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 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H)=1 Ar(C)=12 Ar(N)=14 Ar(O)=16 Ar(K)=39 Ar(Mn)=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 将答案按序号统一填写到题后的表格中) 1. 西太湖和长荡湖水光潋滟,为了防止水污染,两湖创新区建设中下列措施可以采纳的是 A. 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 周边工厂的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C. 周边农田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D. 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能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污染水资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不能完全禁止使用农药化肥,而是应该合理使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2. 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安排了下列活动,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修剪盆栽 B. 烘焙面包 C. 制作木雕 D. 整理桌 椅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修剪盆栽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 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烘焙面包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C、制作木雕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 项不符合题意; D、整理桌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 海南岛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富硒土壤中的“硒”指的是( A. 元素 【答案】A C. 原子 B. 分子 ) D. 单质 【解析】 【详解】富硒土壤中的“硒”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是强 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 A。
4. 天宫空间站中的“人造空气”与地球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其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 A. 氮气 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 0.94%,二氧化碳 约占 0.03%,则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选 A。 5. 俄乌战争导致欧盟要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压缩液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分子的体积变小 C. 分子的数目变少 【答案】D 【解析】 B. 分子的质量变小 D. 分子间空隙变小 【详解】在天然气压缩液化过程中,分子没有改变,数量没有增减,只是分子的间隔发生了 改变,分子间的空隙变小,故选 D。 6.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B. 水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A. 锌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锌由锌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水由水分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D. 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 为某些相对原子质量的精准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A. 门捷列夫 B. 居里夫人 C. 诺贝尔 D. 张青莲 【答案】D 【解析】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张青莲为某些相对原子质量的精准测定做出卓越贡献,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8. 科学家探测到金星的大气中含有二氧化三碳气体,其化学式的写法是
A. 2O3C 【答案】C 【解析】 B. O2C3 C. C3O2 D. 2OC3 【详解】根据读法“从右向左”书写化学式,且书写时“氧右非氧左”的原则,所以“二氧 化三碳”的化学式为 C3O2。 故选 C。 9.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加热面粉,固体消失 B. 铜绿中滴加稀盐酸,固体由绿变黑 色 C. 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红光 D. 敞口加热碳酸氢铵,产生刺激性气 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空气中加热面粉,面粉不容易点燃,则固体不会消失,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B、铜绿的成为为 Cu2(OH)2CO3,铜绿与稀盐酸反应时,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该选 项描述不正确; C、镁条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而不是红光,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D、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该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 D。 10. 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不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是 闻气体气味 B. 点燃酒精灯 加热液体 D. 称量药品 A. C. 【答案】D 【解析】 【详解】A、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即可,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入另一只酒精灯,酒精洒出会引发火灾,故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C、试管里的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过多加热后会喷出伤人,引发安全事 故,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D、称量药品,左物右码,放上相同的纸片,正确,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古代皇帝“朱笔御批”的原料主要成分是 HgS,其中 Hg 的化合价为+2,则 S 的化合价 是 A. -1 【答案】B 【解析】 B. -2 C. +1 D. +2 【详解】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 HgS 中 S 的化合价为 x,则(+2)+x=0, 解得 x=-2。 故选 B。 12. 要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A. 硬水和软水一石灰水 C. 蒸馏水和食盐水—蒸发 【答案】C 【解析】 B. MnO2 和 Fe3O4—观察颜色 D. CO2 和 N2 一燃着的木条 【详解】A、区分软水和硬水用的是肥皂水,出现浮渣多、泡沫少的的是硬水,A 错误,不 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物质,无法通过观察颜色区别,B 错误,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蒸发后会出现白色固体,蒸馏水不会,C 正确,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都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芯片可存储大量信息,如图是其中含有的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9 【答案】A 【解析】 B.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4 D. 