
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停了
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⑧第二天一早,母亲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
荆棘。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
⑨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儿也不知所终。但母亲的那番教
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⑩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
菜地的上空盘旋。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12.文章围绕赶鸟,叙述了哪些事情?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情节补充完整。(2 分)
父亲弄稻草人赶鸟→
→
我们计划用药赶鸟→
13.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14.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 分)
15.选文第⑤⑦段中 A、B 两句画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16.选文结尾写道:“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结
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17-20 题。(9 分)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
①中国人极爱喝酒,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得意之时饮酒
作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时用酒寄托惜别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处时用酒聊慰内心的孤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不可缺少。
②那你可知道,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的吗?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知道酿酒的原理。
③谷物酿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是糖化,二是发酵。谷物中的淀粉在淀粉酶水解作
用下生成可发酵的糖,此过程称为糖化;可发酵的糖在酵母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此过程为发
酵。由于酵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此很容易得到,所以最关键的一步是淀粉糖化。
④在古代中国,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酒曲中生
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是美军将霉菌),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
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变成糖。用酒曲酿酒是中国一大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鼻祖,可谓闻名于世。
⑤中国人很早就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 9000-7500 年前)就广泛使用的球状罐通常
是小嘴、窄颈、球肚的形状,这种容器形式极为适合储存液体,是常用的容器。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
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ZZ(Z〗学者研究分析
了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的化学成分,发现陶罐上残留有淀粉残渣、谷物形成的植物化石和
一些霉菌酵母菌。〖ZZ)〗这一发现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酒曲酿制酒。中国最早
的酒可追溯到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⑥另外,对于很多人都喜爱的啤酒,我们都认为是在 19 世纪正式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可事实上经
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前 5000-2900 年)中国就有了“啤酒”。通过对米家屋遗址出土陶
罐的淀粉、植物岩和化学残留物分析,发现早在 5000 年前,中国人就利用专门的工具,创造了良好的发酵
条件,建立了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这种酒被称作“醴”,是用发芽的谷物(如麦芽)为原
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⑦与酒曲酿酒不同的是,醴是利用谷芽自身产生的酶糖化酿制而成的。经研究,中国的醴和啤酒属于
同一类型的含酒精浓度低的饮料。后来由于醴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不够醇厚,在汉代之后,酒曲酿造的酒
逐渐成为主流,而醴则慢慢被人遗忘了。
⑧酒,把人类历史浇灌得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得色彩斑斓。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且酒且
歌哉!
17.(2 分)文章开头便引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古诗词,这样写有何好处?
18.(2 分)请分析中国古代制酒为何使用球状罐子?
19.(3 分)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 分)中国的“酒”文化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但在现代社会,因为酗酒造成的交通事故、猝死事件等
频发,“酒”一度被贴上“慢性毒药”的标签。请你结合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引导人们正确、文明理性
饮酒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9 分)
痛定思痛说“戾气”
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
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
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
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
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 40 多起。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
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
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
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
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
好结果。 〖ZZ(Z〗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
乱叫。〖ZZ)〗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
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
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 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
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
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
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因而就会戾气十足,
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
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其结果是毁掉自己的心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毒化了
他人的生活,早晚必定酿成更严重的事故。
⑥平心而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尽如人意处总会存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进步力量克服那
些消极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节心情,提高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不要堕入戾气的陷阱,不当危害社
会的“垃圾人”。譬如说,遇事冷静一些,决不跟人瞎起哄,被人当枪使;与人和善一些,宽以待人,严以
责己;吃亏时大度一些,看轻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争执时谦让一些,少发偏激之语,不干极端之事。
如果人人如此,戾气自然就无发生之源,亦无藏身之地,“垃圾人”也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⑦戾气是人精神上的可怕病灶,“垃圾人”是和谐社会的大敌。〖ZZ)〗我们如果不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
滋长,不打击形形色色的“垃圾人”,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得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拒绝戾气,不做“垃圾人”,既是保护他人,也是爱护自己,更是净化社会,端正
风气,真真是善莫大焉!
21 试概括产生戾气的主观原因有哪些?(2 分)
22.文章第①②段有何作用? (3 分)
2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妙处。(2 分)
24.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2 分)
三、 写作(40 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在你过往的岁月中可能有过无数的约定:相约一起在绚丽的春天去拥抱温暖,一起在似火的夏日
去倾听鸣蝉,一起在凉爽的秋天去笑看落叶,一起在雪舞的冬日去追逐浪漫。而今天,渐渐长大的你是否
想过,也应该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呢?
请以“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 600 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3)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