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河南濮阳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河南濮阳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 选择题(共 20 小题,20 分) 卡相应位置上。 1. 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 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 产生时间最早 C. 发展相对独立 B. 居于核心地位 D. 体系最为完备 2.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 货币 B. 礼器 C. 食器 D. 酒具 3. 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 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 象征贵族身份 C. 实行官营专卖 B. 制作工艺精良 D. 得到广泛使用 4. 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 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 A. 儒学地位提高 C. 人民负担减轻 B. 科举制度完善 D. 经济管理强化 5. 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 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 传承与创新 C. 改进与推广 B. 交流与传播 D. 开放与互鉴 6. 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
A. 市民阶层壮大 C. 民族交往频繁 B. 海外贸易兴盛 D. 文化教育发展 7. 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 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 A. 保护自然环境 C. 加强中央集权 B. 方便信息传递 D. 开发江南地区 8. 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 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 语言精练生动 C. 线索清晰完整 B. 内容通俗易懂 D. 汇聚传统文化 9. 据统计,1901 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 74.7%;1910 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 全国的 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 发展曲折 B. 分布不平衡 C. 技术落后 D. 规模比较小 10. 20 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 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C. 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B.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D.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1. “纵横十几省,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上百万敌军的围 追堵截,胜利前进至陕甘宁地区。”材料描述的是( )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C.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B.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2. 据统计,仅 1938 年 5-8 月,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 2288 人,到 1938 年底,赴延 安的知识分子达 10 万多人。“到延安去”成为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 )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 B.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胜利的希望 C. 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D. 中共七大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13.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它使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 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评论的是( ) A. 开国大典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三大改造 14. 到 2017 年底,我国治理沙化土地 1.26 亿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 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加快 C. 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推进 D.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5. 下表内容是古代多个国家或地区表示 1 至 5 的计数符号。这反映了( ) 古印度 美索不达米亚 拉丁语系国家 A. 人类文化的多元 C. 书写系统的完善 B. 亚非文明的交往 D. 阿拉伯人的贡献 16. 观察下图可知,这些城市的相似之处是( ) A. 经济发达 B. 文化繁荣 C. 社会稳定 D. 交通便利 17. 这条定律既可适用于苍茫的宇宙,也可运用于最微小的物体,它的发现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创立。该 定律的发现者是( ) A. 牛顿 B. 法拉第 C. 达尔文 D. 爱迪生 18. 明治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 道路。这表明明治政府在改革中( ) A. 推行地税改革 C. 注重示范引领 B. 提倡“文明开化” D. 实行“废藩置县” 19. 1972-1979 年,美苏共举行了五次首脑会晤,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随之活跃起来,贸易额从 6.38 亿美 元上升至 44.77 亿美元。这反映了( )
A. 多极化趋势已逐步显现 B. 国际合作改变世界格局 C. 政治缓和带动经贸发展 D. 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 20.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电子图书馆、在线支付等使人的活动超越了许多时空 限制。这主要是基于( ) A. 交通工具革新 C. 空间技术兴起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B. 互联网的发展 D. 电子商务普及 非选择题(共 5 小题,30 分)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 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学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 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材料二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 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 4 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右图),使得重达 500 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 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 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1980 年 1985 年 年均增长率 1953-1980 年 1981-1985 年 4588 亿元 9099 亿元 10.6% 2.6% 8.75%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 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 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 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
等水果引入美洲。这种交流也以相反的方向进行:美洲向欧亚大陆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 要部分,并很快传播开来。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 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1)请绘制示意图,呈现材料一中的“交流”。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交流”带来的影响。 25. 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 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 80~120 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19 世纪,人类开始人工合成对自己有用的化学产品; ▷20 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 ▷20 世纪 80 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 层; ▷1987 年,联合国支持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 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 球 CFCs 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 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 20 小题,20 分) 卡相应位置上。 【1 题答案】 【答案】B 【2 题答案】 【答案】A 【3 题答案】 【答案】D 【4 题答案】 【答案】A 【5 题答案】 【答案】A 【6 题答案】 【答案】B 【7 题答案】 【答案】C 【8 题答案】 【答案】D 【9 题答案】 【答案】B 【10 题答案】 【答案】D 【11 题答案】 【答案】C 【12 题答案】 【答案】B 【13 题答案】 【答案】C 【14 题答案】
【答案】D 【15 题答案】 【答案】A 【16 题答案】 【答案】D 【17 题答案】 【答案】A 【18 题答案】 【答案】C 【19 题答案】 【答案】C 【20 题答案】 【答案】B 【21 题答案】 非选择题(共 5 小题,30 分) 【答案】(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2)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2 题答案】 【答案】(1)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变革。(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3 题答案】 【答案】(1)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经济改变生活。(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4 题答案】 【答案】(1)示意图需呈现交流的区域、方向、内容等。符合题意即可) (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人们的饮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