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14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其原子序数为 14, 为硅元素,元素名称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 A 的分析可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该元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4,则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 为 1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14. 我国科学家发现千金藤素(化学式为 C37H38N2O6)能抑制冠状病毒的复制,下列描述中正确 的是 A. 从宏观上看:千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B. 从微观上看:千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 C. 从分类上看:千金藤素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D. 从质量上看:千金藤素组成元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千金藤素的化学式可知,千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该选项 描述正确; B、千金藤素是由千金藤素分子构成的,千金藤素分子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 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C、千金藤素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且千金藤素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 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D、由于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 相对分子质量  100% ,千金藤素中 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222:19: 14:48,则千金藤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故选 A。 15. 为了探究铁的锈蚀,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了如图的家庭小实验,表明实验取得成功的现象 是红墨水液面 A. 两端持平 B. 左高右低 C. 左低右高 D. 无法判 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会生锈,则塑料瓶中由于气体减少,压强减少,则红墨水 液面左高右低,故选 B。 16.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制作干冰 B. 石墨具有导电性——作干电池的 电极 C. 氧气能支持燃烧——作长征火箭燃料 D. 氮气难溶于水——作瓜果蔬菜保 护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为固体,制作干冰,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关系无关,错误;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干电池的电极,正确; C、氧气能支持燃烧故做助燃剂,不是燃料,错误;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瓜果蔬菜保护气,错误。 故选 B。 17. 如图装置是用透明笔管和笔帽探究微粒性质的微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A. 酚酞溶液从左至右同时变红 B. 实验证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 该实验的优点是节约和环保 D. 热纸巾捂住笔帽能加速实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可观察到酚酞溶液从左 至右依次变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为密闭装置,且使用的药品较少,则该实验的优点是节约和环保,该选项说法正 确;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则热纸巾捂住笔帽能加速实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18. 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正确的是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O 2 C+O 2 CaCO +HCl  CaCl +H O+CO 2 2 2 B. 实验室制 CO2: C. 检验 CO2: 2  2 CaCO +H O 3 2 3 CO +CaOH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Fe+O 2 点燃 Fe O 2 3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符号表达式 C+O 2 点燃 CO 2 , 错误; B、实验室制 CO2 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符号表达 式正确; C、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Ca(OH)2,检验 CO2 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 水,化学符号表达式 2 CO +Ca(OH)  2 CaCO +H O 3 2 ,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符号表达式 点燃 2OFe   4OFe ,错误。 3 故选 B。 19. 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红磷再塞紧橡皮塞 B. 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和产生大量白雾 C. 等红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 40mL 刻度线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红磷再塞紧橡皮塞会导致装置漏气影响实验,A 错误,不符 合题意;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 错误,不符合题意; C、红磷熄灭必须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否则装置内气体膨胀导致结果偏小,C 正确, 符合题意; D、装置内空气 130mL,理论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 130mL×20%=26mL,约吸入水的体积为 26mL, 量筒中水面下降约 50mL-26mL=24mL,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将不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固体混合加热,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结论中,不能从图中信息得出的是 A. 实验中高锰酸钾在 t1℃时开始分解 B. 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大于高锰酸 钾 C. 曲线 c 表示氧气质量随时间的变化 D. 高锰酸钾不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 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高锰酸钾加热到较低的温度时就可以分解产生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在 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A、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首先分解产生氧气,所以 a 代表氯酸钾,b 代表高 锰酸钾,故 A 正确; B、从图像上可看出,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大于高锰酸钾,故 B 正确; C、t1℃时高锰酸钾开始分解生成氧气,氧气从 t1℃时时就开始产生,曲线 c 是从 t2℃时开 始变化,应表示氯酸钾分解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 C 错误; D、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而不是高锰酸钾,故 D 正确。 故选 C。 二、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20 分 21. 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可表示不同的含义。关于化学符号中“3”所表示的意义, 选用下列选项的序号填空。 ①表示元素化合价 ②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③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 ④表示分子个数
分享到:
收藏